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七夕节有何传说?

文化 3年前 阅读:10 评论:0

  据民间传统,夏历七月初七被称为乞巧节,如今也称为七夕节或女儿节。 乞巧节是中国传统节日里最有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最为古代女子所重视。 它起源于汉代,在古代文献中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节的记载呈现于东 晋葛洪所著的《西京杂记》,书中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 楼,人俱习之”的记载。

  后来的唐诗宋词也多有提及,如唐朝王建在其诗中 所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开元天宝遗事》也有相关记载: 唐太宗与妃子在每年的七月初七,城市在清宫中设席,而宫女们则停止着乞 巧或赛巧如许的活动。岁月沧桑,时代变迁,那一风俗仍然以各类各样的形 式延续和传播着。

  到了宋元年间,乞巧节已经相当盛大,京城之中以至还设 置了专门卖乞巧物品的市场,称为乞巧市。关于其时那类市场的情形在古籍 中也能够找到佐证,宋罗烨、金盈在其所著的《醒翁谈录》中有如下记载:“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欠亨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

  ”从中可推知此时的乞巧节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节日庆贺活动从七月初一起头,延续七天,后三天更是盛况空前。那申明乞巧节在古代是很受人们喜好的节日之一,其盛大水平以至可与今日的春节相媲美。除了文献记载,关于乞巧节还有着漂亮动听的牛郎和织女的传说。

  相传 很久以前,牛郎是南阳城西牛家庄的一名憨厚诚恳的小伙子,因为父母早亡, 只好跟着哥嫂生活,谁猜想嫂子为人暴虐,经常逼他干良多活。有一天嫂子 逼他去放牛,给了他九头牛,却让他带着十头牛回家,不然就不克不及归去。牛郎赶着那九头牛进了山,坐在一棵大树下歇息,又悲伤又忧愁,不知 道若何才气赶十头牛回家。

  就在那时,有位老气横秋的老者呈现在本身面前, 并问他为什么如斯悲伤。牛郎照实跟老者诉说了一遍,老者轻抚白须会心一 笑,对牛郎说道:“不要忧伤,在伏牛山里有一头生病的老牛。你去好好喂养 它,等它病好以后,你就能够赶着十头牛回家了。”牛郎听到那里很是快乐,正要欠身暗示感激,老者已然不见了踪影。

  牛 郎于是赶着牛朝伏牛山走去。颠末长途跋涉,牛郎末于找到了老者提到的那 头病牛。老牛告诉牛郎,本身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为冒犯了天规被贬下 凡,受伤的腿需要用百花的露珠洗一个月才气痊愈。一个月后,老牛在牛郎 的精心顾问下末于治好了病,牛郎高快乐兴赶着十头牛回了家。

  回家后,嫂 子对牛郎仍然欠好,最初索性把他赶出了家门,牛郎只向嫂子要了那头他救 回的老牛与本身相伴。有一天,天上的织女和诸仙女来到尘寰游戏。在老牛的帮忙下,牛郎认 识了织女,两情面投意合。后来织女偷偷下凡来到人世,做了牛郎的老婆。 两人成婚后过着男耕女织的幸福生活,而且生了一男一女。

  可惜好景不长, 织女偷偷下凡能工作被天帝得知,王母娘娘亲身下凡,把织女强行带回天上。 就在牛郎一筹莫展之际,老牛告诉他,用本身的皮做成鞋子,穿戴就能够上 天。牛郎根据老牛说的,穿戴老牛的皮做的鞋子拉着本身的儿女一路上天逃 赶织女。就在快要逃到的时候,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用手一挥,一道浊 浪滔天的天河就呈现了。

  牛郎织女相隔两岸,泪流满面,如斯情景打动了喜鹊,成千上万只喜鹊集聚天河,搭成了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见此情形也迫不得已,只得允许他们俩人在每年的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后来,每年夏历的七月初七,人们便昂首仰望星空,找寻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看到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相会。

  织女是一个斑斓伶俐、心灵手巧的仙女,尘寰的妇女于是就在那一天举行各类各样的活动,向她乞求聪慧和手艺,同时希望她能赐给本身完竣的姻缘,所以七月初七被称为乞巧节。乞巧节又有良多的别称。日与月都逢七,又称重七;因七月初七有乞巧的风俗,也被称为巧七;乞巧节以少女乞巧、赛巧等为次要活动,所以也称女节或女儿节、少女节;夏历七月古称“兰月”,所以乞巧节又称“兰夜”;因乞巧、赛巧等民俗活动多是少女参与,所以又称为小儿节;因此日有穿针的风俗,又称为穿针节;牛郎织女两颗星在天空中的方位很出格,一年才气相遇一次,所以又把此日称为礼拜;传说中那一天织女要打扮装扮、涂脂抹粉,满天飘香,所以也称香日。

  乞巧节的次要参与者是女孩子。因为传说中,织女的手艺十分精巧,可以织出云彩一般斑斓的天衣,因而乞巧节最常见的风俗,就是妇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停止各类乞巧活动,以如许的形式祈愿本身也拥有织女一样的巧手。乞巧最遍及的形式是姑娘们穿针引线考验技巧,或者做些小物品停止角逐。

  乞巧的次要用具是针,针又有双孔、五孔、七孔、九孔之分。详细有两种乞巧形式:第一种是到了晚上,手里拿着线对着月光穿线,更先穿过去的阿谁人就是“得巧”,被称为巧手。第二种体例是丢针卜巧,在乞巧节的中午,放一盆水在太阳底下,把针丢进水里,针浮在水面上。

  再看针在水中呈现的倒影,若是构成花朵、鸟兽的外形就是“得巧”;相反的,若是呈现细如线、粗如槌的倒影,就是没能“得巧”。在中国各地,乞巧节有着各不不异的风俗习惯。固然表示形式不尽不异,但都各有兴趣。如山东省各地流行着差别的乞巧活动形式。简单一点儿的,如在济南、惠民、高青等地,只是把瓜果陈列起来就能够了,若是有喜蛛在瓜果上结网就暗示“得巧”了。

  而在鄄城、曹县、平原等地就相 对复杂一点儿,那些地域的风俗是吃乞巧饭。七个姑娘各自带了粮、菜用来 包饺子,然后在饺子里包入一枚铜钱、一根线和一颗红枣,传说吃到铜钱的 有福,吃到线的手巧,吃到红枣的会早成婚。在福建,姑娘们在节日里要摆 放香炉和各类祭品:茶、酒、五子(包罗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 和织女用的脂粉。

  起首是祭拜牛郎织女双星,之后把胭脂分红两半,一半投 向屋顶给织女,一半留下本身打扮美容。此中的寓意是,与织女共用脂粉, 能够使本身愈加斑斓。祭拜的过程中还有乞巧小游戏,别离是“卜巧”和 “赛巧”。“卜巧”是用卜具问本身是巧仍是笨,“赛巧”是谁穿针引线快,谁 就“得巧”。

  在广西的西部地域,乞巧节也很具特色。七月初七那一天,人们 在清晨鸡啼的时候要力争上游的去河边用新瓮取“双七水”,留到日后食用。 所谓“双七水”是传说中七月七日早晨仙女下凡的洗澡水,喝了它可避邪治 病延寿。浙江金华一带,七月初七家家户户都要杀鸡。

  那里的人们相信只要 没有公鸡报晓,那夜相会的牛郎织女便能永不别离。此举表达了人们祈愿牛 郎织女能天天过上完竣幸福的生活。在广州,每逢乞巧节降临之际女孩们都 要“拜仙禾”、“拜神菜”、“迎仙”。女孩们喜好用五颜六色的纸、通草、线、 绳等质料编成形形色色奇巧的小玩艺。

  她们还将颠末浸泡抽芽至二寸多长的 谷种和绿豆用来拜神,被称做“拜仙禾”、“拜神菜”。待到初六晚至初七晚, 女孩们穿上新衣裳、佩带新饰品,点蜡烛烧香,跪拜上天,从三更三更到五 更要持续跪拜七次,以表诚意。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木答案立场。

网友评论

本站会员尊享VIP特权,现在就加入我们吧!登录注册
登录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若未跳转,可点击这里刷新重试
未知错误
注册
用户名
密码(至少8位)
确认密码
邮箱(请填写常用邮箱)
验证码
若未跳转,可点击这里刷新重试
未知错误
找回密码
用户名
邮箱
※ 重置链接将发送到邮箱
若未跳转,可点击这里刷新重试
未知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