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吐哺,天下回心出自哪里?
出自曹操的《短歌行》。
全诗是: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往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 沉吟至今。 呦呦鹿喊, 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 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 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 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 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 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 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 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 天下回心。
周公反哺的典故是什么?
出处 《史记·鲁周公世家》:“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於天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后用为在位者礼贤下士之典实。
示例:~,天下回心。 ★东汉·曹操《短歌行》
周公吐哺,天下回心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武王的弟弟,我国古代闻名的政治家,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造礼乐,天下大治。因其摘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
在周文王时,他就很孝顺,仁爱,辅佐武王伐纣,封于鲁。周公没有到封国往而是留在王朝,辅佐武王,为周稳定社会,建立制度。武王崩,又佐成王摄政。据《曲阜县志》记载:"武王十三年定天下,封公于少昊之墟曲阜,公不就封,留相武王,成王即位,命世子伯禽就封于鲁"。新建立的周王朝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商朝旧贵族们预备复辟,而周公辅政,又有违于王位世袭制中父死子继的原则,引起周室集团内部的矛盾。结果残余势力即与周室内部的反叛势力勾结起来,他们的代表是纣王子武庚与「三监」管叔、蔡叔等人。结果周公东征平定三叔之乱,灭五十国,奠定东南,回而制礼作乐。
周公惟恐失往天下贤人,洗一次头时,曾多回握着尚未梳理的头发;食一顿饭时,亦数次吐出口中食物,迫不及待的往招待贤士。这就是成语「握发吐哺」典故。周公无微不至地关怀年幼的成王,有一次,成王病得厉害,周公很焦虑,就剪了自己的指甲沉到大河里,对河神祈求说:"今成王还不懂事,有什么错都是我的。假如要死,就让我死把。"成王果然病好了。周公摄政七年后,成王已经长大成人,于是周公回政于成王,自己回到大臣的位子。
后来,有人在成王面前进谗言,周公恐惧了,就逃到楚地躲避。不久,成王翻阅库府中收躲的文书,发现在自己生病时周公的祷辞,为周公忠心为国的品行激动得流下眼泪,立刻派人将周公迎回来。周公回周以后,仍忠心为王朝操劳。周公辅佐武王、成王,为周王朝的建立和巩固作出了重大奉献。特殊是他在受成王冤屈以后,仍忠心耿耿,为周王朝的发展呕心沥血,直至逝世,终天下大治。周公临终时要求把他葬在成周,以明不离开成王的意思。成王心怀谦让,把他葬在毕邑,在文王墓的旁边,以示对周公的无比尊重。
周公为后世为政者的典范。孔子的儒家学派,把他的人格典范作为最高典范,最高政治理想是周初的仁政,孔子终生倡导的是周公的礼乐制度。
周公反哺的意思是周公将食到嘴里的饭菜吐出往。
周公即姬旦,周武王的四弟,辅佐周武王灭商兴周。在周武王往世后,担任摄政,辅佐年幼的周成王。
周公的日常公务繁忙,哪怕是在他食饭时,也会有客来访,对此,周公不敢耽搁,就将口中来不及消化的食物吐掉,立刻往见客。
周公吐哺天下回心,反映了一位一心为公的仁君形象。
我只听过周公吐哺的典故,不知道问的是不是这个问题。周公吐哺这个典故我记得是以前高中时学到东汉末年曹操的《短歌行》时,最后诗句是“周公吐哺,天下回心”。
记得当时语文老师的阐明是说周武王往世以后,由他弟弟周公旦来辅佐继位时还年幼的周成王,周公当时为了辅佐好年幼的周成王,可谓是事必躬亲、夙兴夜寐,为了巩固周王朝政权,还广纳贤士,哪怕在自己沐浴或者食饭的时候,只要有贤士上门,都会多次握住已经散开的头发、多次吐出正在咀嚼的食物,立刻起来招待贤士。所以才会出现“周公一日三吐哺,一沐三握发”的典故,是比喻为了招揽人才而操心繁忙,形容礼贤下士、求才心切。
周朝时,周武王姬发早逝,其弟周公旦辅国,尽心尽量,因为国事繁忙,食不甜味,寝不安席,食饭都顾不上,遇有急务,将口中之食物吐出者三,因此天下大治。故有周公吐脯,天下回心的历史典故。
出处 《史记·鲁周公世家》:“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於天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后用为在位者礼贤下士之典实。
食饭的时候有人拜谒,就把嘴里的食物吐出来恭恭敬敬的招待贤士。
周公吐哺的简短故事?
周公吐哺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智者,他在孔子的时代为政治家和军事家。据说有一次,周公在朝堂上听到一位官员提出了一个错误的意见,但是他没有立刻指出错误,而是吞下了一口饭菜。
过了一会儿,他突然吐出来,然后指出了那位官员的错误。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明知道别人错了,但并不急于指出,而是等待适宜的时机,以免侵害对方的自尊心。这也是一种聪明和谦逊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