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赤壁赋 后赤壁赋 两篇文章的特色??

5个月前 (10-17 09:48)阅读7回复0
wly
wly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8
  • 经验值145855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29171
  • 回复0
楼主

  以前只晓得苏东坡诗文书画横绝文坛,可说是在多方面均有较高造诣。但曲到读《前赤壁赋》,才知他亦是一位了不得的哲学家。

他对明月秋水的沉思与精当论解是逾越时空的。人虽在北宋,却说出了带有浓厚的辩证唯物主义气息的话语,足见其对人生哲理的参透到多么的地步。

  仅有那些已是惊世骇俗,愈加其行云流水般的文笔,才使一篇《前赤壁赋》成为闪烁中华文坛的一颗明星。

从整篇不雅之,你会觉得自已处于一种月光水色的覆盖之中,聆听一个愚人向你论述人生的事理。文中人只要苏子、客;物有舟、酒、箫,布景则是浩渺的江水,亮堂的月光,把我国古代文人可以抒怀吟哦的一切道具、情况都摆了出来,来驱逐一段惊人警人之语。

文中的“客”应该是一个悲伤之客,开篇时便在急行的小舟上狂歌,更何况是到了一个仙境般的气氛中?面临的是本身的友人和皎洁的月光、清澈的江水,此时此刻,谁还能掩饰得了心中的不快和对人生的慨叹呢?于是客便以箫和歌,奏起心曲,那长短常天然而然的。

  箫,从来是忧伤的代言人;酒,一贯是苦闷的牺牲品。但是,在苏子看来,与客饮酒正在兴头,客却忽起悲曲,似乎不太合拍,但却有深知此中事理,于是“正襟危坐”问客:“何为其然也?”

末于引出了问题,客人此时透露心中苦闷便瓜熟蒂落,没有一丝牵丝攀藤。

  从客的第一句话来看:“月明星稀,乌雀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客人的思绪也是因“月”而开,进而联想到赤壁之役,想到曹孟德。于是我们便知:客人是在伤古惜今。下文提及一代枭雄的英姿,但最初却说:“而今何在哉?”他哀叹人生之短暂,本身之细微,感慨人生不比江河,做人不似“飞仙”,可望能与江水同存,与明月长末,可惜人生得到的太少,留给后世的只是空空一番倾吐,使人感应灰心,厌倦了生活,可实的是如许的么?

不!苏大胡子一路奔放乐不雅的解述征服了“悲伤客”。

  但你却料不到什么是苏东坡深邃笼统的理论变得那么曲白而易于承受,仍然是水与月,以毒攻毒,客既然悲伤因月因水而起,我便仍以月以水来冲刷你的忧愁。苏子的药便利是:月光一剂,水色一剂,苏子之言一剂,且把苏子言溶于月光水色中冲服即可。而今也月光水色俱佳,苏东坡一句趣话便定全国:“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是的,我认可光阴一去不返,时事情化不行,但“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月缺月圆,只是形式的变革罢了,而其实正的实体却一点也没有变。人生亦是如斯,固然人有离合悲欢,生老病死,而你的一生也将有其长久稳定的一面。若从其变革一面来看,六合只不外是一霎时罢了,若从稳定的一面来看,万物将与我永存,何必去羡慕他们明月江水呢?

单从那一段话来看,我们不难嗅到一股佛家禅语的气息,消极中含有一种积极豁达的人生立场,那也许是苏轼能处世宠辱不惊的原因吧!“日啖荔枝三百颗,无妨长做岭南人”,多么潇洒练达的立场!苏轼,实君子,实人也!而在本文中,他又一次劝诫友人: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皆是造物者付与我们无尽的宝藏,都是我们应该“得”到的。

  命里无时莫强求,今晚如斯美景,实乃上天所赐,取之无尽的,我们要好好享用,莫为一些没必要要的工作和不克不及得到的事悲伤。人生满意须尽欢,畅饮吧,一路来享受人生之乐吧!于是客“喜而笑”,苏子胜利的当了一次“心理医生”。

及时行乐,在有些场所,有些时候是一剂良药,但那不克不及成为人一生的处世立场。

  从古至今,能把那几药用好的除了苏东坡,恐怕没有几人了吧。那不是一种消极避世,而是人的修养到达更高境界的一种表现。我固然佩服屈原的忠心与烈节,却不敢苟同其“自投汨罗”的立场;我虽赏识太白的豪宕与超脱,却不肯歌颂其纵容无度的行乐与狂饮。而东坡居士却做到了两方面的连系,实君子,实人也!

月光如斯优美,江水如斯浩渺,伴侣,你不想加一份奔放与超然的哲思进去么吗?

《后赤壁赋》是《前赤壁赋》的续篇,也能够说是姐妹篇。

  前赋次要是谈玄说理,后赋却是以叙事写景为主;前赋描写的是初秋的江上夜景,后赋则次要写江岸上的活动,时间也移至孟冬;两篇文章均以"赋"那种体裁写记游散文,一样的赤壁风光,境界却不不异,然而又都具诗情画意。前赋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后赋则是"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真相大白"。

  差别季节的山川特征,在苏轼笔下都得到了生动、传神的反映,都给人以壮阔而天然的美的享受。

全文分为两个条理,第一条理写泛游之前的活动,包罗交待泛游时间、行程、同业者以及为泛游所做的筹办。写初冬月夜之景与踏月之乐,既隐伏着游兴,又很天然地引出了主客对话。

  面临着"月自风清"的"如斯良宵",又有良友、好菜与琼浆,再游赤壁已势在必行,不多的几行文字,又写了景,又叙了事,又抒了情,三者融为一体,至此已可转入注释,可东坡却"多此一举"地又插进"归而谋诸妇"几句,不只给文章增添生活气息,并且使整段"铺垫"文字更呈异采。

第二条理乃是全文重心,地道写景的文字只要"江流有声"四句,却写出赤壁的崖峭山高而空清月小、水溅流缓而石出有声的初冬奇特夜景,从而诱发了主客弃舟登陆攀崖游山的雅兴,那里,做者不惜翰墨地写出了赤壁夜游的意境,静谧清幽、山水寒寂、"履巉岩,披蒙茸,踞豺狼,登虬龙;攀西鹊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奇异惊险的景物更令人气度开阔、境界高远。

  可是,当苏轼单独一人临绝顶时,那"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的场景又不克不及不使他产生凄清之情、忧惧之心,不能不返回舟中。文章写到那里,又突起神来之笔,写了一只孤鹤的"横江东来"'、"戛然长鸣"后擦舟西去,于是,已经孤寂的做者更添悲悯,文章再起跌宕生姿的波涛,还为下文写梦埋下了伏笔。

最初,在完毕全文的第三层,写了游后入睡的苏子在梦境中见到了曾经化做孤鹤的道士,在"揖予"、"不答"、"顾笑"的奥秘幻觉中,流露了做者本人出生避世入世思惟矛盾所带来的心里苦闷。政治上屡屡失意的苏轼很想从山川之乐中寻求超脱,成果非但无济于事,反而给他心灵深处的创伤又添上新的悲伤。

  邯郸一梦后又回到了令人压制的现实。结尾八个字"开户视之,不见其处"相当苍茫,但还有双关的含义,外表上像是梦中的道士倏然不见了,更深的内涵却是"苏子的前途、抱负、逃求、理想又在哪里呢?

文中写苏子单独爬山的情景,实是"句句如画、字字似诗",通过夸大与衬着,使人有设身处地之感。

  文中描写山河名胜,色泽明显,带有做者小我真诚的豪情。巧用排比与对仗,又增添了文字的音乐感。读起来更增一分情趣。但总的来说,后赋无论在思惟上和艺术上都不及前赋。奥秘色彩,消沉情感与"赋"味较淡、"文"气稍浓恐怕是逊色于前篇的次要原因。

0
回帖

前赤壁赋 后赤壁赋 两篇文章的特色??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