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找中秋诗词

6个月前 (10-17 10:03)阅读4回复0
wly
wly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8
  • 经验值161305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32261
  • 回复0
楼主

月下独酌

(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碰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即春。

我歌月盘桓,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醒时各分离;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赏析】

诗篇描写月下独酌情景。月下独酌,本是孤单的,但诗人却运用丰硕的想像,把月亮和本身的身影凑合成了所谓的「三人」。又从「花」字想到「春」字,从「酌」到「歌」、「舞」,把孤单的情况衬着得非常热闹,不只翰墨逼真,更重要的是表达了诗人善自排遣孤单的奔放不羁的个性和感情。

从外表上看,诗人好象实能自得其乐,可是后背却充满着无限的凄凉。诗人孤单到了邀月和影,可是还不行于此,以至连此后的岁月,也不成能找到同饮之人了。所以,只能与月光身影永久结游,而且约好在天上仙境再见。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酣醉,做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彼苍。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堪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世?

转墨阁,低绮户,照无眠。不该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离合悲欢,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代表做之一,倍受后人的赞誉和喜好。是独具特色,到处颂扬的传世词篇。一零七六年苏轼贬官密州,时年四十一岁的他政治上很不得志,时值中秋佳节,十分驰念本身的弟门生由心里颇感忧郁,情感消沉,有感而发写了那首词。

  其立意,构想,奇逸飘妙,以超现实的遐想,以虚无飘渺的梦想世界,表示十分现实而详细的人情世故。在那里,词人通过对月宫仙境的想象,在一种极富奥秘色彩的摸索和思虑中,表示本身的思惟矛盾与曲折,人生体验与认识。那种表示不只超凡脱俗,也构成了本篇的浪漫主义色彩和超旷超脱的气概。

上片一起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彼苍。”那两句是从李白的《把酒问月》中“彼苍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脱化而来的。“举着酒杯询问彼苍,天上的月亮是何时有的”?此句充实显露出做者率实的脾气,也隐藏着心里对人生的惋惜和伤悲。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是问的内容,把关于明月的歌颂与神驰之情更推进了一层。

  从明月降生的时候起到如今已颠末去许多年了,不晓得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诗人想象那必然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如许圆、如许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堪寒。”他想乘风回到月宫,又怕那里的凄凉,受不住那儿的冰冷,那是多么奇异的想象,那里表达了词人“出生避世”与“入世”的矛盾表情。

  “乘风归去”申明词人对世间不满,“归”字有仙人自喻的味道,仿佛他原来住在月宫里只是暂住人世罢了。一“欲”一“恐”显露了词人千思万虑的思惟矛盾。实可谓“奇逸之笔”。“其舞弄清影,何似在人世?”与上慎密相接,写词人在月光下翩翩起舞,影子也在随人舞动,天上虽有琼楼玉宇也难比人世的幸福美妙。

  那里由脱尘入圣一会儿转为喜好人世生活,起伏跌宕,写的炉火纯青。

词人最后梦想仙境,要到月宫里去,离开曾让他无限懊恼的人世,但是词人毕竟是现实的,对人生是热爱的,因而,亲手抹去了那种虚无的画景。

下片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世的拜别。“转墨阁,低绮户,照无眠。

  ”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挪动,表示夜已深厚。月光转过墨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找着屋里失眠的人。“无眠”是泛指那些和本身不异的因为不克不及和亲人团聚而感应忧伤,以致不克不及入睡的人。月圆而人不克不及圆,那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于是诗人抱怨明月说:“不该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您总不应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拜别的时候才圆呢?那是抱怨明月成心与报酬难,给人增添忧愁,却又委婉地表达了关于不幸别离的人们的同情。

  词人思惟是豁达的,他需要自我解脱,所以他一量问的语气发泄佳节思亲的感情。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摆脱:“人有离合悲欢,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世间总有悲、欢、离、合,象天上的月亮有阴、晴、圆、缺一样,那些自古以来都是难以周全圆满的。

  此句吐露出了词人悟透人生的洒脱和奔放的性格,也是对人生无法的一种感慨,那里以大开大合之笔从人生写到天然,将各类生活加以提炼和归纳综合,包罗了无数的痛苦、欢乐的人生经历。完毕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希望人们可以永久安康安然,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在中秋之夜配合赏识天上的明月。

  那里是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也是一种祝愿。

全词感情纵容奔驰,跌宕有致,构造严谨,脉络清楚,情景交融,紧紧围绕“月”字展开,忽上忽小,一会离尘,一会入世,语句精练天然,显示了词人崇高高贵的语言才能及浪漫洒脱超逸的词风。

那首《水调歌头》历来都遭到人们的推崇。

  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认为那是写中秋更好的一首词,此说是一点也不外分的。那首词似乎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切磋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性,又有情趣,很是耐人寻味。它的意境光阔,襟怀乐不雅而奔放,对明月的神驰之情,对人世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气概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我们一种美妙的享受。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彼苍”,月亮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原型之一,中国古代诗人对月亮的歌吟单从数量而言也是无与伦比的。然而六合间老是“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实正能使不雅者感触感染到生命与天然订交融的那么一种协调之美是可遇而不成求的。就像斑斓的梦一样。

  苏轼在另一首词中说过:“对花逢酒不饮待何时”,而月亮不恰是一朵高悬天际的岩石之花吗?据有关典籍记载,东坡并非一个能饮良多酒的人,但他喜好与他人一路饮酒,尤其是看他人饮酒,他人的快乐也就是他的快乐,他气度豁达,气量清明,在如梦浮生里,他处在醒与醒之间,既不像屈原那样遗世而独立,也不跟有些文人似的和其泥而扬其尘。

  他是他本身,没有比他本身更接近于他本身的了。“问彼苍”,李白登峨眉山顶说过:“恨不得挟谢眺惊人诗来,搔首问彼苍耳!”屈原《问天》是一部充满梦想的做品,共有一百多问。东坡那首词也是对彼苍提出了他的疑问。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今夕何年”也就是《诗经》中所说的“今夕何夕”。

  刘向《说苑》中有一首“越人歌”,用越语写成,译成其时通行的隶书,最初一句就是“不知今夕何夕”。差别之处在于:《诗经》及《鄂君歌》中说的是对发作在本身身上的一切感应疑惑,似乎把本身遗忘了一样,不晓得那个夜晚是阿谁夜晚了。而在东坡的词中,则是对上天的宫阙存在着疑惑。

  在古代,有着“天上一日,人世一年”的说法,因而,东坡认为,天上与人世一定有着差别的计算时间的办法。人世的工夫如白驹之过隙,而天上的则是迟缓的,那里暗寓一种对时间催人老那一天然现象的迫不得已的悲痛。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堪寒。

  ”此句是上面那种悲痛表情的很天然地转换。因为对人世间的时间是迫不得已的,因而想“乘风归去”。那里用了一个“归”字,是很有深意。李白被贺知章誉为“谪仙人”,而东坡也隐然以“谪仙人”自任。他到天上,不是附骥之尾,而是再回到他所来的处所。然而,他在想入非非中,又垂垂产生了新的忧愁。

  “高处不堪寒”是担忧本身再也忍耐不了那种纯净的冰冷。李商隐诗“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婵娟”乃“美妙貌”。青女素娥是耐得住冰冷的,因之可以在月中霜里角逐谁更美妙。但诗人会如何呢?他显然是忍受不了,他的天堂在人世。在那里,苏轼付与那首词以十分丰硕的意义。

  他对本身所生活的那个世界是有些厌倦的,他也巴望上升到一个更纯净的高度,然而他却忍耐不了那种冰冷。他就是如许处在一个矛盾的情境之中。从句面的意思看,似乎是琼楼玉宇乃耐不住高处的冰冷,而做者的实正存眷的仍是本身。“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世”一句是做者的猜度之词,杜甫诗“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桂树在月轮中留下暗影,斫却此桂,清光应该更多。

  据古代?鸨荚碌拇担轮谢褂形飧眨谀抢镯焦稹9拭蠖小队菝廊恕贰拔飧张醭龉鸹ň疲拍隙鹗婀阈洹痹圃啤?

  转至下片。“转墨阁,低绮户,照无眠。”连用三个动词,来描述月亮的运动。月亮升起来,转过墨阁,渐渐下降,月光延伸进窗户,照到床上无眠的人。

  “照无眠”有两种解释,月光照在人身上,而人还处在无眠形态。也可能是月光照到床上,却发现并没有人在此睡觉。那人在何处呢?李白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那是写人在床上却无眠的;另一首“却下水精廉,小巧望秋月”,则写人并没有躺在床上,却坐在窗前默默地望着月亮。

  词人在那里把月亮拟人化了。似乎月亮也是一个与他“心有灵犀”的伴侣。

  “不该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何事”俗本多做“何时”,一句之中有两个“时”字,是不太妥切的,同时也与理欠亨。因为上面已经把月亮当做本身的伴侣,因而要跟她谈谈心,要向她暗示最为亲热的问候,那句的意思是:月亮啊,你那高处也能胜寒的“别有六合非人世”的造物,莫非还如我们那些细微而可悲的人类一样有着什么遗恨吗?不,你是完美无缺的,不该该有遗恨的;但你又是因为什么缘故老是在人们拜别的时候团聚呢?莫非你就不克不及在人们团聚的时候团聚,拜别的时候残破吗?你为什么老是要跟我们纷歧致呢?我们人类拜别的悲痛莫非就一点也赢不到你的同情吗?

  由上片的“把酒问彼苍”到此处的问月,诗人的豪情有了比力大的变革,他逐步融会到了什么,也能够说他听到了天外之音。

  “人有离合悲欢,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那一句能够看成做者的融会,也能够看成月亮的答复:月亮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她也有着本身固有的哀思,同人有“离合悲欢”一样,她也有着“阴晴圆缺”,那世界自己就不是完美的,每一件事物都处在本身固有的缺憾之中。

  大白了那一点,再怨天尤人有什么意思呢?

  最初“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也就是“隔千里兮共明月”的意思。那个结局是天然而然地到达的,做者最末天然会到达那一高度。但那一高度却其实不冰冷,它仍是我们常人通过勤奋可以到达的。苏轼的思惟境界其实不如墨熹那样的理学家高远,他比力地有情面味,他的奔放是一种生活化了的心境,他在人世,在本身的生活之中。

  那首词之所以广为传播,到处颂扬,其原因就在于此。我们并没有把苏轼当成一个跪拜的偶像,我们把他看做本身的伴侣,确实,在中国文人中,你找不到比他更合适做伴侣的人了。

  下面我们需要对那首词做一整体的评价,那首词在词史上的价值能够跟苏轼的《前赤壁赋》在散文史上的价值比拟,并且那两篇做品,有一种内在的共性。

  《赤壁赋》中说:“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用之不尽,取之无竭,是造物无尽藏也。”清风明月,“耳闻之而成声,目遇之而成色”,我们在享受那些大天然丰硕的捐赠时应该感应幸福,应该对天然、对生命、对生命与天然的共生感激涕零,我们不只是天然的伴侣,是清风明月的伴侣,也是本身的伴侣,并且,惟有本身才是你最后与最初的伴侣。

  基督所说的“要爱你的邻居”,试问谁还比本身更接近本身呢?基督还说“要爱你的仇敌”,试问:谁能比你本身更是你的仇敌呢?你恰是本身的邻居,也是本身的仇敌,人生更大的成功就是战胜本身。因而,基督所说的就是“爱本身”,一个连本身都不爱的人怎么可能去爱他人呢?

  孔子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孟子所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己及人,己立而立人,己达而达人,古代人所推崇的“安家治国平全国”,也要以修身起头。人必需先成为本身的伴侣,不要本身做本身的专制者,不要本身做本身的暴君。

  ——让我们仍是回到苏轼的那首词上吧,在那首词中,苏轼最末到达了某种令人憧憬的内在的协调,不只是与天然的协调,与生活在另一处处所的弟弟的协调,但最重要的仍是与本身的协调,他不再想乘风归去,他也不再怕高处的冰冷,他站立在大地上,在他的上方,有着无限蔚蓝、高远的蓝天,有着似乎黄金一样闪烁的月亮!

0
回帖

急!找中秋诗词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