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别》古诗全文?

2小时前 (09:23:12)阅读3回复0
yk
yk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3
  • 经验值446800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89360
  • 回复0
楼主

《赠别》古诗全文?

《赠别》古诗全文?

《赠别》是唐代诗人杜牧的组诗作品,全诗原文如下:

娉娉袅袅十3余,豆蔻梢头2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译文:

姿态美好举止轻便正是十3年华,活象2月初含苞待放1朵豆蔻花。看遍扬州城十里长街的青春佳丽,卷起珠帘卖俏粉黛没有比得上她。

聚首如胶似漆作别却象无情;只觉得酒筵上要笑笑不出声。案头蜡烛有心它还依依惜别;你看它替我们流泪流到天明。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两首诗是诗人杜牧在大和9年(835年),由淮南节度使掌书记升任监察御史,离扬州奔赴长安,与在扬州结识的歌妓各之作。

赏析:

第1首诗着重写其漂亮,颂扬她是扬州歌女中美艳第1。首句描摹少女身姿体态,妙龄丰韵;2句以花喻人,写她娇小秀美。

3、4两句,以星拱月,写扬州佳丽极多,唯她独俏。手法上强此弱彼,大有“除却巫山不是云”之概。语言精萃利索,挥洒自如,情感真挚明朗,荡然肺腑。

第2首诗着重写惜别,描绘与歌妓的筵席上难分难舍的情怀。首名写离筵之上压抑无语,似乎冷漠无情。

次句以“笑不成”点明原非无情,而是郁悒感伤,实乃多情,回应首句。最后两句移情于烛,赋予其人的丰盛感情,含思深婉,缠绵悱恻。

题为“赠别”,当然是要表现人的惜别之情。然而诗人又撇开自己,往写辞别 宴上那燃烧的蜡烛,借物抒情。诗人带着极度感伤的心绪往看4周的全球 ,于是眼中的1切也就都带上了感伤色彩。

这就是刘勰所说的:“属摘附声,亦与心而犹豫”(《文心雕龙·物色》)。“蜡烛”本是有烛芯的,所以说“蜡烛有心”;而在诗人的眼里烛芯却变成了“惜别”之心,把蜡烛拟人化了。

在诗人的眼里,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的辞别 而伤心了。“替人垂泪到天明”,“替人”2字,使意思更深1层。

“到天明”又点出了辞别 宴饮时间之长,这也是诗人不忍各的1种表现。诗人用精炼顺畅、清爽俊逸的语言,表达了悱恻缠绵的情思,风流蕴藉,意境深远,余韵不尽。

就诗而论,表现的感情还是很深沉、很真挚的。杜牧为人刚直有节,敢论列大事,却也不拘小节,好歌舞,风情颇张,此诗亦可见此意。

人物故事:

杜牧风流得独树1帜,风流得声名远播,在繁华的扬州,杜牧的足迹踏遍青楼,宿醉不回。乃至淮南节度使牛僧孺不放心,暗中派人保护。

有1日,杜牧调任回京,牛僧孺劝他切莫“风情不节”,并且拿出兵卒们发回的满满1箧平安帖,杜牧见此,又愧又羞。正是“十年1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字词之间,满是艳情。

杜牧的风流轶事,与他的才华1样,传之于世。杜牧最为脍炙人口的诗作,是咏史与7绝。杜牧的咏史,布满着幽默与调侃,饱含借古鉴今之意。

游经赤壁,他说,假如周瑜借不到东风,则会是“铜雀春深锁2乔”,1反常人思维,给人以全新的视角。过华清宫,想起当年杨贵妃喜啖荔枝的情景,杜牧感叹“1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小中见大,虽未出现唐明皇半个字,却点出当年安史之乱的个中原委。夜泊秦淮,歌舞升平,可是,杜牧听出来了,那是什么样的歌曲啊。

分明是亡国之音,若照这样下往,大唐亡国也指日可待了。杜牧咏史是表,讽今才为其里。杜牧临死之时,心知大限将至,自撰墓志铭,但这篇短文写得却是平实无奇,丝毫不显文豪手笔。

0
回帖

《赠别》古诗全文?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