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看《三国志》或者《三国演义》我们都会发现蜀汉灭亡的直接原因是就是阴平这个关键点,邓艾偷渡阴平成功之后,一招险棋,一刀封喉。这一刀封喉就极容易让人想起诸葛亮一出祁山之时,蜀将魏延提出了那条极为冒险的一招险棋——兵出子午谷,历史没有假如,但后人总会设想,若当年诸葛丞相真的下了这么一招险棋会怎么样呢?
邓艾这一着险棋直接绕过蜀汉的重兵防线,邓艾取道最不可能的阴平道,获得了进攻蜀地的绝佳机会。若是当年诸葛丞相真的派魏延兵出子午谷,会不会也能直接绕过曹魏的重兵防线,取道子午谷之后,获得进攻长安还于旧都的绝佳机会呢,答案谁都不知道,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就算魏延突然出现在长安脚下,曹魏也不可能骤然灭亡,甚至包括长安都不会那么轻易的丢失,势必会经历过一番激烈的交战。
但是当魏军出现在成都之下的时候,我们的后主直接就选择听从朝廷中的主和派的建议,选择了开城投降,使得正在前线奋勇杀敌的姜维发出了我们正准备死战,陛下何故先投降的感慨,将士们也纷纷拔刀砍石头,这太憋屈了。
蜀汉之亡似乎没有前兆,但这并不准确,实际上,蜀汉灭亡之前其实就已经有一些前兆了,在诸葛亮死后,益州本土豪族与外来的刘备带来的班底一直在相互较劲,漫长的内耗使得姜维负气领兵在外屯粮,而内部刘禅非但不想办法进行补救,反而去宠幸宦官黄浩,这还没完,刘禅与益州本土势力之间的斗争完全是被动的,当时蜀汉内部流行的一直是投降悲观主义,挡在成都之前本该有一座重镇,那就是绵竹,在绵竹的的蜀汉军队的首领恰好是诸葛瞻,诸葛瞻是诸葛亮的儿子,但他似乎并没有诸葛亮的军事政治才能和好运气。
实际上,当时绵竹作为后方,并没有太大的边防压力,而且诸葛瞻他是一个文官,所以面对突然出现的邓艾的魏军,诸葛瞻举止颇为失措,站在后世分析在当时其实最好的办法应该据守不出,火速派人前往成都请求支援。但是诸葛瞻没有这样选择,诸葛瞻选择了出城野战。
极有可能是因为当时邓艾呈现给诸葛瞻的形象是疲惫之军,想想也是,刚刚走过了阴平道,一路急行的魏军,怎么可能不疲惫呢?诸葛瞻一直想要证明自己,如此绝佳的机会不能错过,于是,悲剧发生了,虽然魏军已然是疲惫之军,但比之这种三四线留守预备军队占有绝对优势,错误的估计了形式的诸葛瞻战死沙场。
曹魏大军此刻出现在了刘禅所在的城下,刘禅几乎六神无主,急忙召开会议,商议对策,朝堂上的衮衮诸公投降派的声音占据了主导,原因无他,正如当年曹操南下,吞并刘表基业后,兵锋直指江东之时,那时候的孙权六神无主,急忙召开会议,倡议对策,不也是投降声音一大片吗?原因真的非常简单,后来鲁肃总结给孙权听的,像我鲁肃这样的人在你孙权这边是一个太守,投降了曹魏,还少不了我一个太守,但是您呢,你在东吴是主公,在曹魏,您会是什么呢?一席话说完,孙权恍然大悟,坚定的主战了,遂有赤壁之战,以弱胜强。
但是刘禅首先朝廷内部盛行悲观投降主义,其次他本人一直不坚定,立场定位不准确,始终不在状态,朝廷上不是没有人想过坚守待援,甚至还有人建议联系南方孟获打游击,但刘禅都没有接受,他认为完全没有必要,加上坚定的投降派谯周的鼓吹正统在曹魏理论,成都开门投降,刘禅成为后主,三国之中蜀汉最先灭亡。
由于刘禅决策过快,别说当时远在南方的孟获,就连相对来讲近在咫尺的姜维等知道曹魏大军突入蜀地的时候,蜀汉已经投降了,根本来不及补救。所以不是不带兵救,是蜀汉投降太快,即使有可能救,也没机会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