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面埋伏作曲者是谁?十面埋伏琵琶曲是谁谱的?
十面埋伏作曲者是谁?
《十面埋伏》是传统琵琶曲之一,又名《淮阳平楚》。
本曲现存乐谱最早见于1818年华秋萍编的《琵琶行》。乐曲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垓下决战的情景。
《十面埋伏》是传统琵琶曲之一,又名《淮阳平楚》。
本曲现存乐谱最早见于1818年华秋萍编的《琵琶行》。乐曲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垓下决战的情景。
华秋萍(1784-1858),名文彬,字伯雅,别号借云馆主人,无锡荡口人。出身于书香门第,天性聪颖,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工书善画,精于音律,尤精于古琴、琵琶,酷爱金石篆刻,旁通医道,长于喉科,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大家。其最大贡献是主持采集编订《琵琶谱》3卷,于嘉庆二十四年问世,成为中国第一部正式出版的琵琶曲谱集。
十面埋伏作曲者是郭伟亮
歌名:十面埋伏
歌曲原唱:陈奕迅
填词:黄伟文
谱曲:郭伟亮
歌曲歌词:
闻说你时常在下午 来这里寄信件
逢礼拜留连艺术展 还是未间断
何以我来回巡逻 偏仍然和你擦肩
还仍然在各自宇宙 错过了春天
只差一点点即可以再会面
可惜偏偏刚刚擦过 十面埋伏过 孤单感更赤裸
总差一点点先可以再会面
彷佛应该一早见过 但直行直过
只差一个眼波 将彼此错过
十面埋伏琵琶曲是谁谱的?
华秋萍。
《十面埋伏》是传统琵琶曲之一,又名《淮阳平楚》。
本曲现存乐谱最早见于1818年华秋萍编的《琵琶行》。乐曲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垓下决战的情景。
华秋萍(1784-1858),名文彬,字伯雅,别号借云馆主人,无锡荡口人。出身于书香门第,天性聪颖,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工书善画,精于音律,尤精于古琴、琵琶,酷爱金石篆刻,旁通医道,长于喉科,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大家。其最大贡献是主持采集编订《琵琶谱》3卷,于嘉庆二十四年问世,成为中国第一部正式出版的琵琶曲谱集。
十面埋伏琵琶曲出处?
琵琶古曲《十面埋伏》,又名《淮阴平楚》、《楚汉》。它以刘邦、项羽垓下之战为主题,运用琵琶特有的技巧,令无数听众的心灵为之震撼,如今已成为世界名曲。遗憾的是,这一杰作却不知出自谁人之手。
有关这首琵琶大曲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明王猷定的《四照堂集·汤琵琶传》。传中有人称“汤琵琶”的汤应曾(约1585~1652年)弹奏琵琶曲《楚汉》的详细记载:汤氏“所弹古曲百十余曲……而尤得于《楚汉》一曲。当其两军决战时,声动天地,瓦屋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声、鼓声、剑弩声、人马辟易声;久之,有怨而难明者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别姬声;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争项王声。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恐,终而涕泣之无从也。其感人如此。”
有人将《十面埋伏》首段旋律与维吾尔族北疆《古典歌曲》第7套第5曲作了比较,发现两者的调式、骨干音、终止式和气质十分相似,因而认为《十面埋伏》吸收了西北少数民族音乐的精华。而汤应曾确曾到过嘉峪关、张掖、酒泉等西北战场,具备了创作《十面埋伏》的条件。但是,与汤应曾过从甚密并结为知己的王猷定在《汤琵琶传》中,并未说汤创作《十面埋伏》,而将《十面埋伏》列入“古曲”一类。
有人认为,许多琵琶古曲都是出自民间,经过几代艺人的加工演练才日趋成熟甚或达到炉火纯青境地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十面埋伏》可能就是如此。看来,《十面埋伏》作者之谜难于大白了。
《十面埋伏》是什么时候产生的乐曲?
不知道你说的是哪个
1.琵琶曲
《十面埋伏》是一首历史题材的大型琵琶曲,它是中国十大古曲之一。关于乐曲的创作年代迄今无一定论。资料追溯可至唐代,在白居易(772—846)写过的著名长诗《琵琶行》中,可探知作者白居易曾听过有关表现激烈战斗场景的琵琶音乐。
《十面埋伏》流传甚广,是传统琵琶曲之一,又名《淮阴平楚》。本曲现存乐谱最早见于1818年华秋萍编的《琵琶行》。
2.陈奕迅
2003
3.S H E
2004
4.女子十二乐坊
2004年专辑《敦煌》
琵琶曲《十面埋伏》是谁作的?
琵琶曲《十面埋伏》的作者是明末有“汤琵琶”之称的汤应曾。《十面埋伏》,又名《淮阴平楚》,是以楚汉相争的历史为题材而创作的琵琶独奏曲,乐谱最早见于《华秋苹琵琶谱》。《十面埋伏》采用了中国传统的大型套曲结构形式。全曲可分为三个部分,基本包括十三段,每段冠以概括性较强的标题。
琵琶曲最震撼的曲子?
《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大型琵琶曲,堪称曲中经典。乐曲内容的壮丽辉煌,风格的雄伟奇特,在古典音乐中是罕见的。垓下决战是我国历史上一次有名的战役。琵琶曲《十面埋伏》出色地运用音乐手段表现了这场古代战争的激烈战况,向世人展现了一幅生动感人的古战场画面。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木答案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