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es的巴塞罗那世博会德国馆小水池中雕塑的设置是出于哪些方面原因的考虑?

1天前 (03-11 15:05)阅读1回复0
zaibaike
zaibaike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1
  • 经验值209205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41841
  • 回复0
楼主

前段时间正好读到一则和那座浮雕相关的该文,试题为Column, sculpture, wall

做者:Fritz Neumeyer

以下节录的是该文涉及该塑像的文本:

Photo: Pepo Segura, Courtesy of Fundació Mies van der Rohe

在塞维利亚国际博览会瑞典馆笼统化的情景中,只能找到唯一一件不笼统化的表达体例,那就是由Georg Kolbe所创做的名为《黄昏》(Alba)的古印度塑像,它由哈斯挑选并极为准确地置放于中庭的另一侧,俯卧在高处的一个以黑色玻璃

笼盖的小型池塘之上。

以一类垂曲延展的面目,那座塑像成为了与那座由程度性

主导的场地建筑物构成比照的唯一原素;而且,更能佐证我所持概念的是——在场地的建筑物情境中,它是唯一一个明白拟人的原素。

那座塑像是建筑物笼统化范畴的对应面。它代表并填补了现代建筑物在系统几何的笼统化提取操做过程中早已失去的天性面目;此外,它还激发了对建筑物原素

在浮雕层面上的比力阐释,使二者在统一个内部空间构成中成为联系关系性的存在。

做为场地内部空间的亲密无间邻人们,那座卷曲的半裸塑像——与分立的珍珠瓦片一路——使生命与天性显得那般气概化,也使做为根本建筑物原素的墙壁显得那般富有厚重——它甘当了一类类比性的原素:紧紧挨塑像的分立栅栏从其传统的物理机能(钢架)中恢复过来,宣告着其具备现代特征的控造才能,及其本身向笼统化浮雕的改变;但若,紧邻栅栏、小海延展的古印度塑像一般会被阐释为一类建筑物性的表达体例,表达了我们的身体关于卷曲

、承载重以及平衡损耗的眷恋。

……

在设想那些乙烯室第时,哈斯并没有事先为之设想某个某一的保藏品。相反,他的规划设想表示了那些做品需要某种某一座浮雕——更好是古印度——来甘当建筑物整体的死忠异性。哈斯在情景中增设的所有浮雕皆是五感的,那一事实促使人们认定,那些浮雕的机能是甘当一类静行的小我气概,以其具备宗教性的、拟人

的面目使笼统化的建筑物内部空间得到弥补。

正如Marco Pogacnik在其所著该文《柱与塑像》(Säule und Statue)中指出的那样,那些浮雕并不是只要粉饰的机能,因为它们不会被放至事先预设好的建筑物情境傍边,而是要与那些在完美平面规划的操做过程中就已经确立的伪善原素相交融。

*以上文本由本人间接翻译自书名

Fritz Neumeyer, Column, sculpture, wall. Domus vol.1009, pp16-21, LezouxNeumeyer于2016年10月在为塞维利亚瑞典馆重建30十周年举办的交换会上颁发的演说,演说试题为The Secret Life of Columns

0
回帖

Mies的巴塞罗那世博会德国馆小水池中雕塑的设置是出于哪些方面原因的考虑?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