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爱哭的孩子有糖吃!"你怎么看
请别给 “爱哭的孩子”糖吃
肖金玉
“孩子爱哭”?这是许多年轻家长的心病和困挠,当孩子哭起来的时候,有的家长甚至掬措得六神无主,无法应对,为了哄好孩子,只好用糖来堵住孩子的嘴。孩子是暂时不哭了,可孩子的健康呢,孩子的教育呢?
其实,孩子从张开眼的那一刻起,他就在慧眼识世界,慧心学语言,慧脑想问题,他不会说,但他有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他擅长用眼观察父母的喜怒哀乐,然后投其所好,博得父母的欢心和给予,他也会用哭来考验父母是否慧觉应对,然后根据父母的应对,用哭给父母出难题提要求。哭就是他的语言。孩子会说话了,仍然爱哭,此时的哭,就是孩子抽打家长的棍子。
一般来说,一岁以内,孩子哭,年轻的父母得考虑三个问题。首先,得考虑是不是饿了,饿了得吃,吃了就好,没有问题,孩子饱了,家长开心,不吃还哭,得考虑是不是拉了,换了纸尿裤,还哭,得观察孩子的精神状态,精神状态不好,不是要睡了,就是要看医生。除此之外,小孩一般是不会哭的。当然,小孩在家呆久了,要出去玩,也会哭两声。小哭,一哄就好,小孩没有问题,大哭久哭小孩定是生病了,必须马上看医生。请别给小孩糖吃,吃糖小孩止住了哭,就会延误病情。
一岁左右,小孩正是长牙的时侯, 请别给小孩糖吃,糖的附着力强,黏在牙齿上会影响小孩牙齿的健康生长,改变牙形,严重的会形成蛀牙。吃糖也会让孩子养成吃零食的习惯,爱吃零食的孩子读不好书。
一岁左右,我们应观察孩子哭的状态,有无眼泪,从小孩的精神状态、眼泪、表情、准确判断小孩的哭所表达的诉求,正当的要求给予满足,不当要求,怎么哭也别满足。教育应从零点开始,毛泽东的名言:“一张白纸正好写字”,生而教育,让孩子赢在起点。从出生起就要让该子养成做对的事,做错了,要有愧疚感,孩子才会善良,长大才有正义感。“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要让孩子永葆初生的纯洁和善良,就要见错必纠,不能放“虎”归山,不能满足孩子的不当要求,如果小孩一哭,父母就怂了,就无主了,就给小孩“糖”吃,小孩的贪求就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滋长,小不育,大无教。
相传,古时 有一对老夫妇晚来得子,把儿子当做宝,儿子要什么给什么,就是要天上的星星,也恨不能搬把天梯给摘下来,儿子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就是把他们当马骑也趴身为马让他骑。儿子二十四岁,犯了死罪,行刑官问他临死有什么要求,他说,想对他娘说一句话,行刑官派人把他娘叫来了,他说:“娘啊,我想对你说一句悄悄话。”他娘把耳朵贴近了他的嘴,他一口咬下了他娘的耳朵,他说:“娘啊,我今天犯下死罪,就是因为我小时你们骄纵所致。”这个故事是惨痛的,它告诉我们年轻的父母,总给爱哭的孩子“糖”吃,既害了孩子,也给自己老来留下后顾之忧,对自己总是不能成人的孩子,真有死不暝目之忧!
不要被孩子的哭给骗了,更不要让孩子把哭当做抽打自己的棍子。其实,小孩的哭有时就是利用父母的爱来掩饰的一个美丽的陷阱,如果父母不慧知慧觉,简单给该子-糖”吃,年轻的父母终有深陷陷阱爬不出来的一天。
我孙子一岁能走,茶几上沙发上见什么丢什么,丢的那个快乐劲令人忍禁不俊,她前面任性丢,如秋风扫落叶,她奶奶后面打扫战场,一圈下来又二圈,怎么说都罔顾不听,我常称她为“破坏型人才”。可总这样不行呀,万一摔碎了玻璃杯,人又摔在破碎的玻璃上,那个祸我们也背不起呀。我把她手牵来打了一下,不疼又丢,如是而三,我在心里说:“孙女,别怪爷爷下狠手,只怪你不收手!”第三下力道刚够疼,她也不哭,闷在那里约一分钟,好了,不丢了,从此,她拿东西只要我说“不能丢”,她的手就缩回了,小手摆摆,意思是不丢了,从此她养成了不丢东西的好习惯。她要什么东西,要不到就哭,她一哭她奶奶就给,我常常说她奶奶,她奶奶常说:“她要不给?”我说:“她要把你杀了,你也让她杀!”该制止,就制止,别给“糖”她吃,让她养成听话的习惯,。她找我撒娇,我不为所动,她也祭出哭招,我见招拆招,仍不为所动,几个回合下来,她不哭了,她不哭了我就逗她玩,她知道不哭才能讨得我的欢心,从此以后,她在我面前不祭哭招,她卖乖了,她祭乖招。嘿,她养成了乖巧,爱表现的好习惯,她人见人爱,并以此为乐,我们也有面子。
一岁半,会说话,要出门玩,要奶奶抱,我说我抱,她说奶奶抱,我坐在沙发上岿然不动,她哭,我仍然不为她所动,如是者三,有一刻我险些投降了,可我发现她在哭时,眼睛从指缝中在瞄我,我就知道了哭就是她利用我们的慈爱作掩饰为我们设置的美丽陷阱,这个陷阱我没跳,她只好退而求其次,不哭了说:“爷爷抱。”从此,凡出门,就要爷爷抱。她懂得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道理,她能知进退,明得失了。
年轻的父母要懂得小育大教的道理,不给孩子“糖”吃,后面的教育才会轻松有效,孩子在康健的大道上才能行稳致远,待到我们老了的那一天,我们才无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