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寺大门为什么称 “山门?

5个月前 (10-07 09:35)阅读3回复0
yk
yk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3
  • 经验值140560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28112
  • 回复0
楼主

  古代佛寺多在山林野外,有道是“自古名山僧占多”,所以佛寺大门称“山 门”。佛寺建在山林僻静处,暗示释教远离人世“尘凡”,逃求净土的意思,也暗示释教“苦行”的主张。庙门有三种形造:一门、三门、五门。龙华寺的庙门,前后有3座。~ 座是明代古庙门,为一门,门前尚存一*对石柱和一*对石獅。

  一*门表系一*切皆 。后龙华西路将古庙门、龙华塔与佛寺分隔,又搭了一座三门式的竹庙门。三 门式庙门比力多见:中间的称“空门”,摆布称“无相门”、“无做门”。“空门”是什么意思呢?是指以“悟空”为进入涅槃之门;释教即自称“空门”。释教哲学的 根本概念为“诸行无常”,认为世间万物由“地、水、火、风”四大根本元素构成。

  “行”,迁流变更的意思,指出一切事物都是迁流变更的,所以叫“诸行”。“无常”,指一切事物都处在不竭地运动中,永无固定的实体。在“运动”的霎时,- 切事物都是刹那生灭,即“四大皆空”。因而一切物量实体、荣华富贵,都是霎时即逝,“原来无一物”的,如《金刚经》所云“如海市蜃楼,如露亦如电”。

  人如认 识到那一点,就不会对名、利孜孜以求,就会恬澹安好,没有懊恼。如是人就得到 领会脱,“空解脱门”。“无相门”是什么意思呢?释教中的“相”指一切现象的相状,释教认为一切现象都是刹那生灭的,因而,一切事物素质上是“无相”,“无 相”是与“有相”相对的。

  《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 则是如来(佛)”,人如能理解释教所说的一切事物都是“虚妄”的,就不会欲壑难填,得寸进尺,如许就“觉悟”了,就没有“挂碍”,就解脱了,此谓“无相解脱 门”。“无做门”是什么意思呢?释教认为,人的一切杂念、磨难,皆缘于人们对佛 教的“惑”,即对释教的一无所知;缘于人的“业”,即人的思惟与言行,释教又称其为“造做”。

  “自做自受”即是释教语词。释教告诫人们“诸恶莫做,寡善奉行”, 如许就没有功孽,天然得到领会脱,此谓“无做解脱门”。因而,进了佛寺“三 门”,也即进了“三解脱门”。龙华寺汗青上屡次受君王赐额赐印,所以新建庙门规格高,为五门歇山顶花冈石牌坊。五门牌坊深含传统文化内涵,就儒家文化而言,它暗示东南中西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大一统”思惟;就道教文化而言,表达金木水火土五行相 生相克的哲学思惟,而就释教文化而言,它表述“五蕴皆空”的理念,即眼耳鼻 舌身“五蕴”所产生的欲念都是“空”的。

  龙华寺主供弥勒佛。释教说,弥勒将在华林园龙华树下成佛,故寺以“龙 华”名。庙门正中则有书以“龙华”二字的红底金字大匾,字的上面钤明神宗万历皇帝“钦赐承恩堂龙华讲寺之宝印”印迹。庙门正面二、四门额上有“江南庙宇”、“人世兜率”额题。因为龙华寺相传建于三国吴赤乌五年(242年),北宋承平兴国二年(977年)又重建,故有“江南庙宇”之称。

  “刹”,塔顶构件,寺中的幡杆亦称刹,“刹”是寺院的代称。释教 说,昔时佛祖指定弥勒为“接班人”后,弥勒便到兜率天修行。龙华寺是弥勒的 道场,也便是弥勒在人世修行的处所,故称“人世兜率”。龙华寺庙门东面第二根石柱上,镌刻香港叶氏捐建庙门事宜。正中两个门柱 上镌刻前中国释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撰书的联语:觉道启龙华,看七浮图波,九天阊阖,十里钟声,广度阎浮无量寡;齐心修善业,愿八海丰绕,亿民安泰,群贤云集,犹如弥勒下生时。

  庙门后背中门上方有蓝底,金字大匾,上书“同圆种智”,由前中国释教 协会副会长、上海释教协会会长、龙华古寺方丈明旸法师撰书。“智”,指使人觉悟的佛法,进修佛法即为“种智”。“同圆”意即所有僧寡和广阔信徒配合到达圆 满境界。匾额外框雕有凤凰、牡丹,寓含不祥如意。

  两侧有“上报四恩”、“下 济三涂”题额。“四恩”指“佛祖恩、国君恩、师父恩、父母恩”。“三涂”指“六道轮回”中的下三道:畜生道、饿鬼道、天堂道。朝北庙门镌刻明旸法师 撰书的联语:吴主奠定,钱王植福,欣古寺重兴,犹闻前代殊荣,屢有声名传日下;龙华赐额,空相镌碑,看岑楼挺拔,共说昔时宏造,仍今壮丽冠云间。

  明旸法师楹联两侧是原上海藏书楼馆长顾廷龙的篆书联语。庙门正中空中有“龙王献地”石刻。传说昔时康僧会到此,见此地一片湖 荡,觉是净土,便搭建茅篷,供佛修行。海湖荡泽有龙王,龙王欣然献地,康僧会便封广泽龙王为寺院伽蓝神。寺中鼓楼就有广泽龙王像。庙门广场空中正中有 “须弥灵境”石刻。

  石刻上有滔天波浪、须弥山、兜率宫、龙华树,寓示龙华寺 是弥勒的人世道场。广场有两株古树,象征龙华树。

0
回帖

佛寺大门为什么称 “山门?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