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姆渡文化算中华五千年吗?
河姆渡文化早于五千年。河姆渡文化,是指中国长江流域下游以南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即距今约7000年前)。黑陶是河姆渡陶器的一大特色;在建筑方面,遗址中发现大量"干栏式房屋"的遗迹。
1973年,第一次发现于浙江宁波余姚的河姆渡镇,因而命名。它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及船山岛。经科学的 *** 进行测定,它的年代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距今约7021----5021年)。它是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氏族村落遗址,反映了距今约7000年前长江下游流域氏族的情状
河姆渡名字由来?
1973年,第一次发现于浙江宁波余姚的河姆渡镇,因而命名。它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及船山岛。经科学的 *** 进行测定,它的年代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它是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氏族村落遗址,反映了距今约7000年前长江下游流域氏族的情状。
我国上古时代传说中的“有巢氏”部落其实就是居住在宁绍平原的古越族-河姆渡人的一支。有巢氏是中国古代传说中”构木为巢“的巢居发明者;而这正是对宁绍平原河姆渡人”干栏式房屋“的映射与形容。
有巢氏,尊号”巢皇“、”大巢氏“,中国
河姆渡书称黄墓渡,以南岸覆船山传有黄公墓而闻名。
黄公,因终老夏禹故里(今四明山石钮村),史称夏黄公,姓崔,名广,字少通,为鄞县(今宁波鄞州区)人。
他是秦汉之际闻名的隐士,汉高祖刘邦曾召夏黄公进廷为官,辅佐太子,也就是后来的汉惠帝刘盈。黄公后来卒葬于此,当地人设亭在渡口边,以便过往的人们凭吊。
所以这里也喊夏墓渡。河姆渡实际上是黄墓渡(夏墓渡)的方言误音。
关于“河姆渡”的称谓有两个谜团:
第一,是否由黄墓渡演变而来?
第二,黄墓渡因覆船山上的黄公墓而得名,黄公墓葬的究竟是何人?
历代官方史志均有黄墓渡、黄墓市、黄墓山、黄墓坊、黄公祠的记载,独不见有过河姆的记载。最早用文字记载“河姆”两字的是康熙五十七年的《芦山寺志》:“黄墓,俗讹河姆”。为什么会俗讹河姆呢?据笔者推断,一是历代有黄公与夏黄公之争,民间当然也会有黄墓或夏墓之说,而当年慈溪的南乡,“夏墓”与“河姆”的方言又极为相近,自然会以讹传讹;二是与民间避讳“墓”字有关,墓究竟与死相关,带墓字的地名对于当地居民来说,自然会感觉不吉利。况且,避讳“墓”字也并非只有黄墓渡,如光绪《慈溪县志》记载半浦有“大墓跟周”自然村,笔者往摘访时,当地并不知有此村名。村中老者告诉我们,老辈人是喊“大墓跟周”,但现在喊“陀姆跟”了。显然,也是避讳改“墓”为“姆”了。
河姆渡遗址(Hemudu Site )是中国晚期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距宁波市区约20公里的宁波余姚市河姆渡镇,面积约4万平方米,1973年开始挖掘,是中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之一。是中国摘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实例。
河姆渡文化遗址的历史背景?
河姆渡遗址全面反映了中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的繁华景象。河姆渡遗址的挖掘为研究当时的农业、建筑、纺织、艺术等东方文明,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实物佐证,是中国建国以来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河姆渡遗址发现的培植稻谷和大面积的木建筑遗迹、捕猎的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的骨骸、摘集的植物果实及少量的墓葬等遗存,为研究中国远古时代的农业、建筑、制陶、纺织、艺术和东方文明的起源以及古地理、古气候、古水文的演变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实物资料
河姆渡文化的农具,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大量使用 耒耜。河姆渡文化的建筑形式主要是栽桩架板高于地面的 干栏式建筑。干栏式建筑是中国 长江以南 新石器时代以来的重要建筑形式之一,目前河姆渡发现是为最早。它与北方地区同时期的半地穴房屋有着明显区别,成为当时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征。因此,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同样是 中华文明的重要渊薮。它是代表中国古代文明发展趋势的另一条主线,与 中原地区的 仰韶文化并不相同。
河姆渡遗址挖掘发现的文物遗存具有数量浩大、种类丰盛的特征,为研究距今七八千年前氏族公社繁华时期人们的生产、生活情状提供了比较全面的素材。
如两次挖掘出土的陶片达40万片之多,用同样的挖掘面积作比较,是其它新石器时代遗址所不及。
又如出土的纺织工具有纺轮、绕纱棒、分径木、经轴、机刀、梭形器、骨针近10种,依据这些部件,可以复原当时的织机,其它的遗址就没有这么具体。
它的文化特色主要还在稻作农业、干栏式建筑、纺织和水上交通方面
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流域下游以南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即距今约7000年前)。黑陶是河姆渡陶器的一大特色;在建筑方面,遗址中发现大量"干栏式房屋"的遗迹。
1973年,第一次发现于浙江宁波余姚的河姆渡镇,因而命名。它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及船山岛。经科学的 *** 进行测定,它的年代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它是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氏族村落遗址,反映了距今约7000年前长江下游流域氏族的情状。
我国上古时代传说中的“有巢氏”部落其实就是居住在宁绍平原的古越族-河姆渡人的一支。有巢氏是中国古代传说中”构木为巢“的巢居发明者;而这正是对宁绍平原河姆渡人”干栏式房屋“的映射与形容。
有巢氏,尊号”巢皇“、”大巢氏“,中国上古时期部落首领,相传为燧人氏之父、伏羲氏与女娲氏的祖父。曾带领其部落人民以宁绍平原为起点两度迁徙;先后到达今浙江杭嘉湖平原与今安徽巢湖流域,并在良渚古城登基成为了良渚古国的最后一代君主;后期又在今山东琅琊古城(位于今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建立了陪都。而后又在今巢湖一带建立了古巢国,定都凌家滩古城(今安徽凌家滩遗址)。
河姆渡文化因有巢氏先民的迁徙而加速与外界文化的合成与发展,与浙江良渚文化、安徽凌家滩文化广泛交融;共同构成了有巢氏先民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