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雄“授业”换酒喝是个什么样的故事?

6个月前 (10-18 02:05)阅读3回复0
yk
yk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3
  • 经验值148175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29635
  • 回复0
楼主

扬雄(前53〜后18年),“为人简易佚荡,口吃不克不及剧谈,默而好深厚之思”(《汉书•扬雄传》),和司马相如是老乡,都是四川成都人。他俩也是汉代四川跑到京都的两位大才子。司马相如擅写长篇大赋,对早年的扬雄影响很大。而扬雄自傲才高,读了司马相如的赋之后,认为是虫篆之技,立志要超越司马相如。

  为此,他苦心孤诣,创做了很多做品,如《反离骚》、《太玄》、《法言》、《解嘲》等鸿篇巨造,可惜文字艰深,难以普及。其时的大学者刘歆也很难读懂,他说:“扬雄实是白白苦了本身,我意料后人可能用扬雄的做品去盖酱瓮。”可是宋代的大政治家王安石却写诗说:“儒者凌夷此道穷,千秋只要一扬雄。

  ”由此能够必定地说,扬雄是武帝之后学问更高的人。

扬雄家贫,末生“煮书吃书”,但嗜酒成性。出格是在晚年,不肯与外戚王莽合做,政见差别,表情繁重,更是日日不离酒,常因醒酒而“耍酒疯”。他人怕引起朝廷的猜忌,到他门上的人也越来越少,有些闲人想学点文字,便带着酒做为“膏火”前往向扬雄进修。

  当扬雄每讲完一课,进修的人便将一壶酒做为从学的酬劳送给扬雄。东晋陶渊明很有慨叹地写诗说:“子云性嗜酒,家贫无由得。时赖功德者,载醪去所惑。”唐人刘克庄引经据典,从背面谈了本身的感触感染:“幸然不识聱牙字,免得闲人载酒来。”酒虽小道,却成了扬雄晚年的莫逆之交。

  他为了换几壶浊酒来喝,不能不放下学者的架子,去迎合市井小民,去讲那佶屈聱牙的文字,不知是一种什么感触感染,想来确实令人慨叹万端。看来,学问若做到于人于社会看不懂以至无益的地步,那学问是不是做得有点太玄了?要么,怎么会到了无酒喝的地步?再者,扬雄晚年遭逢王莽篡政一朝,“处髙临深,动常近危”(《酒赋》)。

  心里郁郁寡欢,不肯合做,所以才门庭萧瑟,无人理会,竟至于无钱买酒。正如南宋洪迈在《容斋漫笔》中所言:“使雄善为谀佞,撰符命,称好事,以邀爵位,当于国师分同列,岂固穷如是哉?”那也许是无钱买酒的底子原因。

此外,扬雄在所著《法言》中谈到过饮酒和敬酒。

  他说:“日昃不食肉,肉必干;日昃不饮酒,酒必酸。”那里的“日员”是指太阳偏西,大约鄙人午两三点钟,就不克不及吃肉饮酒。为什么?不吃肉,因肉被晒变味,丧失了鲜嫩的口感。不饮酒,是因那时家酿的米酒有时间限制,也和北方人浆“酸粥”的事理差不多,温渡过高,时间过长,罐子里的浆米就会发酸发臭,失去了酸甜可口的味道。

  酒酸则臭,味道必然难闻。因而过了中午的酒必酸,酸酒喝进肚里一定会松弛肠胃。那申明,其时酿酒,是有严酷的时间和温度限造的。此外,扬雄还谈到饮酒“合礼”的事,他说:“宾主百拜而酒三行,不已华乎?曰:‘实无华则野,华无实则贾,华实副则礼。’”那是说,宾主彼此揖拜并敬三杯酒,绝非繁文缛节,而是一种持重的仪式,没有那种仪式,就不克不及充实表示仆人的诚心。

  所以外表的仪式和其实的内容彼此一致,才气表达仆人对客人的一片密意厚谊,才符合礼节。可见,如何敬酒,敬几次酒,是有讲究的。少了,失之于简慢;多了,过分于阿谀0不多很多,彬彬有礼也。高子诗评:煮鹤焚琴多所闻,授业换酒理不异。人生顺逆实难料,浊自浊来清自清。

0
回帖

扬雄“授业”换酒喝是个什么样的故事?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