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的起源

5个月前 (10-17 22:05)阅读4回复0
wly
wly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8
  • 经验值140870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28174
  • 回复0
楼主

  对联的特点

  ◆◇形式特点:

  ◆1、上下联字数必需相等。

  ◆2、对仗,即词性不异。

  上联某一处用了某一类词,下联统一处也要用统一类词。但词语门类有大小之分,如名词,有暗示天文、天文、天然、动物、动物、器具等的,上下联相对的词性只用一个大门类的,叫“宽对”,难度就小;用小门类的,如上句用花卉名,下句也要用统一花卉名的,如许用对叫“工对”。

  ◆3、平仄相对。

  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如对联上句为平平仄仄平平仄,下句便应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相对读起来便感应悦耳协调。但现代撰联已不太拘泥平仄了。

  ◆◇内容特点:

  ◆对联多是寄情抒怀,希望一年不祥如意,含有迎新春、颂盛世之意。

  在我国,无论塞北、江南,村落、城市,机关、军营,都有贴对联的习惯。各行各业有差别的喜庆联语,但有一点是不异的那就是都弥漫着春的气息、时代的气息和喜悦的气氛。好比:一元复始;万像更新。祖国有天皆丽日;神州无处不春风。

  ◆对联用语一般轻松愉快,喜气弥漫,切情切景,大红色彩配上不祥话语,为春节平添了欢乐气氛。

  在古时,人们撰贴对联次要是凸起其喜庆气氛,多用一些不祥文句,而不外分逃求其内容。新中国成立以后,时代付与大地以新的活力,对联也响应有了新的变革,人们在凸起其喜庆气氛的同时,留意形式与内容的协调同一,在以称道祖国、自在、劳动、连合等为主题的对联大量涌现,给人以全新的觉得。

  对联的起源

  爆仗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那是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写的对联。

  对联,起源于桃符。

  “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节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对联者,即桃符也。”

  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

  据《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那即是中国的第一副对联。曲到宋代,对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幢幢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

  明代,桃符才改称“对联”。明代陈云瞻《簪云楼杂话》中载:“对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元旦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对联一幅帝微行时呈现。”墨元璋不只亲身微服出城,欣赏笑乐,他还亲身题对联。他颠末一户人家,见门上未曾贴对联,便去询问,晓得那是一家阉猪的,还未请人代写。

  墨元璋就特意为那阉猪人写了“双手劈开存亡路,一刀割断长短根”的对联。联意贴切、诙谐。经明太祖那一倡导,尔后对联便沿习成为风俗,不断传播至今。

  入清以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昌隆,呈现了很多到处颂扬的名联佳对。

  跟着列国文化交换的开展,对联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那些国度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0
回帖

春联的起源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