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的规则中我如何实施我的教学计划

文化 3年前 阅读:8 评论:0

  实施素质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实现现代化的需要,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小学数学 是一门基础学科,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发挥其整体育人功能,笔者认为应注意下面 几个问题:  制定全面、科学、合理的小学数学教学目标 实施素质教育,就要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而教学活动也必然会对学生身心的每一个方面都产生影响,因 为学生是以整体的生命投入教学活动的。

  因此,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要全面,而不应只是局限于认识性目标。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提出了包括知识、能力、思想品德教育在内的目标结构。并在“前 言”中指出:“从小给学生打好数学的初步基础,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于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 民族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 借鉴国外的经验,结合我国小学数学的教学实际,在制定小学数学学科的素质教育目标时,还应特别注意 以下几个方面:  (1)发展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技巧。当前世界各国都把解决问题作为数学课程的中心,作为数学教育的一 个基本目标,在数学教学中摒弃过去那种只重视数学思维结果教学的做法,强化数学思维过程的教学。

  要求教 师为学生创设问题的情景,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动手、动脑去、发现问题的答案,发展其探究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 (2)加强数学基本思想方法的渗透。小学中渗透的数学思想与方法主要有:化归、组合、归纳、联想、集合 、对应等。这些思想和方法隐含在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它们比数学知识本身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和更普遍的适 用性,因而教师要充分挖掘这些思想,紧密结合数学知识的教学进行渗透。

  这对学生理解知识,提高学生的数 学素质是大有裨益的。 3)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数学发展到今天,其内容、思想、方法、语言已广泛渗透到自然科学、社会 科学以及现代生活中,因而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从一年级起就应把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实际应用结 合起来,使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观察、分析和解决生活问题,养成主动地从数和形的角度观察分析 客观事物的习惯。

   (4)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华东师大叶澜教授在《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一 文中提出,课堂教学的目标不仅应包括认识方面的目标,还应包括学生的情感、意志、合作能力、行为习惯及 交往意识与能力等方面。她强调指出,这里提出的情感目标,并不是美国教育家布卢姆在目标分类中所提到的 ,仅以服务于认知目标完成为目的的情感目标,而是指教学应该促进学生情感体验的健康、丰富和情感控制能 力的发展。

  情感、意志等目标既有与认知活动相关的内容与价值,又有其相对独立的内容与价值。这样的目标 并不是一节课就能完成的,它必须通过每节课来实现,渗透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之中。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 中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意志,要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来认识,它们不仅服务于、从属于认识活动,而且有其相对 独立的内容、价值和地位,是学生基本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

   要注意的是,小学数学教学目标要具体化,也就是在教学中要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个单元和课时。教师在确 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时,要在研究学生、分析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师自身特点等因素的基础上,善于选择 一节课能完成的最重要的任务。实践中有的教师在一节课内罗列过多的任务,结果只能使任务的完成流于形式 ;有的教师只重视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巧的教学,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任务。

  这些做法都必然会对学生的全 面发展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尽可能大的发展  世界各国在反思评价以往的教育时,都认为过去的教育过于划一和死板,学校面对学生人数的大量增加, 忽视了个人需要。素质教育强调遵循个性教育原则,也就是教育要面向有差别的每一个个体,根据不同学生的 实际,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尽可能大的发展,达到最大程度的因材施教。

  在当前班级人数较多 的情况下,要求每节课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是不现实的。可行的办法是把学生进行适当的分层次划 分,对不同层次学生分类指导。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是一次非常彻底的改革,在课程目标、课程功能、课程理念、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等方面都较之以往有了很大的突破和创新。为了能够担负起新的历史重任和迎接时代挑战,尽快提高专业素养,完成角色的转型,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我努力学习了很多的有关书籍,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面的体会。

    课堂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组织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不同的教学理念,会带来不同的教学活动,不同的学习效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是“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其中实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是新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当体现这样的基本理念:即突出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样的发展目标。每一名小学数学教师,都应该努力完成这一发展目标。

  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努力营造出一种适合每一位学生学习的环境,设计出以促成有效学习为目标的课堂教学,要做到从以教材为中心转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要对学生的发展有全面的认识。  一、 结合学生的实际设计教学  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方式,就是让学生有可能从个人实际需要出发,展开学习活动。

  这就要求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学设计。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致及学习能力,都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教师的备课实际上就是备学生,就是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这些实际情况, 为不同的学生设计出符合他们需要的学习方式与学习进度。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我都在尽量减少统一的讲解,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增加学生的小组合作,比如共同的观察、议论等等。

  通过实践我认识到,虽然这些在教学中都是有必要的,是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但还应在教学中加以区别对待,应注意不要把统一听讲变成统一操练,也不要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在相同的时间内,达到同样的认识或接受相同的结论。要想顺利的实现每一位学生的有效学习,进行有针对的教学,教师就应针对不同的学习群体进行不同的教学安排,不应追求过于统一的进度,而应该主动考虑不同水平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知识与能力结构。

  虽然在我们区统一考试的条件下,学生的发展可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但我仍会在今后的教学中,尝试更多的去关注学生的差别性发展。  二、 从学生的问题出发设计教学  教师教学的任务是组织学生学习,教学设计就要从学生的真实问题出发,而不是单从教材或教师的假想问题出发。

  教师的教学设计应该只是一个构想,而不是一份现成的施工蓝图。课前,教师要依据自己对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及思维习惯、学习方式等了解的基础上,对课堂教学进行具体的、充分的设计与构想,然后再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根据学生随时出现的问题,凭借自己已有的经验,在构想的基础上展开教学活动,这种构想应该是以问题为核心的。

  从问题出发设计教学,关键在于把握学生固有认识与新现象、新事实的矛盾,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或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发现这一矛盾,这样才会引发真正有效的学习活动,才能真正达到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的境界。  实践让我对教学设计有了一个新的全面的认识,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该以问题为核心,在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议论,教师适时进行讲解与点拨,然后再激发出新的问题。

  这样的教学设计就会留有一定的空间,教师本人及学生都会拥有更多的进行自主、自由发挥的机会。以前我在课堂上只是关心实施自己的教学步骤,教学环节节节相扣,教学设计中没有一点机动的余地,生怕留给学生余地之后会出现无法收拾的局面,于是教学活动过程变得非常的紧张,有时候真的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实际问题后,根本就无法进行调整,留下过许多教学中的遗憾。

  现在我深刻体会到了,在从学生的问题出发进行教学设计的问题上,没有捷径可以走。虽然我已经是一位有了十多年教龄的有经验的教师了,也决不能以昨天看待问题的眼光去面对今天的学生们,学生在变化,生活在变化,我自身的研究与学习也要不断的进行。  三、 设计多种适合于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关心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要用多种学习方法来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这些已成为我们广大教师的共识。

  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主要是听教师讲解,看教师提供的教具,图片或图象,在毫无兴致的学习过程中进行思考与记忆,我自己在前几年的教学中也曾出现过此类现象,结果自己课下没少费工夫,课上却取得不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提倡“做中学”,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在操作实践的具体过程中进行学习,让学生从自己或他人的直接经验出发,通过再发现来进行学习。

  教师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不但要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设计不同的学习方式,还要努力在同一学习任务中体现学生学习方式上的差别,尽量使不同的学生都有不同的尝试的机会。在统一活动的设计上,也要给学生留一点选择的余地。在以前的教学中也曾出现过,当学习遇到困难时,有的同学喜爱问老师,有的同学愿意自己多想一会或与其他同学一起交流议论,还有的同学则愿意暂时不去想,让自己脑筋清醒一下,以后再说。

  想想当时我并没能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没有给学生们一个自主活动的空间,让他们有机会去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机会迸发出更多的创新思维的火花。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一定会改正以前的不足,尝试设计出多种适合学生学习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所以,教师的教学设计应该多样化;应该相对宏观并贴近学生的实际;应该允许改变,允许适时调整。

  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的根本问题出发,客观冷静的进行教学设计,才能自如的驾御课堂,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木答案立场。

网友评论

本站会员尊享VIP特权,现在就加入我们吧!登录注册
登录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若未跳转,可点击这里刷新重试
未知错误
注册
用户名
密码(至少8位)
确认密码
邮箱(请填写常用邮箱)
验证码
若未跳转,可点击这里刷新重试
未知错误
找回密码
用户名
邮箱
※ 重置链接将发送到邮箱
若未跳转,可点击这里刷新重试
未知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