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帮忙!

5个月前 (10-17 08:40)阅读4回复0
dyyh
dyyh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7
  • 经验值135000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27000
  • 回复0
楼主

  倒拆句

   介词短语★倒拆句有两种情况。

   1、介词短语后置句

   (1) 先帝知臣隆重,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2)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

   (3) 皆不成限以时月。

  缘土头土脑有迟早,天时有愆伏。(《采草药》)

   (4)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崤之战》)

   2 、介词★宾语前置句

   (1)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

   (2) 臣舍人相如行臣曰:'君何以知燕王?'(《廉颇》)

   (3) 问:"何以战?"(《曹刿》)

   (4)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石钟山》)

  省略句

   (一) 主语的省略

   (1)儿俱,()啼告母。母闻之,()面色灰死。(《促织》)

   (2)备曰:"()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赤壁》)

   (3)做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醒翁亭》)

   (4)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扁鹊》)

   (1)是"儿俱,儿啼告母"" 母闻之,母面色灰死",那是主语承前省略。(2)是"吾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3)是"做亭者乃山之僧智仙也",那是在对话中省略主语。

  (4)是"扁鹊已逃秦矣",而"扁鹊"是上一句的宾语,那是承宾省略。

   (5)见渔人,乃大惊,问所历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做食。(《桃花源》)

   (6)永州之野产异蛇,黑量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捕蛇》)

   (5)是"桃源人见渔人,桃源人乃大惊,桃源人问所历来。

  渔人具答之。桃源人便要渔人还家,桃源人设酒杀鸡做食",(6)是"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量而白章;异蛇触草木,草木尽死;异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见到如许的句子,要依靠上下文,边读边弥补省略了的成分。

   (二) 谓语的省略

   (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山河如画,一时()几俊杰。(《浪淘沙》)

   (2)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琵琶行》)

   (3)小大之狱,虽不克不及察,必以情()。(《曹刿》)

   (4)一屠晚归,担中肉尽,行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狼》)

   按照上下文,把省略了的成分弥补进来,(1)是"一时产生几俊杰",(2)是"初为《霓裳》后为《六幺》",(3)是"小大之狱,虽不克不及察,必以情理之",(4)是"途中遇两狼"。那些省略了的成分都是谓语。

   (三) 宾语的省略

     (1) 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赤壁》)

   (2)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quot;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颇》)

   (3)具告()以事。(《鸿门宴》)

   (1)的前面有"船舰",可见把宾语补出来是"可烧船舰而走船舰?quot;。

  (2)是操纵上文"臣舍人蔺相如可使"而省略,补读出来是"于是王召见蔺相如"。(3)是"具告之以事"。"之"取代的是上文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那件事。

    (4)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

   (5)今杀相如,末不克不及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廉颇》)

   (6)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廉颇》)

   若是补读出来,则(4)是"上使扶苏外将兵",(5)是"使相如归赵",(6)是"请吾指示王"(让我指给国王看)。

   (四)介宾短语的省略

   (1) 不消,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活板》)

   (2)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廉颇》)

   (3)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寡()汉南,与曹操共争全国。

  (《赤壁》)

   (4)晋太元中,武陵人()打鱼为业。(《桃花源》)

   按照上下文来看,(1)的"木格"是"贮"的东西,所以补读出来是"以木格贮之",可见那里省略了介词"以"。(2)的"境上"是" 与燕王会"的处所,素补读出来应该是"与燕王会于境上"。

  那里省略了介?quot;于"(3)应该是"刘豫州收寡于汉南",因为"汉南"的"刘豫州收寡"的处所,也是省略了介词"于"。(4)的"打鱼"是"为业"的体例,所以应该是"以打鱼为?quot;,省略了介词"以"。

    (5)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

   (6)此人逐个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

   (7)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

   (8)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

  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陈涉》)

   (9)今提一匕首入意外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荆轲》)

   (10)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赤壁》)

   把介词宾语补读出来,(5┯Ω檬?quot;盖以假寐诱敌",(6)应该是"此人逐个为桃源人具言所闻",(7)应该是"与客坐谈",(8)应该是"独守丞与义兵战谯门中",(9)应该是"待吾客与吾俱",(10)应该是"权以之示群下"("之"取代曹操的战书)。

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暗示判定,判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判断句能够分为有标识表记标帜的判断句和无标识表记标帜的判断句那么两大类。

   (一)有标识表记标帜的判断句

   有标识表记标帜的判断句又有几种情况。

   1、 有动词做判断词的判断句

   在古代,在一般情况下,"是"是代词"那",不暗示判断。

  但是,"是"也偶然相当于如今的"是",成了判断句的标识表记标帜。如:

   (1)汝是各人子,官吏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

   (2)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明月几时有》)

   (3)而欲投吴巨,巨是常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赤壁》)

   在更多的情况下,"为"是判断动词。

  如:

   (4)令郎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信陵君》)

   (5)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卒,水陆俱下,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赤壁》)

   (6) 板印册本,唐人尚未盛为之。

  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沈括《活板》)

   (7)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廉颇》)

   其时"为"的感化相当于如今的"是"。

   2、 用"者、也"做标识表记标帜的判断句

   用"者、也"做标识表记标帜的判断句,按理说,有三种情况。

   一种是有"者"也有"也"。如:

   (1)蔺相如者,赵人也。(《廉颇》)

   (2)且将军大势能够拒操者,长江也。(《赤壁》)

   (3)zheye "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原》)

   (4)彼孺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师说》)

   那一类句子,都是"者"暗示提顿,最初用"也"加强判断的语气。有"者"也有"也"的判断句是比力多的。

   一种是有"者"没有"也"。如许的判断句很少。如:

   (5)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褒禅》)

   (6)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爱莲说》)

   (7)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妥立,当立者乃令郎扶苏。(《陈涉》)

   还有一种判断句,只要"也"而没有"者"。如:

   (8)我,子瑜友也。(《赤壁》)

   (9)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全国笑。

  此不知人之祸也。(《屈原》)

   (10)曹公,豺虎也。(《赤壁》)

   (11)此世所以不传也。(《石钟山》)

   如许的判断句,靠"也"表达判断的语气。

   (二)没有标识表记标帜的判断句

   如许的判断句是少少的。

   (1)此人力士,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信陵君》)

   (2)秦,虎狼之国,不成信。不如毋行。(《屈原》)

   那就是把主语和谓语放在一路,靠意思组合成判断句。

0
回帖

文言文,帮忙!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