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迟说话该怎么办?
1、 0-1岁阶段语言训练 说给宝宝听 不会说话的宝宝也能通过耳朵接受信息,为他们日后的“说”打基础。如果父母把日常生活中的每件事,通过清晰精确、生动形象的语言和相应的动作传达给宝宝,如:“妈妈正给宝宝穿衣服,来,伸伸你的小胳膊。
”或者“宝宝正在洗澡,瞧,你的小手拍打出水花了……”孩子会对你的话很感兴致,并打算咿咿呀呀地表达。这种语言环境的作用在于开拓儿童的“听-说系统”。在这个过程中,成人要坚持说普通话,以清晰、正确、规范的语言向孩子述说,禁用方言。 2 0-1岁阶段语言训练 制造发声的机会 宝宝会用“咿、呀、哈、呜”等声音表达自己的希望,这恰是培养宝宝模仿发音的好时机。
当他们表达要人抱、要喝奶、尿布湿了或想拿某一样东西时,妈妈趁机替他们把这些希望用简单的词语说给孩子听,然后等待宝宝的反应,即便是“哼”、“哈”也好。如此天天重复,就等于在他们的头脑中强化了这些语言,最终使孩子的语言模仿变得容易起来。 3 1-2岁阶段语言训练 多给予刺激促使孩子讲话 身边物品,是教育宝宝学习语言的好工具。
把这些生活用品或玩具指给宝宝看,告诉他这些东西的名称、用途、颜色、形状等等,随后再问问孩子它们分别是什么、颜色、形状、用途如何,这不但能帮宝宝学到一些生活常识,还能帮他积累新名词,促进语言的发展。当然,父母也可以通过互动游戏与之交流,创造一个和宝宝对话的情境,激发他说话的欲望。
4 1-2岁阶段语言训练 满足要求晚半拍 宝宝想要某种东西,往往盯着它或用手去抓。这时妈妈不要马上满足他,而是把它拿在手里,鼓励孩子说出自己想要什么,比如“我要红色的苹果、黄色的香蕉,我要会唱歌的娃娃……”如果孩子说不好,妈妈可以先做示范,由宝宝“学舌”,然后,再把这些东西给孩子。
在反复训练中,孩子的语言能力会发育得比较快。 5 1-2岁阶段语言训练 重复说过的内容 准备一套动物卡片,在宝宝认识了其中的动物之后,请他给妈妈讲一讲每张卡片上有什么,每种动物长什么样、它们在干什么,等等;也可以借助简单的图画书,妈妈讲页、宝宝重复一遍,然后再往下进行。
另外,即便是走在街上,也能做这种训练,妈妈把看到的景物介绍给孩子,请他重复一遍。所以,利用各种机会让宝宝开口。重复的内容从简单到繁杂,句子由短到长,循序渐进。
首先,孩子的语言发展需要有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只有提供这样一个环境,他才能从环境中学得语言。不知这个孩子的父母及其他家人平时跟他交流是否足够? 其次,孩子有表达自己的欲望,前提是他没有压力。如果父母为了听到孩子开口,不断地给他提要求,甚至“逼迫”他开口,那么,要求他说话就会带给他非常多不愉快的心理体验,他就会更加抵制这个事情。
再次,如果家里长辈没有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与爱,孩子就可能让自己出现一些“问题”来吸引家长的注意,因此,家长也需要反思一下,是否给予了孩子足够的关注。 最后一点,如果家庭成员之间关系欠佳,经常当着孩子的面争吵甚至有家庭暴力行为,那么,孩子的内心就会有非常严重的不安全感,他也会尝试对外关闭心扉,不说话就成了他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
建议家长在排除上述种种可能的前提下,多陪伴孩子,多跟他轻松自由地游戏,并且看淡孩子不说话这个事情,更不要逼迫孩子说,而要在跟孩子交往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去描述你们耳闻目睹的一切以及你们彼此的感受,通过这些实实在在的语言情境给予孩子更多的语言刺激,耐心等待他自我成长。
如果家庭关系存在问题,那就先试着去改变一下家庭关系。家庭的问题消失了,孩子的问题某一天也会自然消失。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木答案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