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的三个来源?
首先,清明来自节气,这是毋庸置疑的。古人将黄道一周分为十二次,太阳每运行到一个地方就有一个特定的节气。《国语》有云,一年共有“八风”,清明属于“哭风”,万事万物齐声哭泣。故后世的小说杂文都认为清明是节气的一种。因为在这个时节,广泛地区的气温,降雨以及其他环境特征都很相似。
第二,清明由节气俗演转换为节日。关于这一点,我国南朝著名学者梁代宗在自己《荆楚岁时记》中提到“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清明在寒食后两天,随着时间的发展,民俗也逐渐在改变,清明慢慢的就取代了寒食,到了如今,中国二十四节气中只有清明成为了公认的节日。
第三,清明缘由介子推。介子推是春秋人,此人有大才,在帮助晋文公光复晋国功成名就后退隐归山。晋文公爱惜介子推的才干,还想继续让其为晋国效力,然而晋文公派人走遍名山大川,多次拜访都没能让介子推再次出山。最终这位晋国国君下令放火封山,强迫介子推出山,介子推不肯,于是葬身火海。晋文公后悔自己犯下的罪过,将介子推隐居的绵山改名为介山,通告全国,在介子推忌日的那天所有百姓不得食烟火,只得吃寒食,这是清明节又名寒食节另一种说法,也是清明的来源之一。
第四,部分史学界的学者认为,清明节与寒食节本是两个意义完全不一的民俗,但两者举行的日子十分接近,慢慢的人们就将清明节与寒食节混淆,错误的认为清明就是寒食。早在周时,我国就有在清明烧火的习俗,唐朝也有皇帝引火赐臣的例子,这在民间叫做顺阳气。到了近代,中国人把清明定位植树节,这便是国人要在清明节扫墓,种地,植树的由来。从已经出土的文物来看,清明最早可追溯到上古,自大禹治水后,清明就被百姓用来欢庆去除水患。
天地净清,朝政光明。总的来说,关于清明的说法众说纷纭,也正是因为全国各地区独有特色的传承,清明节才能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传承至今。
清明节和春节的资料?
清明节的由来:在春秋战国时期,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将介子推被烧死的那一天定为寒食节,也就是现在的清明节。
清明节历史悠久,既是节气又是节日,节日习俗的形成与此时的节气特点密切相关。
融汇了寒食与上巳两个节日习俗的清明节,在宋元时期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的禁火冷食风俗与上巳郊游等习俗活动相融合定型的传统节日。明清大体承接前代旧制,清明节仍然坚持并发展着其在春季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大节的地位。
民国时期,清明节这天,除了原有的扫墓、踏青等习俗,植树也被确定为常规项目,这实际上不过是对民间长期延续的植树风俗的一个官方认定。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也是最热闹的一个古老节日。
一般指除夕和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春节的由来也就是过年的由来。 有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
“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清明节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古老、最隆重的节日,剪贴窗花、吃年夜饭、燃放爆竹、除夕守岁、舞龙舞狮、分发压岁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