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爱情美满”,杨振宁还有哪些“健康100岁秘籍”?
今天是祖国73岁华诞的日子,同时,中国科学院院士、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也将迎来自己的100岁生日。首先,祝杨老百岁生日快乐,身体康健,岁月常青!
1957年,杨振宁和李政道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中国真正开始跻身世界的顶级科研圈。弹指韶光过,65年过去,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华人的身影已经有了11位,而作为“开创者”的杨振宁和李政道早已满头华发。
图注: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
仰望繁星,这些诺奖得主们都是“活到老,学到老,工作到老”,八九十岁坚守岗位都是“家常便饭”。
那么,这些诺奖获得者们是如何在高强度工作的同时健康长寿的呢?为此,派派去查找了这些“大家”的生活、工作方式,希望能从中窥探到一点沾着浓浓学者气的“长寿秘籍”。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就在自己的博客里这样写到:“保持饥饿感,也许人们就会对生活的感受更敏锐,触觉更鲜明”,这种这不仅是他保持灵感的方式之一,更是他在中老年依然保持健康活力的原因之一[1]。
这种方式也与传统抗衰方式中的“饮食限制DR”不谋而合,减少10-50%的进食量,限制进食的种类和时间,都能有效改善衰老相关的表征,延长寿命[2]。
“民以食为天”,健康和长寿自然也离不开“合理饮食”。1976年的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在他学生的回忆中,是滴酒不沾,吃饭时不谈工作,严格控制自己的饮食[3]。
今年一百岁的杨振宁在日常生活中也格外注意饮食[4],荤素搭配,粗粮结合、再加上放慢进食的速度、尽可能避免饮酒[5],让杨老能保持健康的肠胃和体魄。
说到杨振宁,他的长寿自然离不开妻子翁帆的悉心照顾。当年轰轰烈烈的爱情如今化为生活中的细水长流,相濡以沫。年轻的翁帆为了丈夫的身体坚持早睡早起、规律生活,而年迈的杨振宁为了和妻子长相厮守而坚持锻炼、好好保养[6]。
美好的爱情给了杨振宁生活中最安稳的幸福和最大的支持,让他走出当初的丧妻之痛,也让他得到了一个安心舒适的老年。
同样,关于美满婚姻对健康长寿的影响也早有相关研究。2020年的一项研究表示,相比单身人士,已婚中老年人的寿命平均延长了2年[7]。
图注:杨振宁与妻子翁帆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同样,和杨振宁一同获得诺奖的李政道也有一段幸福的婚姻,他和他的妻子秦惠莙相携走过了46年的岁月,而这段情深意笃、白头偕老的婚姻也是李政道人生中重要的“支持”和“慰藉”[8]。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高行健曾经和死亡“擦肩而过”。在他40岁左右的时候,他被诊断为肺癌晚期,只剩3个月的生命,于是他放松心态,辞掉工作开始旅行,决定好好过完这3个月 [9]。
3个月过去,他不但没像医生预言的那样去世,身体反而越来越好。再7年后,他根据这段经历写下巨著《灵山》,并凭此一举夺得2000年的诺奖。至此,便有了“灵山”的传说:“有一座灵山,是可以治愈癌症的”。
图注:高行健与拯救他的《灵山》
实际上真正起作用的,可能是高行健那3个月里的良好心态。好心态一直是抗衰乃至整个医学领域的一剂“免费良方”,心态好能延寿,心态不好会加速衰老已经成为一种“共识”[10]。在好心态的加持下,如今高行健已经活到82岁了,并还在继续健康地生活着。
同样,另外一届文学奖得主莫言也表示,健康生活其实应该很简单,要“悠着点,慢着点”,身处陋室而能甘之如饴,保持良好的心态[1]。
1997年的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在和年轻人分享自己的经历时,一再强调“对自己和自己的工作负责”。
“你们的目标不应当是为了让人们高看你们,而应当是享受你们正在做的事;如果不喜欢现在做的事,你们可能处在错误的岗位,或在从事错误的工作”[11]、“生命太短暂,所以不能空手走过,你必须对某样东西倾注你的深情”[12]
这种“我行故我在”的思想观念也正是朱棣文先生在古稀之年仍精神矍铄、半点不显老态的原因之一。
图注:朱棣文在第三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上对年轻人的劝诫
而这一点,也早在衰老学相关研究中得到了科学性的证实。在巴尔的摩衰老纵向研究中,通过统计调查发现,长寿与尽责,情绪稳定和活跃有关[13],也就是越热爱的自己的工作,越能收获一段不仅充实而且长寿的人生旅程。
同样,丁肇中[14]、屠呦呦[15]等都深沉地热爱着自己的工作和行业,对他们来说,“研究”带来的快乐,才是让他们神采奕奕地奋斗终生的“灵丹妙药”。
—— TIMEPIE ——
从后天(3号)到10号,今年的诺贝尔奖也将要揭开它神秘的面纱,万众瞩目之下,今年的诺奖又会花落谁家?又会表彰哪些突出的研究和贡献?
在过去的65年里,我国从“华人0的突破”,到出现本土国籍获奖者,这11位诺奖获得者不仅仅代表着祖国科学人文的发展和进步,也是一代代国人以身承志,不断努力的成果。
从前的诺奖成果灿烂若清晨朝阳照亮了科学和人文前进的道路,其中也有不少颁给了和衰老相关的各项研究,接下来派派也会对其进行整理和归纳,敬请期待。
看着文中这11位诺奖得主的“养生延寿”经验,我们不妨大胆预测一下,今年的诺奖会颁给什么样的研究呢,而下一个落到“抗衰”领域的诺奖,又会在哪一年出现呢?
参考文献
[1]
[2] Campisi, J., Kapahi, P., Lithgow, G. J., Melov, S., Newman, J. C., & Verdin, E. (2019). From discoveries in ageing research to therapeutics for healthy ageing. Nature, 571(7764), 183–192.
[3]
[4]
[5]
[6]
[7] Jia, H., & Lubetkin, E. I. (2020). Life expectancy and active life expectancy by marital status among older U.S. adults: Results from the U.S. Medicare Health Outcome Survey (HOS). SSM - population health, 12, 100642.
[8]
[9]
[10] Galkin, F., Kochetov, K., Koldasbayeva, D., Faria, M., Fung, H. H., Chen, A. X., & Zhavoronkov, A. (2022). Psychological factors substantially contribute to biological aging: evidence from the aging rate in Chinese older adults. Aging, 14(undefined), 10.18632/aging.204264.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11]
[12]
[13] Terracciano, A., Löckenhoff, C. E., Zonderman, A. B., Ferrucci, L., & Costa, P. T., Jr (2008). Personality predictors of longevity: activity, emotional stability, and conscientiousness. Psychosomatic medicine,70(6), 621–627.
[14]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