明代皇帝朱由校,传位给弟弟朱由检,是因为前者没有儿子吗_桂宁旅游

55秒前阅读2回复0
xxhh
xxhh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4
  • 经验值497945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99589
  • 回复0
楼主

明代皇帝朱由校,传位给弟弟朱由检,是因为前者没有儿子吗

明代皇帝朱由校,传位给弟弟朱由检,是因为前者没有儿子吗_桂宁旅游

明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八月二十日午后,明王朝的第十五位君主朱由校(天启帝,庙号明熹宗),在卧病两个月后突然崩逝,歿年仅23岁。

天启帝刚死不久,宫里的人就看到,司礼秉笔太监涂文辅带领一队司仪匆匆出了宫门直奔信王府。不多时,众人簇拥着一个17岁的青年人,在一片暮色中踏入紫禁城,随即年轻人被众臣拥戴登上皇位,他便是明朝第16位皇帝、明思宗朱由检。

明熹宗朱由校是个愚昧无知的皇帝,上位后无心治国理政,只知自己吃喝玩乐、极尽声色犬马之好,大明庙堂被他弄得群魔乱舞、一片乌烟瘴气。

明代皇帝朱由校,传位给弟弟朱由检,是因为前者没有儿子吗_桂宁旅游

明熹宗继位后,任由乳母客氏和大宦官魏忠贤把持朝政,因熹宗自幼癖好、痴迷木工,成为一国之君后仍乐此不疲,而将国家大事抛诸脑后不管不顾。狡黠的魏忠贤专门挑皇帝在引绳削墨、锯锯刨刨时前去奏事,而专注于做木工活的熹宗便以极不耐烦的口气说:“朕已悉矣,汝辈好为之”。魏忠贤便得以擅作威福,独揽朝政,胡作非为。由于朱由校贪图享乐,每日里玩的昏天黑地,不理朝政,大权自然就旁落到宦官手里。魏忠贤由是独霸朝堂,滥施刑罚,残害忠良,造成了空前绝后的宦官专政局面。彼时,举凡朝中正直大臣,都被阉党扣上东林党的帽子而进行残酷迫害。熹宗在位期间,大明内有此起彼伏的陕北农民大起义,外有虎视眈眈的后金进攻,明王朝摇摇欲坠,末日即将到来。

明代皇帝朱由校,传位给弟弟朱由检,是因为前者没有儿子吗_桂宁旅游

朱由校原本身体健康,又喜欢户外活动,爱玩善玩,精神与身体一向很好。天启六年(1626年)春天,他在湖里划船取乐,不慎落水,被救起后身体状况大不如前,常常小病不断。

史载, 河南生员之女张氏于天启元年(1621)四月二十七日被选为皇后,与朱由校完婚。张氏生的仙姿玉貌,风姿绰约,美色天成。两人结婚之初感情尚好。然而,他俩的性格差异太大,时间久了便产生了摩擦。朱由校贪玩好动,张皇后喜静内敛;朱由校不明大义,不谙事理,更不懂得自己肩上扛着多重的职责,天生纨绔子弟的浮浪性格,张皇后却通达事理、深明大义,对国事家事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样完全迥异、水火不容的性格,因为政治联姻而凑合在一起,难免会造成双方感情的破裂。

客、魏二人最担心张皇后控制熹宗,所以无时无刻不对皇后提防和限制。客氏是熹宗的乳母,对熹宗既像母子,又像情人,一种与生俱来的嫉妒心使她不能容忍任何女人占据熹宗的心,即便对张皇后也是如此。对于客氏的横暴,张皇后异常反感,曾当众斥责客氏,因此,客、魏与张皇后结下了冤仇,必欲除之而后快。

天启三年(1623),张后有了身孕,客氏得知后立即将侍奉皇后的下人一律换成自己的心腹,在服侍张后时故意粗手粗脚。某日,一宫女给张后捶背时用力过猛,造成流产。熹宗的其他嫔妃也有两位怀孕并生育的。譬如范贵妃生悼怀太子朱慈焴,容妃生献怀太子朱慈炅,皆短命早夭。据记载,朱由校玩心虽重,但不甚好色,尽管他嫔妃如云,每夜却都看戏到很晚,回宫后对身边美人视若不见 ,倒头便呼呼大睡,一觉睡到大天光。 客氏又故意阻拦他和皇后、嫔妃恩爱,故此外再未生过一子半女。

熹宗像个长不大的孩子,一心扑在玩乐上,对有没有儿子毫不在意,而张后却对熹宗子嗣问题焦急万分。

熹宗朱由校病重和外面哄传魏忠贤欲谋篡位的流言使张皇后忧心忡忡,她最担心的就是皇位由谁来继承的问题。朱由校膝下无子,信王朱由检是他唯一的弟弟(同父异母弟)。按照“兄终弟及”的古老原则,信王是皇位的唯一合法继承人。信王当时刚满17岁,和他哥哥当初即位时的年纪差不多。且信王由检性格沉毅、遇事冷静、通情达理、深明大义、贤名早就布满朝野,张后亦有耳闻,因此她看中了朱由检。张皇后虽已被朱由校冷落,但名号仍在,万一朱由校突然崩逝,未留遗嘱,她有权用中宫的名义发布嗣君的谕旨。 但她还是希望在熹宗还活着时把这件大事定下来。

张后找机会对熹宗提起了信王由检,说信王值得托付大事。熹宗点头表示同意。到这年8月8、9日间,朱由校病情加重。魏忠贤派人时刻守在宫内外,以防不测。张后劝熹宗尽快召见信王一次,由于魏忠贤防范严密而未成。

11日,魏忠贤有事外出。张后借机传旨召来了信王由检。

朱由检来到乾清宫,见到了哥哥朱由校。见由校浑身浮肿、气息奄奄,由检心里很难过。由校强打精神道:“我弟弟将来要成为尧舜一样的英明君主,你要好好照顾你嫂子”。又说:“魏忠贤、王体乾皆忠臣也,可堪大用 ”。朱由检只是伏地叩头不敢吱声。接见结束后,张后特地叮嘱信王多加保重,要小心谨慎,随时注意事态变化。

明熹宗朱由校浑浑噩噩活了20多年, 只有召见信王并确定其为自己继位人是他一生中干的唯一一件明白事。 但直到咽气前他对客氏、魏忠贤的眷恋之情丝毫未变。

天启七年(1627)八月二十二日下午申时,在位7年,将大明最后一丝元气戕毁殆尽的天启帝朱由校撒手离开尘世,时年23岁。

信王朱由检继位称帝。是为崇祯帝,庙号明思宗。他从哥哥手中接下了一副烂摊子,一个内忧外患接踵而至、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只保留貌似强大躯壳的腐朽王朝......

【插图源自网络】

大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十一月十四,京师(北京)皇宫,从皇太子的居所慈庆宫内传出了一声婴儿的响亮啼哭声——大明当今皇太子朱常洛的选侍王氏为他诞育了第二个子嗣,并且是一个男孩,这意味着大明王朝在“国本”已经确定的情况下(指朱常洛被册立为皇太子),皇家血脉传承更加安定和稳固了。在这之前,皇太子妃郭氏只生了皇太子的嫡长女(怀淑公主),所以王选侍诞育的这个婴儿是大明王朝的皇室长子长孙(皇太子朱常洛是明神宗的长子),如果太子妃不能再为皇太子诞育嫡子的话(实际上太子妃以后也没再生过儿女),那么这个小小的婴儿就将在若干年后,继承祖父(明神宗)、父亲(皇太子)的位置、并延续自太祖高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以来的帝统,成为这万里江山新一代的主人(前提是不要幼年夭折)。

皇太子虽然早就做了父亲(生育了嫡长女),但对于长子的降生还是很高兴,毕竟这是自己的第一个儿子。于是,他立即向父亲神宗皇帝奏报了这个喜讯,而神宗虽然对这个长子(指皇太子朱常洛)一直以来都感情淡薄、不怎么待见,但这刚刚诞生的男婴却是自己的第一个皇孙,而大明之前的历代皇帝中,能够在生前就看到皇孙出世的,不过只有太祖、成祖、世宗这寥寥三人而已。

因此,对于能亲见皇孙的诞生,神宗也是兴奋不已,立即下旨封赏太子宫中的相关人等,其中立下头功的王选侍被晋封为皇太子才人,其他侍候仆役宫女一一按例嘉奖。而皇长孙的父亲——皇太子朱常洛,则难得地被神宗皇帝私下召见,赐宴、赐金帛衣物,以示父子亲近之情。这样的待遇在之前的岁月里几乎从未出现过,皇太子受宠若惊之下,更是感激长子给自己带来的福运。

皇长孙百日后,神宗下诏为其赐名,以《皇明祖训》中的字辈排行,给他起名为“由校”,并依照祖制赐以保姆、內侍、宫女等人侍候,随其父母住在慈庆宫内。

直到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在文臣们的不懈努力下,同时神宗的生母李太后也出面干预,神宗精疲力尽、心生厌倦,不得不和文臣们妥协,下达了立皇长子朱常洛为皇太子的谕旨。这一年冬天,二十岁的皇长子朱常洛在经历了重重磨难后,终于成为了大明皇储。同时皇三子朱常洵也被封为福王,藩国洛阳。历时十五年的国本之争这才落下帷幕。

神宗是勉强册立朱常洛为皇太子的,内心一直不待见这个宫女所生的长子,因此对皇太子的态度长期以来都很冷淡,感情也很疏远。即使已经册立皇太子、国本稳固,神宗也不想就此罢手,他一直将福王朱常洵留在京师,不让他就藩,期盼着事情能起变化。

(也就是期待皇太子本人或许在将来出了意外,且没有留下子嗣,这样福王就可以按行辈接任皇储,实现自己立爱子为嗣的夙愿。不过这里公道的说一句:神宗再不待见长子,他出手谋害亲子的事情是不可能出现的,长子虽然被自己疏远,但那也是自己的亲儿子,作为大明皇帝,亲手害死作为皇太子的长子、扶立三子为储君这样丧心病狂的事情,神宗是绝对做不出来的。他留福王久居京师不就国,其实就是给内心留个念想、顺便再给那帮文臣们添堵,膈应人罢了)。

因为神宗的“小心思”,导致朱常洛即使已经成为大明储君,但依旧过着如履薄冰、心情压抑的生活,时刻得提防三弟对皇储之位的觊觎心思,同时也要面对父亲神宗有意的冷淡和疏远,内心的惶恐和忐忑一直未能消除。在这样黯淡无光、战战兢兢的惨淡环境下,朱常洛长期心情抑郁敏感、行事微小谨慎,对外界的沟通交往上也养成了低调、甚至有些懦弱的心态。长此以往,他提前衰老,同时养成了胆小怕事、自我封闭的性格,实在不是一个帝国继承人应该拥有的气度和精神。

所以,朱常洛在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成为皇太子、并在这一年举行大婚后,由于自顾不暇、疲于应付来自于父亲和弟弟的刁难、逼迫,对自己的妻妾和子女实在是没有更多的精力和心情去怜爱和呵护、教导。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他诞育了长子朱由校开始,到万历四十年左右(1612年)诞育最小的第七子朱由橏(朱由橏没有确切的生卒年月,按照朱常洛第五子朱由检诞育在万历三十八年推算,朱由橏大致生于万历四十年),这些儿子们都没有得到他的过多的关爱教导和细心呵护(长子朱由校因为是皇长孙缘故,或许还多少有些来自于父祖的关照)。

万历三十八年十二月二十四(阳历是1611年2月6日),慈庆宫中又迎来一位皇孙的诞生,皇太子朱常洛的侍妾、“淑女”(低级媵妾)刘氏为他诞育了第五个儿子。已经有了三个儿子的皇太子(此时朱常洛次子朱由㰒已经夭折,长子、三子、四子尚在)得知又有一个儿子诞生的消息后,并没有如同长子诞生那样欣喜若狂,只不过淡淡地“嗯”了一声作为回复,然后按照日常规矩报奏报给神宗皇帝,并赐予刘氏一些金帛衣物,再添加人手侍候照顾皇孙也就算了。

婴儿满百日后,宗人府按神宗的旨意及“皇明祖训”的规定,为这个五皇孙起名为“由检”。此后小小的朱由检就在稍显寂寞的慈庆宫内,相对默默无闻地成长,得不到多少来自父亲的关爱和教导,大明皇孙应有的富足物质待遇和尊贵的荣华生活,不是说他享受不到,而是缺失了很多很多原本应有的尊荣。

这就是皇太子朱常洛在朝不保夕的储君生涯中,对待亲生儿子的态度(除了皇长孙外,皇太子其余五子大都和朱由检一样的待遇),他因为自己都生活在高度压抑、不安、惶恐的环境下,因此对于子女们也没有多少关爱,而且多有疏远遗忘、更没有心思和心情去给儿子们加以教导培养,最终造成了自己的儿子们居然从小就没能得到系统的良好教育,童年的生活状况可以用惨淡来形容。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五月初四,“梃击案”爆发,有关此案的前因后果、以及牵涉的方方面面,这里就不再详细叙述,到底是福王之母郑贵妃指使人下手谋害皇太子,还是皇太子本人故意做出来的苦肉计,现在已经分辨不了、无法辨明。总而言之,皇太子在险些被人打进寝宫、内造成伤害之后,主动迎合父亲、并讨好郑贵妃,将此事消弭于无形,完美地结束了这场轩然大波。神宗皇帝从此对皇太子才真正转变态度,心中稍有愧疚,开始缓和与长子的关系,父子之间的接触也慢慢正常起来。皇太子由此地位逐渐稳固,尴尬的处境终于得以改变,也有了闲心和舒缓的时间可以好好照顾关爱被遗忘、冷落多时的儿子们了。

可这个时候,皇太子的七个儿子中,就只剩下长子朱由校、三子朱由楫、五子朱由检这三人,其余诸子(次子朱由㰒、四子朱由模、六子朱由栩、七子朱由橏)都在长期的黯淡压抑宫内生活中夭折,再也不能承受长辈们的关爱和教导了。而一年以后,年仅七岁的朱由楫也夭亡,皇太子的儿子中最终只有长子朱由校、五子朱由检得以存活。可即使朱由校和朱由检兄弟得以平安成长,但由于他们幼年时的艰难处境、父辈亲情的缺失,导致他们在成年后的性格各有缺陷,或贪玩少学,或偏执多疑,数十年后大明社稷将因此导致混乱衰落、乃至倾颓覆灭,不过这些都是后话了。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二十一,神宗皇帝驾崩,皇太子朱常洛经过经二十年的漫长等待,历经了多少惊涛骇浪,终于熬过了暗淡坎坷的储君生涯,得以继位为君,成为大明王朝第十四代皇帝,和天下新的主宰——即明光宗。

万历四十八年八月初一,朱常洛正式登基,以明年为泰昌元年。而在他即位时,他的妃嫔们中,原配太子妃郭氏、长子朱由校之母才人王氏、五子朱由检之母淑女刘氏都已去世,地位稍高的妃子,也只有两位姓李的选侍而已。因此,光宗在登基后并没有立即册封新皇后。

压抑了许多年后,终于登上了至高无上的皇位,按道理说光宗应该好好把握这来之不易的机会,一面振作朝政,一面修复心态、堂堂正正做一个威严大气的皇帝才是。但他却在刚登基不久后,就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而迅速患病,最终只当了二十九天皇帝,还来不及真正享受到作为权柄在握、口衔天宪的至尊天子威严,便在当年的八月三十病重不治而驾崩。

至于他骤然而逝的具体原因,根据文臣们事后的“验证”,一是神宗郑贵妃为了消除之前得罪光宗之失,所以私下献美女给光宗,导致皇帝热忱于此,以至身体迅速垮掉。二是患病后之后又误服了太监崔文升所进的泻药以“去火”,使得病势转危。最后还服用了鸿胪寺丞李可灼奉上的“仙丹红丸”,就此无可挽回,终至油尽灯枯。在万般无奈不舍中,光宗黯然弃世,时年三十九岁。

驾崩前,光宗忍着极度的虚弱和强撑透支的体力,在八月二十八召勋臣英国公张惟贤、内阁首辅方从哲等人进宫,将十五岁的皇长子朱由校从后殿带出来,把他托付给诸臣,意在“托孤”。

八月三十,光宗驾崩后,皇长子朱由校被刘一燝、周嘉谟、杨涟、左光斗等文臣从乾清宫接到文华殿,并定于九月初六为皇长子举行登基大典。这其中发生了“移宫案”,不过最终并没有影响到皇长子的登基大典。最终,皇长子朱由校还是在九月初六御奉天门,正式登基,以当年八月之后为“泰昌元年”,改明年为天启元年,这就是大明第十五代皇帝——明熹宗。

天启元年(1621年)四月,朝廷从全国各地为熹宗挑选皇后的人选,经过一系列严格的甄别淘汰,河南祥符生员张国纪的女儿张嫣成为最终人选,被选入宫中,册立为皇后,然后和熹宗举行了盛大的婚礼。

熹宗少年即位,心性和行事都不成熟,很是依赖自己幼年时的乳母客氏,所以一登基就立马封客氏为“奉圣夫人”,优容有加。客氏的亲眷家人都得到重用,其“对食”(就是在宫内的名义上丈夫)、太监魏忠贤更加得到熹宗信任,被授予司礼监秉笔太监的显赫职位。熹宗日后的言行举动,从此受客氏和魏忠贤影响,并贯彻终身。

熹宗秉性其实不坏,且对亲人很好,和皇后张嫣夫妻之间感情深厚,彼此尊重,无论客氏及魏忠贤如何得宠,并因此挑唆帝后之间的关系,想要扳倒皇后,代以其他受控制的嫔妃,熹宗始终对皇后信任有加,礼敬关爱,皇后的自始至终地位不动分毫。

而对唯一在世的弟弟朱由检,熹宗也相当地爱护,早在天启二年(1622年)朱由检十二岁的时候,就册封他为信王,并让年幼的弟弟居住在皇宫内的勖勤宫中,与自己朝夕相处、时时见面,兄弟之间感情深厚。

有一次信王至乾清宫拜见皇兄,正遇见熹宗在做木匠活,因天气热,所以熹宗把皇帝所戴的二龙戏珠翼善冠放在御座上,只带着网巾做木工。信王年幼,见皇帝的翼善冠和自己亲王仪制的翼善冠有些不同,于是好奇地拿起来戴在自己头上,左右比较。当时宫中侍候的太监和宫女们无不大惊失色,又不敢阻止,呼啦啦跪倒了一片,但熹宗不以为忤,还笑呵呵地问信王戴着皇冠感觉如何,信王懵懵懂懂,回答说太重了,不如自己的翼善冠轻便。熹宗大笑不止,便拉着弟弟的手走上须弥座,并排坐在御座上,询问信王最近的生活。信王一一回答后又天真地对皇兄说这个大椅子(御座)比勖勤宫内自己平日坐的椅子漂亮软和多了,皇兄能不能把它送给自己。这一下不要说太监和宫女们惊慌失措,就连侍候在侧的魏忠贤都脸色大变、几乎要让人赶紧带信王离开乾清宫。

可是熹宗依旧毫不在意,照常握着弟弟的手,笑呵呵地说:行行行,等我坐几年后,就把它送给你坐,但是这话不要和教书的师傅们(文官翰林)及勖勤宫的宫女太监说就是了(以免造成误会)。期间魏忠贤几次使眼色,熹宗都没理会,直到弟弟离开乾清宫后,才像无事人一般,继续做着木工活,并无其他猜忌疑心举动。这件事情,真真切切地说明熹宗和弟弟信王之间那种毫无隔阂、兄友弟恭、坦诚相对的兄弟感情。

当然,兄弟间的玩笑话说一说也就罢了,王朝血脉的传承还是得遵循《皇明祖训》的祖制,熹宗虽然关爱、呵护弟弟,但还没到真的以弟弟为第一继承人、承袭皇位的地步,他当然是要立自己的皇子为皇储的。所以大婚后的熹宗也先后册立了多位嫔妃,以求开枝散叶、为大明皇室增添新丁。

天启二年(1622年),熹宗的宫人范氏为他诞育了第一个子嗣,不过却是个女孩,但熹宗还是晋封范氏为慧妃,以图个吉利兆头。天启三年(1623年)初,皇后张嫣有孕,熹宗大喜,命内庭好生侍候、不得怠慢,以期将来诞育嫡长子,延续皇家传承。

皇后对于熹宗所宠幸的客氏和魏忠贤很是厌恶,多次在熹宗面前揭露他们的过失,因此被客氏和魏忠贤所忌恨。客氏担心皇后诞育嫡长子后,会更得熹宗的信任和宠爱,并削弱自己的权势,于是暗中买通侍候皇后的宫人,趁着给皇后按摩调理的时候,捻压皇后的腰部,使得未出生的胎儿遭受重击而死于腹中。

天启三年(1623年)十月,皇后足月分娩,生下一名男婴。但因为客氏提前做了手脚,婴儿生下来就是个死胎,而且皇后因为之前的捻压腰部,致使身体受损,以后再也不能生育了(这件事熹宗一直不知道),熹宗从此断绝了获得嫡子的希望。

对于皇后诞育死胎的不祥之事,熹宗虽然悲伤,但并没有如同客氏和魏忠贤所希望的那样,对皇后加以迁怒甚至废黜,而是宽慰安抚,并派专人悉心照料,以待皇后康复。而对于不幸胎死腹中的长子,熹宗一样很重视,给这个从未在世上生存过一天的儿子赐名为朱慈燃,录入皇家族谱中,还追封为“怀冲太子”,哀荣备至。

皇后不能再生育了,但是其他妃嫔还可以,而当时因诞育皇长女被晋封慧妃的范氏也怀有身孕,熹宗于是将再获皇子的希望寄托范氏的身上。范氏不负期待,在天启三年(1623年)十二月诞育了熹宗的皇次子,熹宗兴奋不已,为次子赐名朱慈焴,同时晋封范氏为皇贵妃,在后宫中的地位仅次于皇后。

当时,魏忠贤的侄外孙女任氏也被送进宫中,成为熹宗的妃子,并被封为容妃。魏忠贤和客氏对任氏寄托了莫大的希望,期待他能够为熹宗诞育下皇子(皇次子),并由此成为熹宗的储君,从而以此来掌控大明将来的中枢大权。但是范氏生下皇次子朱慈焴之事打乱了魏忠贤和客氏的计划(任氏即使以后再诞育皇子,也只会是皇三子以下的排行,按照大明祖制,继承权低于皇次子朱慈焴)。因此,魏忠贤偷偷对皇次子下手,在天启四年(1624年)初的时候,暗害了还没满周岁的朱慈焴(史书上没有确切记载,但是朱慈焴早夭之事,魏忠贤和客氏嫌疑最大)。

朱慈焴的夭折使得好不容易盼来皇子的熹宗痛心不已,他追赐早夭的次子为“悼怀太子”,以示哀悼。悼怀太子的母亲皇贵妃范氏此后因为被客氏谮言“照顾皇子不周以至夭亡”,从此被熹宗所疏远,在后宫中的地位也骤降,失去了和容妃任氏争宠的资格。

而在范氏之前受宠并有孕的裕妃王氏,在天启三年(1623年)五月的时候被魏忠贤串通內官太监,篡改了熹宗的起居注,谎称裕妃怀孕十三个月也没有分娩,是“欺君之罪”(其实是魏忠贤修改了裕妃承幸的时间,造成孕期对不上的假象),熹宗不明就里,怀疑裕妃不忠,将其废黜并关押于冷宫。当年八月,王氏被活活饿死,容妃又去掉了一个竞争对手。

在范氏诞育皇次子的几乎同一时间,成妃李氏也生下了熹宗的皇次女,这让客氏和魏忠贤高度紧张,生怕此后成妃会受宠。不过皇次女很快夭折,成妃也失去熹宗的宠爱,魏忠贤才暂时放过了成妃。

天启五年(1625年)十月,容妃任氏终于如愿以偿地为熹宗诞育了他的第三个儿子,被熹宗赐名为朱慈炅,任氏本人也晋封皇贵妃,成为后宫妃子中新的第二人(仅次于皇后张嫣)。和皇长子及皇次子不同的是,皇三子朱慈炅自诞生起就受到了无微不至的照顾,平平安安、健健康康,无病无灾地成长。如果没有意外的话,这个婴儿就是熹宗将来的继承人,将承袭祖宗的江山社稷,成为第十六代大明皇帝。

可上天注定了朱慈炅无福承受成为天下至尊的命运,天启六年(1625年)五月初六,京师西南隅的王恭厂火药库发生大爆炸,全城都受到猛烈的波及,京师被毁坏房屋上万间,死伤数万人,皇宫中正在修缮大殿的工匠因为木架翻倒而坠落者超过二千人,“皆成肉袋”。

当时熹宗正在乾清宫用早膳,感受到因爆炸而传来的强烈震动后急忙逃离乾清宫赶往交泰殿,乾清宫内的御座和书案都被震倒了。当时皇宫内到处都是因剧烈震动而纷纷迸飞的屋檐砖瓦,熹宗在逃往交泰殿途中,随侍的小太监被建极殿飞堕的槛瓦击中脑袋,当场脑浆迸裂而死(就是说熹宗本人都差点被飞瓦击中身亡)。

在这场大爆炸中,尚不满一岁的皇三子朱慈炅也因巨大的爆炸声和强烈的冲击波而受到突如其来的惊吓,引发惊厥和抽搐,最终不治身亡,还是重蹈了长兄、次兄的覆辙。熹宗在事后哀痛万分,追赠皇三子为“献怀太子”,厚葬于西郊金山皇家陵园内。

三个皇子先后夭亡后,熹宗为了延续血脉和帝位传承,开始逐渐亲近任氏之外的其他嫔妃,其中曾生育皇女的成妃李氏被熹宗想起来,于是召她侍寝。成妃为人仗义直爽,在和熹宗相处时,为之前被客氏诬告而被熹宗疏远的皇贵妃(慧妃)范氏等人求情,熹宗因为想早日诞育皇子,所以顺势也召范氏等侍寝。客氏、魏忠贤得知此事后大怒,认为成妃这么做是要动摇容妃(皇贵妃)任氏在后宫的地位,于是客氏矫诏将成妃软禁在别宫,不供给饮食,想要像对待裕妃一样饿死她。

幸好成妃吸取了裕妃的教训,早早就在宫墙的夹缝内私藏了一些饮水和食物,以此支撑,才没有被饿死。半月后,熹宗无意间想起成妃,要召她前来,同时客氏也认为成妃半月不进食也不死,或许有神灵保佑,才就此放过了她。但成妃还是被客氏寻衅在熹宗面前诬告,因此被贬为宫女,驱赶到西五所做苦工。

有成妃的例子在先,其余幸存的妃子如慧妃范氏、良妃王氏、纯妃段氏等再也不敢顶撞反抗客氏及魏忠贤,只得退避三舍,躲避皇贵妃任氏的风头。皇宫中只有一个不能生育的张皇后,才能勉强压过有魏忠贤撑腰的皇贵妃任氏。但皇后无法怀孕,实际上也不能阻止魏忠贤的计划,只能勉力拖延推迟任氏再次诞育皇子的时间而已。

在熹宗的后宫争斗进行到白热化的同时,天启五年(1625年),熹宗将已年满十五岁的弟弟信王分府出宫,入住京师十王府,并开始考虑弟弟将来就藩之事。天启六年(1626年),熹宗亲自主持仪式,为弟弟挑选了原籍苏州的北直隶顺天府大兴县(北京大兴)生员周奎之女周氏为信王正妃,为信王夫妇举办了盛大的婚礼。

原本按照大明祖制,亲王大婚后就要尽早离开京师前往封国就藩,但张皇后以“皇帝尚无嗣、国本未稳”的理由,坚持要求熹宗将信王暂时留在京师,当做大明潜在的皇储对待(就像当年宣宗皇帝的弟弟越王一样)。熹宗同意了皇后的请求,让信王留在京师,以“稳固国本”,待自己诞育皇子后,再择机安排弟弟就藩。

也许是冥冥之中天注定,信王留居京师期间,虽然皇贵妃任氏不断侍寝,可就是无法怀孕。而其他妃嫔慑于魏忠贤和客氏的淫威,也不敢承受熹宗的垂幸,总之熹宗迟迟不能再获皇子,这让他忧心烦恼不已。

天启七年(1627年)五月初六,内心烦躁的熹宗在魏忠贤和客氏等人的陪伴下,到西苑乘船游玩,以舒缓心情。起先熹宗在浅水处的大船上饮酒听曲,兴致起来后又命王体乾(司礼监掌印)和魏忠贤带着两名小太监驾小舟载着自己去深水处泛舟。可狂风突起,小舟顷刻被刮翻,熹宗顿时落入水中,差点溺死。虽然魏忠贤火速带人救起熹宗,但经过这次惊吓(还有呛水入肺导致的感染),熹宗就此落下了病根,太医多方医治也没有效果,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关于熹宗落水的时间有多个说法,这里采用最常见的一种)。

病急乱投医,熹宗在病情久久不能痊愈、且越来越重的情况下,未经辨别就相信了兵部尚书霍维华所进献的名为“灵露饮”的“仙药”(其实就是蒸米时的蒸汽),天天饮用以求治好病。但事与愿违,熹宗饮用“灵露饮”后并没有缓解病情,相反身体还逐渐水肿,呼吸困难,最终卧床不起、病入膏肓。

天启七年(1627年)八月十二,自知命不久矣的熹宗坚持起身,驾临乾清宫,召勋臣、内阁诸大学士、科道诸臣等觐见,交待他们说魏忠贤忠心耿耿,可以与之商议国家要事(就是自己驾崩后的安排)。然后急召弟弟信王入宫,到乾清宫内殿卧室中见面。兄弟俩相见时,熹宗强打精神,依旧笑呵呵地拉着弟弟的手说:“我弟弟将来要做尧舜一样的君主啊!”这就是明确了要把皇位交由信王来承袭的意思。

年轻的信王面对着病重的皇兄痛哭流涕,再三叩首,不能言其他,许久后才依依不舍地告别皇兄,离开乾清宫。

八月十三,熹宗单独召见内阁首辅、建极殿大学士黄立极,对他说:“昨天召见了信王后,我心情很愉快,身体都觉得稍微好些了!”之后,心里明白自己不过是回光返照的熹宗对黄立极口述遗诏,命其拟就润色:“若夫死生常理,人所不免,惟在继统得人,宗社生民有赖,全归顺受,朕何憾焉?皇五弟信王,聪明夙著,仁孝性成,爰奉祖训兄终弟及之文,丕绍伦序,即皇帝位。”从法统上也明确了信王的大统继承权。

天启七年(1627年)八月二十二,明熹宗朱由校因落水感染及内脏器官衰竭等症终告不治,驾崩于皇宫乾清宫内,年二十三岁。当天,在张皇后的极力要求下,信王朱由检火速进宫,按照熹宗生前的遗诏入继大统,并于八月二十四在熹宗灵柩前举行了即位典礼,以黄立极所拟进的“崇祯”作为新帝明年的年号。就此,信王朱由检成为大明第十六代皇帝——明思宗崇祯帝。

这一年,朱由检才十七岁,他所承继的大明江山,已经处在了风雨飘摇、千疮百孔的危难境地,而他成为皇帝之后所经历的风云变幻和历史进程,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0
回帖 返回旅游

明代皇帝朱由校,传位给弟弟朱由检,是因为前者没有儿子吗_桂宁旅游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