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的传说

4个月前 (10-17 21:55)阅读4回复0
wly
wly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8
  • 经验值131170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26234
  • 回复0
楼主

  据说贴对联的风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期间,那是有史为证的。此外按照《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做记载,对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傍边有座山,山上有一棵笼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

  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进来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若是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工作,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全国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

  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容貌,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痛快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如许做同样能够镇邪去恶。那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起头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本身美妙心愿,三则粉饰门户,以求美妙。

  又在象征喜气不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妙心愿。

门联同样也是从桃符开展而来的。本来人们用桃木板画神荼、郁垒画像,挂在两扇门上。后来,画像又改成只写字的"门目"。

  但门目上两边各写两字,表达内容有限,人们觉得不外瘾,便又在大门两侧再挂上两块桃木板,写上了字数较多、能充实反映心愿的对子。据《宋史。蜀世家》载:蜀后主孟昶命学士为题桃符,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据说那即是我国最早的一对对联。

  明代墨元璋定都南京后,曾令各家贴对联,并将门联改名为对联,一律用红纸书写。传说有一次,墨元璋亲身到民间察看,只一户人家没贴对联。一问,本来那人家是阉猪的,不识字,于是亲身动笔为他写了一联:"双手劈开存亡路,一刀割断长短根。"因为历代鼎力倡导,使对联成为我国一种特殊的民间文艺形式,长盛不衰。

  到了清代,对联的思惟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进步,梁章矩编写的对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做品的特色都做了逐个阐述。对联在其时已成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对联的品种比力多,依其利用场合,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

  “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摆布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按照差别的内容,贴于响应的处所;“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0
回帖

春联的传说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