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说的不是足球,阿根廷也算得上世界大国了,她的国土面积有278万平方公里(不包括马尔维纳斯群岛、南乔治亚岛和南桑威奇群岛以及南极地区),居世界第八位,在拉丁美洲属于第二大国。与我们上一期讲的古巴不同,阿根廷历来都是世界粮食和肉类的主要生产和出口国之一,资源丰富,所以在拉美地区,阿根廷算是比较富裕的国家。
阿根廷地图
在这片幅员辽阔的土地上生活的阿根廷人也是一个独特的民族,当人们谈论拉美各国民族起源时,常常会这样说:“墨西哥人来源于阿兹特克,秘鲁人来源于印卡,阿根廷人来自船上。”的确,与其他拉美国家不同,阿根廷人没有那么多的印欧混血人种,而主要是从大西洋对岸飘洋过海而来的欧洲人。有人戏称“阿根廷人是拉美人,但他们更像欧洲人。他们穿着像法国人,举止像英国人,而思想感情像日耳曼人”。阿根廷是拉丁美洲最欧化的国家,有着相对较多的中产阶级,阿根廷的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也处处显露着欧洲风情,被称为“南美洲的巴黎”。自然而然,欧洲的餐饮习惯自然影响了阿根廷人的餐饮习惯,比如说,爱吃牛肉。
布宜诺斯艾利斯市区街景
在阿根廷,当你走出城市,来到乡下,到处都能看到路边的牧场围栏里有牛群在安逸的吃草。阿根廷人离不开牛,经济上依靠牛,然而原本美洲大陆并没有“牛”这种动物。在西班牙殖民者到来之前,当地主要的大型食草动物是羊驼,没错,就是那种可爱的“草泥马”。16世纪,殖民者从欧洲带来了牛、马、羊等牲畜,但在与当地土著印第安人的战争中,有些牛散失在潘帕斯大草原上了。潘帕斯草原水草丰美,有着肥沃的黑土地,要知道,黑土地是一种性状好、肥力高的土壤,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珍贵资源。在地球上,这样的黑土地仅有四块(其中之一位于中国的东北平原),这些牛在这样的好地方野生野长,繁殖迅速,成为野牛。18世纪20年代以前,野牛的数量足够捕杀,但后来人们办起了腌肉厂,腌制牛肉向欧洲出口,猎取的野牛无法满足生产需要,阿根廷就开始发展畜牧业了。
潘帕斯大草原
阿根廷的牛肉品质是绝对上乘的,肉质鲜嫩,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牛的品种,一个是牧养的环境。先来讲讲品种问题,其实原来的阿根廷野牛,其肉质十分粗糙,制成腌肉吃起来还可以,直接吃的话有点困难。那个时侯,不腌制的话,人们只吃牛舌。畜牧业开始大规模发展以后,阿根廷很重视肉牛的品种改良,不断从英国、荷兰等地引进良种肉牛。1850年之后,从英国引进了短角牛、安格斯牛、海福特牛等优良品种;20世纪初,又从委内瑞拉和巴西引进了背上有肉峰的瘤牛。经过不断努力,终于培育成现在这些肉质鲜嫩的牛。另一个原因就是得天独厚的露天草场及优质牧草,这里根本无需搭盖棚圈。科学研究显示,牛在愉快的环境下生长,肉质会比较鲜嫩,所以日本人圈养牛时会在牛棚里播放欢快的轻音乐,以期望达到较高的品质。而在号称“世界粮仓和肉库”的潘帕斯草原,根本不需要这些,没有工业化的牛棚育肥,完全露天围栏放牧,肉牛们在自然环境中保持愉悦,这是阿根廷牛肉始终保持高品质的保证。
英国短角牛
巴西瘤牛
阿根廷盛产牛,阿根廷人自然也爱吃牛肉,几乎到了每餐必肉的程度。注意,阿根廷人是不怎么吃猪肉的,对阿根廷人来说,所谓“肉”,就是指“牛肉”,据说一个4口之家一年能够吃掉一头肉牛。每个阿根廷家庭都能烹饪出各种牛肉佳肴,然而最具特色的还是“烤牛肉”(阿萨多“asado”)。如果你有机会来到布宜诺斯艾利斯市中心的步行街,就会看到一家装饰古朴、典雅、极具特色的烤肉店,门口立着黑棕色的肉牛标本,栩栩如生。在落地大玻璃窗内,展示着烤牛肉的场景:熊熊的火焰,黝黑的烤肉架,上面架着大块大块的牛肉。
阿根廷烤肉
店内,烤肉师傅身着典型的“高乔人”服装:黑白毡帽,紧身上衣和绣花马裤,脖子上系着红围巾,舞动着灵巧的尖刀。高乔人是阿根廷为数不多的印欧混血后代,曾经的高乔人不服殖民者的管教,游牧在大草原上,驯服野马,宰杀野牛,偶尔劫掠,勇敢彪悍的高乔人活脱脱一副美洲版“哥萨克人”的样子。阿根廷的烤肉色、形、味俱全,还会配置精美的托盘和镀银餐具。而且,阿根廷人吃牛肉的讲究不少:大牛排要嫩,排骨肉要瘦,五花肉要香,腰子要先用柠檬汁浸泡几小时,烤肉前还要先撒点盐,这与蒙古人不同,蒙古烤肉是不加盐的。
桀骜不驯的高乔人
吃牛肉、跳探戈舞、饮马黛茶是阿根廷人的三大习俗。这个“马黛茶”是阿根廷人另一个重要的嗜好,这种饮料味苦香醇,提神解乏,营养丰富。现在,马黛茶文化已经成了阿根廷文化的另一个标签,然而,很多人不知道,世界上除了阿根廷以外,还有一个国家对马黛茶的热爱一点不亚于阿根廷,这个国家就是阿根廷的邻居——巴拉圭。其实,巴拉圭才是马黛茶的发源地,巴拉圭人对马黛茶也是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甚至睡觉前也要喝一口这种提神的饮料,下一期我们讲讲巴拉圭的马黛茶文化。
参考文献:
1、《列国志·阿根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百度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