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尔特方格是一种经典的决策工具,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清决策中的复杂信息、选择最优解。它由心理学家舒尔特(H. A. Simon)于1956年提出,被广泛应用于管理、市场营销、工程、科学等领域中的决策问题。下面将详细介绍舒尔特方格的定义、构成、应用和优缺点。
舒尔特方格由两个维度组成,一个维度是“重要性”(importance),即决策中各种因素在整个决策中的重要性程度,由低到高分为1、2、3、4,其中1表示最不重要,4表示最重要。另一个维度是“优劣”(quality),即决策中的不同选择方案的优劣程度,也由低到高分为1、2、3、4,其中1表示最差,4表示最好。
在具体使用时,舒尔特方格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 确定决策目标,将目标拆分成若干个因素,对这些因素进行量化。
2. 根据这些因素,最多选择出4个最重要的因素作为列标题,在每个列标题下分别填入1~4的分数。
3. 每个选择方案具体的优劣情况,可以通过填写对应的1~4分数来表示。
4. 将每个选择方案的各项得分相加,得到总分,总分最高的方案即为最优决策方案。
由于舒尔特方格能够将决策中的复杂信息转换为直观、可比较的数字,因此广受欢迎。它具有以下几个优点:
1. 易于操作。舒尔特方格的构造和使用方法非常简单,不需要专业技能。
2. 可比性强。不同选择方案的得分可以进行直接比较,得出权衡最优解。
3. 良好的解释性。各项得分可以体现出每个选择方案的优势和劣势,有助于理解决策的逻辑。
当然,舒尔特方格也有以下缺点:
1. 明显的主观性。由于人们对决策因素的重要性和选择方案的优劣程度有不同的认识,因此舒尔特方格的结果可能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
2. 受到数量限制。由于要求选择的因素和选择方案都不能超过4个,因此可能会忽略某些决策因素或者隐藏一些潜在的最优解。
3. 假设相对简单。舒尔特方格每个因素的重要性和每个方案的优劣程度都是通过类别标度量表进行描述的,这种假设显然在某些决策中可能过于简单。
总之,舒尔特方格是一种简单、直观、易于操作的决策工具,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清决策中的复杂信息,选择最优决策方案。但是在使用时需要注意其主观性和数量限制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