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低是指体内血小板数量不足,导致血小板功能受损,从而影响凝血功能,易发生出血等症状。一般来说,正常人的血小板数为150-400×10^9/L,若低于100×10^9/L即为血小板低,低于50×10^9/L可引起明显的出血现象。
血小板低的症状包括:皮肤与点、瘀斑,鼻出血,口腔出血,月经过多或经期延长,便秘或黑便等。此外,严重的血小板低会导致内脏出血,如胃肠道出血、脑出血等,严重危及生命。
血小板低的原因有很多,最常见的有药物因素、病毒感染、骨髓疾病、肝脾功能亢进等。药物因素包括抗生素、抗癌药物、中毒药物等。病毒感染包括HIV、EB病毒、乙肝、巨细胞病毒等。骨髓疾病包括再生阻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等。肝脾功能亢进则是由于肝脾功能失调,造成血小板被消耗掉,导致血小板数量不足。
血小板低的影响主要是凝血功能受损,从而引起出血现象。出血的严重程度与血小板数量息息相关,数值越低出血越严重。而血小板低又有可能会发展成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等疾病。
治疗血小板低的 *** 有多种,常见的包括口服药物和输血。口服药物一般为促进血小板生成的药物,如 *** 、雄激素等。而输血则可快速增加血小板数量,但需要注重输血过程中的感染风险。
预防血小板低的 *** 一般是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如戒烟戒酒、避免受伤、避免感染等。对于已经患有血小板低的患者,应及时治疗原发病并遵医嘱进行药物治疗或输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