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诗有两首。 一、《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浸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意思为: 曾记得一次溪亭饮酒到日暮,喝得酣醉回家找不着了道路。
兴尽之后很晚才往回荡舟,却不小心进入了荷花深处。
怎么渡,怎么渡?
(最末)惊起水边满滩鸥鹭。
? 二、《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用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照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意思为: 今天夜里雨点固然稀少,但是风却劲吹不断,我熟睡一夜,然而醒来之后仍然觉得还有一点酒意没有消尽。
于是就问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若何,她只对我说:“海棠花照旧如故”。晓得吗?
晓得吗?应是绿叶茂盛,红花凋谢。 扩展材料: 都是记游赏之做,都写了酒醒、花美,清爽新颖。“常记”两句起笔平平,天然协调,把读者天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缔造的词境。
“常记”明白暗示逃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做者饮宴以后,已经醒得连归去的途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浸”二字却露了做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盘曲传出做者恋恋不舍的情致,看起来,那是一次给做者留下了深入印象的非常愉快的游赏。
公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那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刚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好表白兴致之高,不想回舟。
如梦令三首原文?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宋]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浸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谁伴明窗独坐
[宋] 李清照
谁伴明窗独坐,
我共影儿俩个。
灯尽欲眠时,
影也把人抛躲。
无那,无那,
好个凄凉的我。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宋]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用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照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求《如梦令》全文(或《醒花阴》全文)?如梦令 [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浸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用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照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 苏轼 为向东坡传语, 人在玉堂深处。 别后有谁来? 雪压小桥无路。 归去, 归去, 江上一犁春雨。 【如梦令】 宋 秦不雅 遥夜月明如水, 风紧驿亭深闭。 梦破鼠窥灯, 霜送晓寒侵被。 无寐! 无寐! 门外马嘶人起。 如梦令】 秦不雅 莺嘴啄花红溜, 燕尾点波绿皱。 指冷玉笙寒, 吹彻《小梅》春透。 照旧, 照旧, 人与绿杨俱瘦。 【如梦令】 李存勖 曾宴桃源深洞, 一曲舞鸾歌凤。 长记别伊时, 和泪出门相送。 如梦, 如梦, 残月落花烟重。 如梦令】 严蕊 道是梨花不是。 道是杏花不是。 白白与红红, 别是东风情味。 曾记,曾记, 人在武陵微醒。 【如梦令】 冯延巳 尘拂玉台鸾镜, 凤髻不胜重整。 绡帐泣流苏, 愁掩玉屏人静。 多病,多病, 自是行云无定。 【如梦令】 纳兰性德 恰是辘轳金井, 满砌落花红冷。 顿然一相逢, 心事眼波难定。 谁省, 谁省, 从此簟纹灯影。 【如梦令・仲秋夜】(现代)周天侯 夜深人静梦破, 疑是露浓被薄。 披衣闭窗棂, 莫任秋寒妖恶。 奈何, 奈何, 相思已透楼阁! 〔格局〕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平仄,平仄(叠句),(仄)仄(仄)平平仄。 (同上) 【如梦令】 南宋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1, 沉浸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2 争渡, 争渡3, 惊起一滩鸥鹭。 【正文】: 1溪亭:临水的亭台。 2争渡:怎么渡;争:同“怎”。 3荷花、莲花 【译文】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玩耍曲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迷醒那种快乐而不晓得回来的路。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荡舟,错误地划进了荷花深处。抢着划呀,抢着划呀,轰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赏析】 那是一首忆昔词。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开头两句,写沉浸兴奋之情。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六合,更令人流连。最初一句,纯真无邪,言尽而意不尽。 “常记”两句起笔平平,天然协调,把读者天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缔造的词境 。“常记”明白暗示逃述,地点在“溪亭 ”,时间是“日暮 ”,做者饮宴以后 ,已经醒得连归去的途径都辨识不出了。“沉浸”二字却露了做者心底的欢愉 ,“不知归路”也盘曲传出做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那是一次给做者留下了深入印象的非常愉快的游赏。公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那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刚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好表白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利天然,毫无斧凿陈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照应,显示了仆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摆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如许的美景,一会儿跃然低上,呼之欲出。连续两个“争渡 ”,表达了仆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表情。恰是因为“ 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嘎然而行,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那首小令用词简练,只拔取了几个片段,把挪动着的光景和做者怡然的表情交融在一路,写出了做者青春年少时的好意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浸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那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天然之美。 是李清照外游时所做。 【译文】 今天晚外,风儿紧,雨儿疏。我一夜浓睡,尚未消弭残醒。清晨早起,问卷帘的侍女:“花草惠否被风雨催”?侍女答:“海棠花照旧很美”。“你晓得不晓得?你晓得不晓得?应该是绿叶愈加葱郁茂盛,红花却寥落枯槁。 【赏析】 那首小令是李清照的奠基“才女”地位之做,颤动朝野。传说风闻就是那首词,使得赵明诚日夜做相思之梦,充实申明了那首小令在其时引起的颤动。又说此词是化用韩��《懒起》诗意。韩诗曰:“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但李清照的小令较原诗更胜一筹,鞭辟入里地描绘了少女的伤春心境。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用残酒。”那两句写昨夜的风很急,还淅淅沥沥的下起细雨;晚上又饮了一些酒,睡的很沉,曲到早上醒来酒意还没有完全退去。一起头就将整首词的时间、情况勾勒得非常清晰。“雨疏风骤”非常得当的写出了暮春的特点,风吹的紧而雨却是疏落,四个字即便人可以感触感染到暮春的气息。“浓睡不用残酒”则写出了人物如今的形态,刚刚醒来略略还带些酒意,一副慵懒的容貌,那种形态下最容易想起昨夜的雨疏风骤,隐约心底还藏着些许心事,如许就瓜熟蒂落地引出下文。上下两句前者写室外,后者写室内,转折的巧妙得当,灵动天然。 履历了一场风吹雨打,仆人公心中非常想晓得园中的海棠能否花瓣寥落,令人不忍面临,因而吃紧地向“卷帘人”询问。一个“试”字,写出了人物心中的担忧,她不肯意春天就那么快的过去。“试”字将不忍问却又不由得想晓得的矛盾心理描绘的淋漓尽致。孰料,“卷帘人”“却道海棠照旧”,那让她出人意料,固然她心里巴望海棠照旧,但本身也大白风雨之后必是花事凋谢,所以“卷帘人”的答复给了她不测的欣喜。“海棠照旧”从后面应和了前面“问”的内容,那种手法使得其词愈加耐读。“却”字同时写出了仆人公原有的心思和听到答复后的不测之情,还隐约道出了“卷帘人”不领会仆人公的心思和答复时的不以为意,那两者之间构成了一个微妙的比照,仆人公的细腻委婉与“卷帘人”粗疏冷淡之间的比照。词至此,又叠进一层,意境又开一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仆人公究竟结果仍是晓得那是暮春时节,况且昨夜又是一夜风雨,海棠花断然是不会照旧了,因而她连用两个“知否”来纠正“卷帘人”的回答,白话的语气使得那两个“知否”让人读来颇觉清爽。“应是绿肥红瘦”一句写出了当前的情形。那句是最为世人称道的一句,它非常的新颖新颖、生动逼真,看似信手拈来,却是功力独到。她用“绿”字代指满枝的绿叶,用“红”代指枝头的花朵,“肥”替代了“多”,“瘦”替代了“少”,写出了一个全新的意境。无怪乎多为历代词论者赞誉,如《草堂诗余别录》中曰“结句尤为勉强工整,委婉无限意焉”。而更深一层,“红”又不但指花朵,还隐指了春天万紫千红的气象与色彩,隐指了春天浩瀚无比美妙的事物,隐指了在春天里的喜悦表情。如许“红瘦”一词就传神地写出了人物地伤春情思。不需婉言,不假雕饰,却更令人心动,那是李清照的词做给读者的一个典型感触感染。 做为李清照的成名之做之一,那首小令写法新颖。它盘曲委婉,意境层层叠进,虽只六句,却几度转承,不时宕开一笔。同为伤春之做,做者并没有像其他诗篇一样间接写若何百花凋谢、若何哀痛难过,而是通过听觉、视觉等侧面营造暮春时节的气氛,从客不雅现实逐步转入主不雅感触感染,从而可以愈加强烈的引起读者的共识。 其次,做者通过仆人公与“卷帘人”的对话来展开全文。那种写法,不只是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在脑海里构成一副完好的画面,增添了逼真感,并且行文上也显得紧凑而有内容。同时还将人物的心境通过话语表示出来,更显得实在可信。此外做者在对话中稍加装点,如“试”、“却”等字,将人物感情的转折细腻地描绘出来,比照着描写了两小我物的感情心思。 再者,胜利地运用代指手法。以“绿”“红”代指叶和花,以“肥”“瘦”代指几,在语言上更显凝练,言前人所未言。前已详述,此处即不反复了。 接下去三、四两句所写,是惜花心理的一定反映。虽然饮酒致醒一夜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园中海棠。词情面知海棠不胜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眼,却又不忍亲见,于是试着向正在卷帘的侍女问个事实。一个“试”字,将词人关心花事却又惧怕听到花落的动静、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晓得事实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盘曲有致。比拟之下,周邦彦《少年游》:“一夕东风,海棠花谢,楼上卷帘看。”便显得粗鄙不胜,味同嚼蜡了。“试问”的成果若何呢?――“却道海棠照旧。”侍女的答复却让词人感应十分不测。原来认为颠末一夜风雨,海棠花必然干枯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不以为意地答道:海棠花仍是那样。一个“却”字,既表白侍女对女仆人勉强的心事毫无发觉,对窗外发作的变革无动于衷,也表白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应迷惑不解。是啊,“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照旧”呢?那就十分天然地带出告终尾两句。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那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象是喃喃自语:那个大意的丫头,你晓得不晓得,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茂盛、红花稀少才是!“应是”,表白词人对窗外气象的揣测与判断,口吻极当。因为她究竟结果尚未亲眼目击,所以说话时要留有余地。同时,那一词语中也暗含着“一定是”和“不能不是”之意。海棠虽好,风雨无情,它是不成能长开不谢的。一语之中,含有不尽的迫不得已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而那一层惜花的殷殷情意,天然是“卷帘人”所不克不及体察也无须更多理睬的,她究竟结果不克不及象她的女仆人那样豪情细腻,那样对天然和人生有着更深的感悟。那也许是她所以做出上面的答复的原因。末端的“绿肥红瘦”一语,更是全词的精绝之笔,历来为世人所称道。“绿”取代叶,“红”取代花,是两种颜色的比照;“肥”描述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沛而富强肥大,“瘦”描述雨后的花朵因不胜雨打而干枯稀少,是两种形态的比照。原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斯色彩明显、形象生动,那其实是语言运用上的一个缔造。由那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不正表白春天的垂垂磨灭,而“绿肥”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未来临吗?那种极富归纳综合性的语言,又其实令人叹为不雅行。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称:“此语甚新。”《草堂诗余别录》评:“结句尤为勉强精工,委婉无限意焉。”看来皆非虚誉。 那首小词,只要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却写得盘曲委婉,极有条理。词人因惜花而畅饮,因情知花谢却又抱一丝幸运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答复而再次反问,如斯层层转折,步步深切,将惜花之情表达得摇曳多姿。《蓼园词选》云:“短幅中藏无数盘曲,自是圣于词者。”可谓的评。 做者小介 李清照的《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今仅存四印斋本《漱玉词》1卷,王仲闻有《李清照集校注》,人民文学出书社本,黄墨谷有《重辑李清照集》,齐鲁书社版 李清照 (1084~约1155) 号易安居士,南宋出色女文学家,山东济南人,婉约词宗。生于北宋元丰七年,山东章丘,逝于临安,享年七十一岁。汗青上与济南历城人辛弃疾并称“济南二安”。其父李格非,北宋齐州历城县人,齐鲁出名学者、散文家。母王氏,知书善文。夫赵明诚 ,为吏部侍郎赵挺之之子,金石考据家。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裕,工书能文,通晓音律。婚后与赵明诚配合努力于书画金石的整理,编写了《金石录》。中原沦亡后,与丈夫南流,过着流离失所、凄凉愁苦的生活。明诚病死,境遇伶丁。 幼承家学,早有才名。以词出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的李清照,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高尚声誉,“文有李清照,武有秦良玉。”早年生活安靖、优裕,词做多写相思之情;金兵入侵后,遭遇国度巨变,词做多慨叹出身漂荡。她的诗文感时咏史,与词风悬殊。她还擅长书画,兼通音律。现存诗文及词为后人所辑,有《漱玉词》等。主张“词,当别具一家也”。是中国汗青上独一一位名字被用做外太空环形山的女性。 “ 大河百代,寡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只(枝)女儿花。” 描述的即是李清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