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历史最早追溯
2000年6月12日,吉林大学由原吉林大学、吉林理工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科技大学、长春邮电学院组成。2004年8月29日,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转入吉林大学。合并前的六所学校都有着光荣的历史。
原吉林大学是中华人民共产党成立后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它的前身是东北行政学院。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10月5日,中国共产党在东北解放区首府哈尔滨市成立东北行政学院,培养巩固的东北革命根据地和迎接新中国诞生所需的革命干部和专业人才。第一任院长兼任东北行政委员会主席林枫。
1948年5月,东北行政学院与哈尔滨大学合并,更名为东北科学院。哈尔滨大学最初是一所私立学校。1949年9月,东北行政委员会改为公立大学,成为我党领导下更正式的高等学校。
1948年11月,东北科学院南迁至沈阳,重新命名为东北行政学院。1950年3月,东北行政学院更名为东北人民大学,成为培养金融、经济、法律专业人才的正规大学。同年9月,学校搬到长春。
1951年8月,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东北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吕振宇来校任校长兼党委书记。
1952年,全国高校部门进行了调整。国家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等大学挑选了一批知名学者,丰富了学校的教师,加强了学校的实力。东北人民大学成为中华人民共产党成立后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
1955年5月,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匡亚明来到学校担任校长和党委书记。同年9月,匡亚明校长建议学校形成和发扬“高社会主义政治空气、高社会主义学术空气、高社会主义文明空气、高社会主义体育娱乐空气”。这种“四种空气”已经成为鼓励全体教师、学生和员工前进的精神动力。
1958年8月,东北人民大学归吉林省领导,更名为吉林大学。
1960年,国家正式批准吉林大学为重点综合性大学。
1978年,中国科学院著名教育家、科学家、院士唐敖庆担任校长。1979年,唐敖庆校长在《光明日报》上发表文章,全面讨论将重点大学建设为教育科研“两中心”,成为新时期学校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
1984年8月,学校成为首批试办研究生院之一。1985年,学校成为全国首批博士后移动站建设单位之一。
1995年9月,学校顺利通过 预审“211工程”部门已成为首批进入“211工程”的高校之一。
到2000年6月,经过50多年的发展和建设,吉林大学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高素质人才,取得了许多重大的高水平科研成果。它是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
吉大的历史
吉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位于吉林省长春市。学校成立于1946年,1960年被列为国家重点大学,1984年成为首批22所研究生院之一,1995年通过国家教育委员会“211项目”批准,2001年被列为“985项目”国家重点大学,2004年被批准为中央直接管理,2017年入选国家一流大学。
2000年,原吉林大学、吉林工业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科技大学和长春邮电学院合并成立了新的吉林大学。2004年,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被转移并入。
学校学科齐全,教学单位51个,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程、农学、医学、管理、艺术、交叉学科等13个学科;本科专业139个,硕士学位授权点6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49个,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3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博士后科研站44个;国家重点学科4个(覆盖17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5个,国家重点(培养)学科4个。ESI在18个学科(领域)中排名世界前1%,其中2个学科排名世界前1%。‰。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教师6420人,其中教授2407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1人,哲学社会科学高级教授7人,外籍优秀教授54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价小组19人,“万计划”49人,国家教学教师8人,国家“数百万人才项目”专家33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37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41人,吉林省“长白山学者”89人。
学校拥有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6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6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包括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教育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2个,教育部野外科学观察研究站1个,其他行业部委重点实验室19个。学校承担了大量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产生了一批产业化前景好、技术含量高的高新技术成果。
学校已经建立了学士学位-硕士-完整的博士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在籍学生72291人(全日制69341人,非全日制2950人),其中预科生148人,本科生41506人,专科生285人,硕士生20749人(全日制18180人,非全日制2569人),博士生8496人(全日制8115人,非全日制381人)。
学校以名校合作为重点,逐步完善全球网络布局。目前,已与40个国家和地区的302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其中,世界前100的48所,前200的67所。学校与12个国家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合作,建立了40个中外合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