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后是中国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夏历蒲月初五以龙舟赛舟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风俗;后因诗人屈原在那一天死去,便成了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部门地域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与端午起源有关的传说在差别的民族和地域有多种说法,但传播至今次要有七种传说。
1、纪念介子推说
介子推是春秋晋国的驰名大臣,辅助晋令郎重耳复国,介子推曾割本身小腿肚的肉救了即将饿死的重耳,重耳掌权后,给所有的人封了官位,唯独没有介子推。
后来文公发现,去请藏到深山中的介子推,他末不愿出来,文公想用火烧山的法子把他逼出来。谁知不愿出山的介子推抱木而死。文公很悲伤,便命令蒲月五禁火,禁火也是蒲月五日的节俗,以前端午为寒食日。
2、纪念屈原说
屈原,楚国医生,爱国诗人,着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等名篇。
因被谗谄屡次夺职,最初眼看国度无望,悲忿自沉汨罗江。屈原投江为蒲月五日,楚地原有“因想苍梧郡,兹日祀东君”的传统节日,后来就做为纪念屈原的日子,并将他视为水神,立祠祭祀。那时,起头与赛舟风俗连系,构成新的传说,大约六朝以后与端午节相连,成为全国性的纪念活动。
“蒲月五日,赛舟,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故并命舟楫以拯之”。
3、古代“龙子节”说
是古代龙图腾团族的祭龙盛典。龙是虚拟的动物,在中国被认为是主宰一切的神灵,中国人素有龙的传人、龙的后代之称,每年祭祀,以龙图像纹身。
4、尧舜禹三代的兰浴避疫之俗说
《大载礼记·夏小正》说“蒲月蓄兰为洗澡也”。现在端午仍有洗兰浴以避疫之俗,如扬州以百草水洗澡。
5、纪念春秋吴国伍子胥说
春秋时楚国伍奢因谏阻平王夺子媳为妻之事遭满门抄斩,其子伍子胥流亡吴国,五年后出兵伐楚为父报仇。
在吴与楚的战争中,因伍子胥让人用黑豆粉与糯米做成城砖,在窘境中救了世人,最初获得成功。苏州至今仍有“一城门救了一城人”的美谈。后来伍子胥在蒲月五被吴王杀戮,抛尸于江中,化为“涛神”,据说蒲月五日是为了纪念他。
6、纪念孝女曹娥说
曹娥父亲是浙江会嵇上虞人,巫歌手。
汉安帝二年(公元前109年)在县江边弹奏唱歌迎波神,不幸灭顶,不得尸骸。其女曹娥其时才十四岁,在江边号哭,尽夜不停声,七天七夜,父尸体俘出。也有说曹娥不得父投江而尽。
7、勾践水上操练水兵说
春秋越国勾践于蒲月五日操练水兵,宋高承《事物纪源》称:“赛舟起于越王勾践”。
端午节的风俗介绍: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叫法达二十多个,若有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蒲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等。
端是“初步”、“初”的意思,初五能够称为端五,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夏历以地收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按序至蒲月为午,因而称蒲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所以一些处所又将端午节称之为蒲月节、艾节、夏节。
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西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