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票为什么要写多少分而不写多少角或者元呢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不过十分遗憾的是,您所提出的问题是个伪命题。因为我国邮票中不仅有以分标 注面值的,也有以“元”或“角”标注的。抛开建国初期使用的面额过大的旧版人民币不论,仅就1955 年起改版的人民币面值而论,许多发行于上世纪60年代的小型张都是以“元”为面值的,例如著名的《 梅兰芳舞台艺术》小型张。
以“角”为面值的邮票较为少见,仅见于1955年起发行的“普8 工农兵图案普通邮票”中的“科学工作 者”和“农妇”。
首先感谢系统邀请,能够有机会回答这个问题。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了解一下新中国人民币发展历史,目前一共发行了五套人民币,其中第一套人民币是在解放战争和建国初期,沿用之前的金融体系,币面面额相对来说是比较大的。之后便开始币值改革,汇率为10000:1的更换第二套人民币,最大面额为10元。之后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也沿用这个币值设定,之后改革开放,发行的第四套,第五套人民币才有百元。
首先,新中国成立初期,所发行的邮票,都是以元为计价单位。
以分为计价单位是在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币制改革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新中国国内的物价水平并不是很高,作为保障国计民生的重要体现,邮资设定也不是很高,一直到90年,邮一封平信不过8分钱。
随着改革开放的提升,邮政的运营成本上涨,邮资上调,但是以分为计价单位的习惯已经沿用近三十年,所以邮政一直保留以分为计价单位。
即便是今天,邮票发行单位改为元,但一直保留分这个计数单位,邮票设计和印刷,除了整数外,都会印刷如“1.20元”“1.50元”字样
希望这个回答可以帮助到你
懂行的帮我看看,我这个盖了邮戳的邮票还值钱吗
这是久誉声名的集邮界未正式发行的全国山河一片红珍邮的仿品实寄封,也并非首日封。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巜全国山河一片红》邮票的发行背景,《全国山河片红》发行于1968年11月25日,票面8分,有小一片红与大一片红之分,版式上有横式有竖式,由于这枚邮票是原定于1968年11日25日正式首发,在此之前中国邮政集邮总公司按不同份额数量已下拨至各地区,在11月25日之前突然有人提出,发现设计有误,而且是特别敏感的政治错误,就是大家传得沸沸扬扬的地图上沒有把台湾岛纳入版图,出于事态的严重性经上报国家国政局,国家邮政局经过设计家们的慎重审议和邮政局单位综合考量,国家邮政局决定取消了这套邮票的发行。
很遗憾的是,虽然这套邮票并未全国首发,但还是有少量"漏网之鱼"流出邮政系统,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山河一片红邮票总流出不足千枚,特别是大一片红存世量不足几枚,小一片红单枚前几年拍卖价在180万/枚左右,整版小一片红出1000万身价,极具收藏价值,也由此这枚响当当的邮票被纳入巜中国集邮大辞典》,《中国珍邮辞典》,巜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票目录》,巜中外珍奇邮品目录》等。成为中国集邮史上实至名归的珍邮。
楼主提供的照片,如果是真品就算信销票也价值也不菲,价格也起码几十万一枚,供参考。
谢邀你好题主朋友:
全国山河一片红邮票准备于1968年11月25日发行,竖版,30x40mm,是影写版,票面上方印有中国地图红底白字横写全国山河一片红,中部印有多面飘扬的红旗,下方印有左至右人物农工兵,农民是女人穿粉色衣服,头包白手巾,工人内衬白色衣服外穿背带裤子,解放军穿黄军装胸前端枪,三人右手都举有语录,中间工人举语录手高,下边红底白字左至右印有楷书中国人民邮政,右边印有8分字样,在这枚邮票准备发行的前一天晚上,邮电部邮票发行局进驻的军代表又一次审核这枚邮票,有人发现了问题,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把地图上的台湾印成红色,另一种说法是中国地图印的不规整,总之是出现了问题,我相信前一种说法,发现问题后马上电告各省往下传达上边的指示禁止此枚邮票发行,紧急招回,中国地大物博,信息传递比较困难,尤其是偏远山区小镇,交通不发达,有的乡镇邮政所没有接到通知,就提前发行了些,主要通信用,等接到通知后已经晚了,发行出去30多枚,无法追回,这就是鼎鼎大名的山河一片红珍邮,过去那个年代没有集邮意式,除了通信别无它用,留存至今已无几了,非常珍贵,据说拍卖达到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人民币,也道听途说有消息说山河一片红邮票设计印刷了两种版别,一种如上面所说竖版,另一种是横版,曾经报纸上登过某拍卖公司拍卖过横版山河一片红邮票,为什么没有官方资料记载那?咱就权当印刷过这种横版山河一片红邮票,看图片是横版山河一片红邮票,我对这枚邮票有疑问,工农兵三人中女农民面目不清,头上包的白手巾如同新疆人戴的白帽子,身上穿的衣服颜色和背景红旗的颜色相近,解放军穿的衣服近似黑色的,这就更不对了,60年代末军装是黄颜色,还是当时印刷技术的原因产生这几处的不同加上时间长的关系出现晕色?这枚邮票是通信用过的信销票,如果是真品面背无污渍,无折齿,无折痕品相好它的价值也不低,最少也得几万元人民币,我对此枚邮票存疑,回答不一定对,有误望见谅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