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有一位皇帝被瓦剌俘虏,他就是明英宗。这段历史也是明朝的耻辱史。朱元璋驱逐鞑虏,问鼎中原,朱棣迁都北京,天子守国门,这些都是为了驱逐和防备蒙古人。
然而明英宗却和祖宗们不一样,十分大意。他认为明朝是天朝上国,对进贡者的赏赐非常丰厚。蒙古的一支部落——瓦剌,他们的太师就利用明英宗这点,用贡品骗取明朝的赏赐。
同时瓦剌还利用这些财物,为入侵明朝做准备。公元1449年,瓦剌发动了对明朝的战争,明英宗被俘,史称“土木堡之变”。
论国力,明朝比瓦剌强,为什么土木堡之变明英宗会输呢?其原因,主要有两点:
1.盲目自信
明英宗时期的明朝是很富裕的,明英宗养成了大手大脚的习惯,他给附属国丰厚的赏赐,想借此彰显明朝的强大。但明朝宦官对此却很不满,减少了赏赐。瓦剌也先就以此为名,率军攻打明朝。
当时,明英宗只有二十岁,血气方刚,容易冲动。他想借此战争一展拳脚,于是王振就鼓动他御驾亲征。其他大臣都不同意,明英宗却不听劝,心想明朝国力强盛,一个小小的瓦剌,不足为惧。
当时明朝的主力军不在都城,明英宗就召集了京城附近的二十万人,号称五十万,御驾亲征。
到达太原附近时正逢大雨,粮草也供应不及。将士们饥寒交迫,再看到尸横片野的景象,于是士气大降。明英宗也知道情况不妙,于是打算撤军。此时王振建议绕道蔚州,明英宗便同意了。
这场战役中,明朝军队在一开始就处于了劣势。常言道,兵马未至粮草先行。就是说,打仗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地形地势的勘察,天气情况的预测,粮草运输的安排等事项。
然而明英宗并没有对地形、天气做好了解,也没有做好粮草的安排。更可怕的是,他带了一支临时组建的军队就去攻打瓦剌,那么失败是必然的。明英宗因为盲目自信,而导致了自己的失败。
2.信任小人
明英宗信任小人是导致自己失败的第二原因。率军打仗,不听取朝中大臣的建议,反而对宦官王振言听计从。
王振建议他亲征,他就亲征,王振建议他绕道蔚州,他就绕道蔚州。他却从来没有考虑过,王振的建议的合理性。
其实,王振的建议都是出于自己的私心。王振的家乡在蔚州,他自己想回家去看看,才提出了这样的建议。
等到大军真的路过蔚州,王振又担心将士们踩坏自家的庄稼,又建议撤军。这样来回折腾,使得粮草辎重跟不上大部队。
王振再次建议在怀来等候,明军到达土木堡时,瓦剌军追了上来,将明英宗等人包围。此时,瓦剌假意议和,明英宗当即同意,结果就这样被俘了。
从土木堡之变来看,明英宗就是听了王振的建议,才导致了明军战败,让他自己也成为了囚徒。
这些足以说明,明英宗是一个昏君。自古明君都是亲贤臣,远小人。而明英宗却正好相反,大臣们的建议他都不听,反而十分信任宦官王振。
只要明英宗好好想一下就能明白,王振只是一个宦官,即不懂国政,又不懂军事,他的建议怎么能听呢?可见明英宗有多糊涂。
信任小人使得明朝由盛转衰,一蹶不振,明英宗难辞其咎。
这件历史也说明了一个决策者的重要性。明英宗作为当时的决策者,先是盲目自大,错误的估计自己的军队实力,看不到瓦剌的崛起和强大。后又错信小人,草率亲征,才导致了自己的惨败。
我们常说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然而明英宗既不知己,也不知彼,失败是必然的。
现代社会像明英宗这样糊涂的人也不少。比如很多家族企业的内部管理,就非常混乱。各个部门的管理岗位,都被“皇亲国戚”所占领。真正有才华的员工,得不到重用。这就是和明英宗亲信王振是一样的。
而且,很多公司的老板,对于公司发展也是盲目的。即不了解市场需求,也不了解商品情况。草率制定一个发展计划,就让员工去执行。这和明英宗草率亲征,又有什么区别呢?
我好几个朋友所在的公司都倒闭了。而他们的老板只会说,这是行业不景气造成的,却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一个正真明智的老板,想创办一个百年企业,必须任人唯贤,而不是任人唯亲。做公司决策时,要集思广益,听取专业人士的建议,再制定合理的计划。
否则就只会重蹈明英宗的覆辙,使自己一败涂地。
参考文献:
《明史·本纪第十/本纪第十二》
《明英宗实录》
作者介绍:
肖邦:喜欢中国历史,对历史人物、事件有独到见解。希望通过文字还原历史的真相,揭开历史中鲜为人知的秘密。了解历史,掌握现在,拥有生活的智慧。
图片:来自网络
往期文章链接:
嘉庆扳倒了和珅,为什么又在史书中“表扬”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