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出国自由行旅游但语言不通怎么办
感谢题主提问,抛开题主自身年龄、经历等因素,以下回答针对所有抱有相似困惑的朋友,尤其针对大龄前辈:无论青春几何,当谈及“旅游”时,是时候转换思路,从过度焦虑中走出来了。
既然经过综合考量,出国游选择自由行,就要明确此时旅游已经转变为旅行,与(高端)一价全包团相比,自由行的重点就是“自由”,其乐趣恰恰来自于不确定和未知。说白了,是一种“不稳定的乐趣”。
题主担心语言不通会成为自由行的羁绊,这种焦虑表面上看似仅仅涉及语言问题,实则反映了题主出行前对于自身、对于旅行的深度困惑。负责任地讲,这远不是题主一个人的问题,可以说,中老年有闲人群面对旅游集体焦虑,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现状。
中国人为什么有“旅游焦虑”?
提到出国旅游就担心有语言障碍,一到国外就遍地找中餐馆…我们对于旅游的认知无非是换个地方抱团找根,殊不知旅游的本质其实是“用异地的陌生来缓解对家的厌倦”,而后提振心情再度出发。异国他乡的陌生和未知,就是旅游的最大收益。过分纠结于语言问题,我们从出发点开始,就已经和旅游的终极意义南辕北辙。
所以说,旅游本身应当是调解日常生活的一味轻松剂,旅游不是一场考试,要求你文武双全样样精通,在市场化经济的今天,旅游已经演变为一种商品,和超市货架上任何一种调味品一样,只要合理购买就能获得该有的功用。因为要去超市购买一件外国商品就心生焦虑,担心自己处处不够格,真的有必要?
那么我们究竟为了什么而焦虑?真的是因为语言不通就底气不足吗?全球语言数不胜数,方言口音更是一地百种,普通游客在旅游过程的文化体验还远远不到需要精通语言中外贯通拍案惊奇的地步。不是必须字正腔圆地讲出“c'est bon"才能买到怡宝,不是不懂Van Gogh的荷兰读法就不能欣赏他的星空和向日葵。异域化旅游更类似于音乐绘画,心领神会的文化启迪比任何音律或透视法教学都更有价值。
但我们真的真的太害怕被人瞧不起、不受别人欢迎了。我们用焦虑掩盖自己的不自信:我们不相信微笑比语言管用,不相信礼貌比金钱有力;我们看到语言不通的老外手舞足蹈和当地人交流,我们羡慕别人放的开,但到了自己身上,就开始埋怨自己不会九国语言了。
中国人如何克服“旅游焦虑”?
再回到题主的问题,如何解决出国游但语言不通的问题?或者直白讲,如何克服国人的“旅游焦虑”?提供以下三条建议各取所需:明确自身需求、保持开放自信心态、宽容对待文化差异。
- 明确自身需求
如果是前者,可能完全不会涉及语言障碍,近年来国外旅游企业为了迎合国人的生活习惯,一次性拖鞋、热水、饺子、会讲中文的前台接待应有尽有,报团想走就走,欧美英随我游;
如果是后者,想要深入了解欧洲小镇居民的一日生活,就餐住宿讲究local和original,一些针对中国游客的新兴职业者可为有这部分需求的旅客提供极大帮助。比如当地的一些“中文伴游”,个人策划师等等。如果就是想要依靠自己,一些必要的日常交际词汇是必须的、一个轻便易携带的翻译器是可以考虑的。
去德国自由行想体验当地小餐馆里原汁原味的大猪蹄,猪蹄是哪个词?如果题主转换了思维、明确了自身需求之后,在这里提问的应该不是“出国自由行语言不通怎么办”,而是“南德的Schweinshachse和北德的Eisbein有什么区别?”。
- 开放自信心态
与经济实力配得上的,应该是国人讲礼仪懂礼貌的大国自信风姿:是开放心态,而非语言的精通程度,决定了国人能否融入当地文化。以我眼观景,得到自己专属的文化体验:清迈的池塘咖啡店并不如网上宣传的那么清静自在,死水旁被蚊虫叮咬地身痒心急;河畔驻足听一场纯正的法语街头音乐,四目相对时歌者眼中的漂泊无依和自在狂欢…所有这些意外的、不稳定的乐趣都与语言障碍无关。
- 宽容对待文化差异
因此比起精通当地语言来,如何理解、尊重文化差异才是值得每位游客深思的问题。言论自由和反叛无罪往往相生相栖,人前客套人后诋毁也是国家利益差异下的常事。
不卑不亢、宽容对待,与诸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