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可以“走”掉哪些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走路是世界上最佳运动之一,简单易行,且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不论男女老少,什么时候开始这项运动都不晚。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吃与动之间失去了平衡,吃的多,动的少,导致了肥胖、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病越来越多。尽管很多疾病的防护和治疗指南都强调体力活动的重要性,但很遗憾的是,改变久坐的生活方式是比服药更难改变的一种行为习惯,更多的人能坚持服药,却不能坚持运动。
当然这也不排除一些人对运动存在误解,以为只有到健身房、打球、游泳、跑步这样的活动才叫运动。在实际生活中,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再加上懒惰的心理和对运动不当受伤的当心,很少有人能够每天坚持这样的运动锻炼,因此使得运动很难在广大的人群中推广。
于是医学界经过多年对体力活动形式、时间和强度的大量研究,发现走路是最简单易行且经济有效的方式。走路不需要特殊的技能和仪器,不需要特殊的场地、受伤的危险性小,容易坚持,而且在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社会背景人群中都可以进行。
走路可以“走”掉哪些疾病?
目前,我国大多数人的身体活动量不足或缺乏运动锻炼,导致超重和肥胖人群在逐年增加,而超重和肥胖是很多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身体的活动量是决定健康效益的关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成人每天的活动量为6000步/天,可以一次完成,也可以分次完成。
说走路可以走掉哪些疾病,似乎有点夸张,但走路确实能够身体带来很多益处:
- 保持健康体重。
- 降低血脂、血压、血糖水平。
- 提高代谢率,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内分泌系统的调节。
- 减少体内脂肪堆积,保持或增加瘦体重,减脂塑形。
- 增进心肺功能,提高耐力和体能。
- 提高骨密度、降低关节炎的发病率,预防骨质疏松。
- 降低肥胖、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等的发生风险。
- 强健骨骼、关节和肌肉,缓解老年人身体活动功能的衰退。
- 预防便秘、降低结肠癌的发生风险。
- 调节心理平衡、缓解烦躁焦虑的情绪,改善睡眠。
很多人总是苦于没时间进行走路锻炼,其实完全可以将走路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尽量增加走的机会,少坐车多走路,坐公交可以提前一站下车走路上班或回家,能走楼梯就不坐电梯。吃完饭别坐着不动,收拾收拾屋子打扫打扫卫生,都能增加走路的机会,总之,动总比不动强。
走路虽然是一种很好的运动方式,但也要在自己体能的承受范围内,否则就是一种超负荷的运动,会让肌肉、脚踝、关节等地方受到或大或小的损伤。
走路🚶其实是非常好的有氧运动,尤其是高血压患者,如果能坚持长期走路,尤其是年纪偏大者,是能很好的辅助降低血压的。当然,持续走下去,无论是高血脂,高血糖,等这类慢性疾病都有很大的改善。
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有两点:
1、走路🚶的速度,如果只是像平时饭后跑步那样肯定是不够的,基本上要达到慢跑的速度,一小时保持在4-5公里的速度。当然这也要根据年纪来看,最准确的方法可以以测量心率来看是否达到有氧效果。有氧心率一般保持在最大心率的60-70%,最大心率的计算方法很简单,就是用220—自己的实际年龄即可。知道了自己的有氧心率,快走的时候可以佩戴一个心率手环,就能很好的保持速度。
2、要注意走路的时间,如果是刚开始的朋友,可以以30分钟左右,等到习惯了以后可以适当增加时间,比如每次45分钟以上。当然,也一定不要一口吃个胖子,一次运动时间太长,超过一小时的运动对于身体反而会产生过多活性氧而导致发炎。
有时间的话,尤其是退休人群,可以一次45分钟,一天早晚两次开进行。
当然快走不是一天两天见到效果的,一定要持续,每周至少安排5次左右的运动,持续走下去不但缓解慢性疾病,也能减肥保持体态。
如何诊断自己是否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
快速检测自己是否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
1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被检查者平躺在床上,双腿伸直,一腿不动,另一腿膝盖伸直抬高。一般正常人抬高60°以下不会发生疼痛,如果60°以下发生腿部牵拉痛,即为直腿抬高试验阳性。这个试验腰椎间盘突出检出率达90%。
2直腿抬高加强试验阳性 在刚刚疼痛的高度,快速弯曲被检查者的踝关节,出现疼痛加剧。即为直腿抬高加强试验阳性。腰椎间盘突出时,坐骨神经受压,此试验阳性。
3屈颈试验 被检查者平躺在床上,检查者一手放在检查者胸上,另一手托住检查者后脑勺,向上缓慢用力托起患者头部,让其屈颈。出现下肢疼痛,即为阳性。
4挺腹试验阳性 被检查者平卧在床上,做挺腹抬臀的动作,让腰臀离开床面,出现疼痛,此试验阳性。
以上试验之一出现阳性,大概率说明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突出,脊神经受压,上面的试验均让神经根受到牵拉,出现激惹疼痛症状。
"椎间盘突出"没有这么简单,也没有那么可怕。
"椎间盘突出"最早是在尸体解剖中发现的,X线和造影剂发明以后才在活体中得以间接的观察,CT和MRI技术才让它较为直观地呈现在人们眼前。所以它不可能有"祖传"的论述和疗法。
"椎间盘突出"形成的原因至今尚未明确,所有相关的论述只是猜测。
对"椎间盘突出"的后果一一临床表现的认识更是存在很大误区,有待进一步商榷,可以从二个方面考虑:对脊柱稳定性的影响和对周围结构(尤其是脊髓和脊神经根)的直接挤压。
"椎间盘突出"影响脊柱稳定性,增加相关肌筋膜的负荷,有可能成为疼痛的原因。
但迄今发现的事实是"椎间盘突出"的大小与"脊柱失稳"或"神经受压"等临床症状的程度并不成正比。
特别要指的是,已经众所周知的"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引起疼痛"的观点,存在很大的谬误一一神经受损不应该"痛"!
神经的功能是传导信息。神经受损后传导功能下降甚至丧失,只能表现为感觉减弱或消失。能够明确地感知与神经支配区域相应的痛点、线、面,恰恰说明该神经的功能正常。
疼痛感是软组织中的无菌性炎症病灶与局部张力增高的共同作用经神经传递给大脑而产生的,所以神经阻滞麻醉可以消除痛感。
目前的"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标准,其实是把多种临床表现和发病机制毫无关联的疾病混为一谈,统统归咎于"椎间盘"的影像学改变。于是一方面"专家"遍地,一看片子就下诊断,"必须手术,否则瘫痪";另一方面"神医"频出,药物、手法、器械等等根本不可能改变骨骼的方法都能治好"专家认定"必须手术的"椎间盘突出症"。
如果不轻易用"椎间盘突出"这个名词,思路可以更清晰一一人体包括骨、神经、血管、肌肉、筋膜,组合成多种器官结构,"椎间盘"只是指组成脊柱的一个零件。各种组织和结构发生异常都可以引起不适,各有特征,不可笼统地用"椎间盘"的病变作为诊断的依据。
其实,酸胀紧牵是肌筋膜张力异常的表现,伴随炎症时表现为疼痛;在高张区的远端出现循环障碍(多为静脉回流的不完全受阻)表现为麻。只有神经受损时才会发生感觉运动异常,神经受损也只能表现出感觉运动减弱。
消除无菌性炎症和松缓肌筋膜张力才是治痛的根本。所谓的"保守疗法"无非如此,不可能改变"椎间盘突出"的状态,优劣区别只在于是否做到"准确和"全面"。如果有效,说明治疗的其实是软组织病损,根本不是"椎间盘突出"。如果无效,也不等于就是"椎间盘突出"而需要手术,必须从诊断是否正确、方法是否到位等方面进一步审核,寻找原因,"保守治疗三个月无效就手术"的说法是错误的!
确认有神经症状,且与影像学异常相对应时才有手术的理由,而且必须抓紧时机,切不可盲目寄望于"椎间盘突出"有"保守疗法"而贻误治疗时机。"保守治疗三个月无效再手术"的说法更是错误的!(重点重复)
"椎间盘突出"的手术效果,取决于正确的诊断、及时的时机和正确的术式。
在目前接受手术的患者中,一部分是确实属于椎间盘突出神经受压的,如及时手术解除压迫避免神经的进一步损害,预后良好;若寄希望于所谓的"保守疗法",发病二周以后手术,神经恢复时间明显延长,三个月以上再手术的情况更差,甚至不能恢复。
另一部分以疼痛为主要症状,不存在神经受损表现,多为软组织病损,针对椎间盘突出的手术其实是无效的,但手术中的麻醉、手术后的绝对卧床休息都可以达到放松肌筋膜、减缓无菌性炎症的作用,使疼痛减缓;术中术后激素对缓解疼痛的作用不可忽略。但由于这些作用的不完全性,症状在一定条件下会重现,即所谓"复发"。
事实上椎间盘摘除后不可能再生,又怎么可能复发呢?
所以,面对手术后残余或复现的症状,仍然应该从骨、神经、血管、肌筋膜等方面详考症状和体征的归属,明确诊断再作相应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