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史评论]蒋介石向张学良下过不反抗命令吗?(转载)[已扎口]
做者简介:曾景忠,江苏省泰兴县人,1937年3月生,北京大学结业,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曾任《抗日战争研究》施行主编,次要处置中华民国史、抗日战争史、中共党史研究。
副题目:--廓清有关九一八事情时不对抗方针研究的误区
概要:持久以来大陆通行一种说法:九一八事情时,东北军对日本关东军的进攻未予对抗,是张学良“忍痛施行”蒋介石的不对抗主义号令,他蒙上“不对抗将军”骂名,是做了蒋的“替功羔羊”。研究中存在一些误区,必要廓清。1,蒋介石、张学良之间并不是简单的上下级关系,张学良具有相当的独立性,他与蒋的定见差别时,对蒋的号令能够不听,防卫锦州问题便是如斯。2,那一看点次要靠一些回忆录做根据,而许多回忆材料的说法存在种种破绽。3,事情前中国一方对日军搬弄摘取“力避抵触”方针,对此蒋张二人具有共识。事情前蒋氏指示对日军搬弄摘取“力避抵触”方针,对事情后张学良实行不对抗政策不无影响,但事情前“力避抵触”与事情发作后“不对抗”方针,二者有明显区别。4,事情发作后,张学良和荣臻等人的电文均证明,是张学良对东北军下了不对抗号令。5,九一八事情发作后,蒋介石和国民政府中心处置事情的方针,并不是能够简单地回结为不对抗政策。国民政府对事情的处置是,诉诸国联,并预备对抗。四个月后就发作了“一二八”淞沪抗战,摘取的是“一面对抗,一面交涉”方针。6,张学良晚年一再说过,下不对抗号令的,是他本身,而不是中心政府。
一 廓清之一:东北当局绝对从命中心政府的指示号令吗?
二 廓清之二:能轻信回忆录的记述吗?
三 廓清之三:“力避抵触”与“不对抗”方针不异吗?
四 廓清之四:事实是谁下达的不对抗号令?
五 廓清之五:国民政府处置事情方针可简单回结为“不对抗”吗?
六 张学良晚年廓清:不对抗号令出自他本人,而非中心政府
Did Chiang Kai-shek Issue A Non-resistance Order to Chang Shue-liang?
--Clearing up Some Misunderstandings in The Study
on The Non-resistance Policy during the Mukden Incident 1931
by Zeng Jingzhong
Key words: the Mukden Incident 1931; the non-resistance Policy; Chiang Kai-shek;
Chang Shue-liang
Abstract:For a long time, it has been a prevalent and popular view that Chiang kai-shek had ordered Chang Shue-liang not to resist the attack of the Japanese Army during the Mukden Incident 1931, and that Chang Shue-liang carried out this order against his own will. However, in my opinion, this point of view is open to questions: 1, At that time, Chang was not completely dependence to Chiang. If He did not agree with Chiang, He could refuse to obey later’s order; 2, This point of view is from some people’s memories which there are some mistakes; 3, It is obvious difference between the ‘policy of avoiding conflict’ before the Incident and the ‘policy of non-resistance’ after the Incident; 4, It was Chang and not Chiang who had ordered Dongbeijun (Northeast Army) not to resist the attack of the Japanese army; 5, It is not accurate simply to say that ‘non-resistance’ was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s policy to Japanese aggression in China as a whole, because it had accused Japan’s aggression in League of Nations and was preparing to resist Japanese aggressors, and only after four months, on 28 January 1932, a resisting war broke out in Shanghai. 6,In his later years, Chang said more than once that the “non-resistance” order was given by himself not by central government.
1949年后,有关九一八事情时中国东北军对日本关东军的进攻“不对抗”问题,大陆通行的说法是,张学良奉行蒋介石不对抗主义方针。那种看点远播,影响及于海外。有的著做责备对九一八事情的处置,国民党政府在事情前“严令张学良所部东北军不做任何对抗”,事情发作时,蒋介石又令“东北军绝对不对抗”。1 或者说:九一八事情后,蒋介石向张学良下“不对抗”号令,张学良“忍痛施行”蒋的“不对抗主义”方针。2 或谓: “张学良只不外是不对抗政策的施行者,蒋介石才是不对抗主义的创造人”。3有论者说:日本人占据了张学良奉天的军事大本营,张学良遵照蒋介石的不对抗号令,而对日本人的进攻,他一退再退,把整个东北让给了日本人,在全国公众的一片辱骂声中,他又做了蒋介石的替功羔羊。“不对抗将军”的污名落在他的头上。4 对东北的沦亡,“张学良负有不成推卸的责任,但若要把那一切都回功于他,则似乎太不公允,因为他仅仅是不对抗政策的施行者,而那一政策的造定者却是南京的蒋介石。5事实事实若何?本文拟就此试做廓清。
一 廓清之一:东北当局绝对从命中心政府的指示号令吗?
所谓张学良施行蒋介石的不对抗主义方针,其前提为,将九一八事情发作前后张学良与蒋介石之间的关系单纯地视做一般的处所与中心、下级与上级的关系,前者是绝对从命后者的指示号令的。那不免难免将蒋介介与张学良之间的关系看得太简单了。
事实上,国民政府1928年完成北伐,东北易帜后,中国只大致实现了同一。但是那种同一在相当水平上仍是外表的,形式上的,本色上,中心政府的号令其实不能通顺无阻地行于全国,一些处所军政权力拥兵自重、自成系统、各行其是的情状还延续了相当一段时间。特殊是有些处所的军政集团还与国民政府中心发作战争,更大的一次是1930年的中原大战。可见,北伐完成、东北易帜后国民政府同一全国,并未到达实正完全的同一。而东北当局与中心政府的关系亦为如斯,以至比其它处所表示出更明显的独立性。
东北易帜前,东北当局与国民政府中心两边的代表会谈了较长的时间,中心政府称心了东北处所连结相当独立性的一些详细前提。正如张学良所称:“余之愿与国民政府妥协者,盖欲完成中国同一,实行分治协做,以实现东三省经济和平政策故也。”6 他所要求于中心政府者,便是与中心“分治协做”。原先奉系军事集团统治的东北三省,外加热河省,成立东北政务委员会,统管东北四省政务。名义上,各省官员由中心政府任免,现实上东北各省人事决定权操于东北当局之手,中心政府只是补行一个任免手续罢了。关于在东北成立国民党党部,东北易帜后暂时缓行。至1931年2月26日,国民党东北党务批示委员会才成立,由张学良担任东北党务批示委员会主任委员。
外交方面,总的说权利回于中心政府,但东北亦有自行外交活动的情状。1929年中东路事务后,张学良派代表蔡运升赴伯力与苏联会谈,于12月22日订立《伯力议定书》。陈述国民政府后,国民政府1930年1月30日议决:《伯力协议书》已逾(中东)路案范畴,不予批准。2月6日,国民党中心政治会议议决:伯力会议,蔡运升越权渎职,应从严议处。7 1930年11月12日-12月4日,张学良出席国民党三届四中全会时,与蒋介石商定,东北外交完全回中心打点,而在内部决咨询张学良之定见。8
军事上,原奉系戎行由东北边防司令长官张学良统率。奉军改称东北军,四省同一编排。中心政府不克不及调动其一兵一卒。东北军拥有沈阳军工厂和军事学校,配备操练自成一体,并有航空队伍、海军,实力强大。东北军内以至自诩较中心军“占很大优势”。张学良晚年回忆说:东北易帜之初,“我们奉天军拥有30万军力,有海军,还有飞机。蒋介石的戎行不外20万,没有海军和飞机。所以从数字上看,我们占很大优势。”9东北军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军事集团。1930年中原大战时,阎锡山、冯玉平和蒋介石两边都尽量撮合张学良东北军加进本身一方。张学良更藉势自重,坐山看虎斗。实力雄厚的张学良东北军进关,成为中原大战中国民政府中心蒋氏与“扩展会议”派决定最初胜败的关键。南京国民政府6月21日以录用张为陆海空军副司令一职相请,张迟迟不做亮相。曲到中心军打下了济南,胜败形势已经清楚,张学良才号令东北军进关(9月18日),停止“武拆补救”,根本上不费多鼎力气,获得了华北地皮。由此可见,张学良东北军之独立性及其在国内军政大局中之地位,非同通俗。从此,蒋介石对张学良之倚重有加。1930年11月14日,蒋介石与张学良商量北方善后,决定北方政局由张学良全权处置。10 1931年广东与南京对立,西南方面也尽量撮合张学良,张固然差别于中原大战时的骑墙立场,但亦偶做暗昧,使蒋介石更须对他倚畀。1931年5月1日,东北军改编,原则是既与中心军序列一致,又连结东北军之独立,故东北边防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独立旅、独立马队旅。8 p554-555
财务经济方面,东北亦自成系统。诸如兴安屯垦,修路筑港,财经治理,东北当局自行规划,摘行行动。东北军政费用自收自收。因东北地区辽阔,物产丰富,东北财务经济比力宽裕。11 12自1922年曲奉战争后,张做霖公布东北独立,东北不断截留盐税等国税收进。统税收进也单独处置。4 p60-61曾任辽宁省财务局长的张振鹭证明:东北既不向中心财务部解款,中心也不接济东北财务。4 p60-61 东北原自行发行货币--奉票,1929年12月张学良召开东北财经会议,决定奉票由东三省官钱庄与边业银行、中心银行、交通银行四行结合预备,结合治理、发行。1930岁首年月,成立东北金融整理委员会。东北军获得华北的地皮后,成立河北财务特派员公署,该署将国税收进拨付副司令行营军需处。4 p91,92
至1930年11月,东北外交、交通、财务移回中心打点。12月6日,《大公报》记者向张学良发问:东北财务、交通能否须交中心?张学良在答复说:“不特东北,凡北方全数,胥应立于同一政府之下。惟处所当然应有治理定见之权,如东北交通委员会其实不裁撤。”6 p389-398东北之中国铁路原自行治理。后东北处所与中心政府商定,国有四(平)洮(南)、吉(林)长(春)、天(宝山)图(们)三线交铁道部,吉敦、奉海、吉会三线由东北治理,国民政府监视。联络关表里最重要的北宁路,东北方面反对交中心铁道部,张学良亲电中心政府,称北宁路难于移交铁道部治理。有关另一条铁路大动脉的治理机构平汉铁路局迁往汉口事,张学良与铁道部长孙科亦定见相左。8 p524-526
从上述几个方面均可看出,东北处所当局对中心政府之独立性的水平。
昔时国民政府即认为:东北“仅名义上回属于国民政府,而军权、政权、财权,仿佛独立,至少能够说非革命权力范畴以内之地。国民政府对东北的统治,事实上是有名无实”。13国联查询拜访团通过查询拜访发现,东北当局,“凡军事、民事、财务、外交,其与中心政府之关系,纯系乎一种自愿之协做,至必需严厉从命之各项号令、训令,不甚忍耐于满洲”。14自1928年12月,东北公布从命中心政府,“实则在满洲之武人统治轨制仍然存在,与畴前无异”。15固然那种说法未必很准确,但它确实反映了东北当局对中心政府相当大水平上的独立性。蒋介石说:“事实上,东北在‘九一八’以前,仅名义上回属于国民政府,而军权政权财权,仿佛独立,至少可说非革命权力范畴以内之地。”16
东北处所当局对国民政府中心相当大水平的独立性,天然决定了张学良与蒋介石之间的关系,非同于一般的处所长官、戎行将领与国度政府领袖、军事统帅的关系。有的论著说,“东北王”张做霖身后,张学良子承父位,“继续父业,成为东北王”。4 p309 张学良身任东北处所军政党的更高职务:东北政务委员会 ,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国民党东北党务批示委员会主任委员。因为东北地域的特殊独登时位,即使张氏仅仅担任那些职务,国民政府中心也是不克不及随便可以批示得动他的。张学良以处所实权人物,又兼任一些中心职务,诸如国民政府委员,国民党中心施行委员、中心政治会议成员。更重要的是,中原大战后,张学良升任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1931年1月,国民政府令,在北平设立副司令行营。所有东北、华北各省(辽、吉、黑、热、冀、察、晋、绥)军事,均受张学良节造。1月16日国民政府通电,自本月1日起,陆海空军总司令部公函均由张学良副司令副署。8 p537-5414月19日,副司令行营在北平成立。张学良公布:“陆海空军副司令部为更高机关之一。”6 p460他还向外国记者公布:“此后发出军事号令时,决定余与蒋介石联署公布。”6 p462
有的著作评论说:“1931年张学良在政治生活生计中处于无以复加的期间,在国民政府中的权利居于仅次于蒋介石的第二号地位。”9 p670确实,在诸多处所实力派人物中,其时张学良的地位之隆、权利之重,均为其它人物所不及。
很明显,自东北易帜后,蒋介石与张学良之间外表上是上下级关系,后又增添正副手之关系,而本色上他们是各自独立的军政集团领袖间的平行盟友关系。蒋有什么指示,往往要与张筹议,咨询其附和。张对中心政府的号令有时从命,有时不平从。九一八事情后,蒋介石和中心政府屡次请张学良到南京研商方策或出席会议,大都情状下张遁词身体情况、公事忙碌不愿赴南京。12月间,日军向辽西进逼,进攻锦州,国民政府指导人蒋介石、宋子文和外交部长顾维钧屡次号令或劝导张学良,不克不及从辽西撤兵,要对日军的进攻停止对抗,但张不听,仍是自行撤兵。张学良不是凡中心政府指示他都施行的。试想,九一八事情发作后,假设张学良执意对抗,中心政府即便不附和也阻遏不了他对抗;相反,中心政府号令他对抗,他却不平从不对抗,防卫锦州问题便是如斯。正因为如斯,一些学者认为:张学良“做为奉系军阀的后代,另有相对而言的独立性和抗御蒋的实力及脾性”17蒋张二人形式上是中心与处所、上级与下级的关系,本色上却是“平等的联盟关系”。“中心无法强迫张学良做他不情愿做的工作”,张对东北有决策方面的权限。4 p60-61
二 廓清之二:能轻信回忆录的记述吗?
有关九一八事情发作后“不对抗”方针决策责任的判别,有些论著往往依靠某些回忆录做为凭证。殊不知,并不是所有的回忆录都是准确可靠的。回忆录因年代较长,回忆者记忆有误,或有豪情因素,有意批驳,均在所不免。关于回忆数据中实伪杂陈的情状,需要认实订正核实,不克不及不加查考,随意拿来就用,不然,随便发作以讹传讹现象。
有的论著引证曾任张学良机要秘书的郭维城之回忆:“九·一八事情其时,张学良将军在北平,一夜之间十几次电南京蒋介石请示,南京方面却泰然自若地十几次复电禁绝对抗,把枪架起来,把仓库锁起来,一律点交日军。”3 p173 * 前已阐发,东北当局对中心政府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特殊在军事方面。张学良身当陆海空军副总司令,只居蒋介石一人之下,而蒋氏对他也不克不及随意批示。9月18日,蒋介石分开南京,南京还有谁能对张学良发号出令呢?况且,号令如许详细,让东北军“把枪架起来,把仓库锁起来”,并且“一律点交日军”。批示到如许详细的水平,有任何可能吗?一夜之间,十几次请示,十几次复电,有那种需要,有那种可能吗?而从顾维钧回忆和张学良副司令行营秘书处机要室主任洪钫等人的回忆,张学良是19日才致电南京陈述沈阳事情情状的。国民政府中心得知沈阳事情的信息,是在19日,那也可从国民党中心暂时会议的笔录和邵元冲日志等数据中得到证明。总之,郭维城的回忆破绽良多,难以凭信。不知所谓事情发作后命令张学良禁绝对抗的电文保留在哪里?但有一点是清晰的,那段回忆中存在着明显的错误。且不管“九一八”当夜,张学良“十几次电南京”请示的说法,多么难以令人置信,只说一点即可知其不确:当天夜里蒋介石本人底子就不在南京。蒋氏于事情发作的当天(9月18日)乘舰前去南昌督师剿共。7 p126 19日晚,在南京之国民党中心党部召开暂时会议,决定“电请蒋 回京(南京)”。13 p275
*郭维城回忆原载《东北日报》。查对原文,引据书中引文内“南京方面”,应为“而蒋介石”。报导中还写到:郭维城将军说:“蒋介石(号令不准对抗的)那些电文(报),不断到如今还保留着。”18
再如,另有一段回忆录说:西安事情后,张学良在南京军事法庭上辩解说:“过往国人都责怪我出卖东北。如今我要读一封蒋委员长给我的电报,请各人看看我是不是抗日。”说着,从衣袋里掏出个小钱包,从中拿出蒋介石的电报,宣读,大意是:沈阳事情,号令张学良不对抗。3 p173那段回忆当然详细生动,以至说到张学良“从衣袋里掏出个小钱包”如许的细节。但是,它绝不成靠也是很明显的。昔时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高档军法会审庭审讯笔录的档案数据已经公布。查阅已公布的审讯笔录,在张学良答复军法会审讯庭发问的辩解词中,绝无那一内容。此次军法会审庭审讯的主题是西安事情问题,当问及:“党员仕宦向中心定见,向有必然法式,……君既有所主张,自应婉词向中心及蒋委员长陈请摘纳,乃常日不曾向中心有所定见,突然出此(指兵谏),有何辩白?”张申辩:“我曾将我们定见,前后数次口头及书面上陈述过蒋委员长”,因“我们痛切的难受疆土年年失却,汉奸日日增加”,“无法表示定见于我们的国人,也无法奉献于委员长,所以用此手段以要求指导包容我的主张”。张表达:“中国抗日非委员长指导不成。”他指斥的是“亲日者之障碍高过于抗日者之停止”。他申辩时未将锋芒指向蒋介石,而是“信崇蒋先生之伟大精诚”,要“恢复及高尚指导之威严”。9 p476 那是张氏申辩的基调。张学良怎么会拿出九一八事情时蒋介石号令他不对抗的电报(假设有的话),来证明本身是抗日呢?
并且,此次军法会审庭审讯长李烈钧和审讯官鹿钟麟二人,在回忆此次对张学良的审讯颠末的文章中,对蒋介石均有不满之辞,以至指斥过:那次审讯“几乎是演戏”,蒋介石对张学良,“幕前看到的都像是大仁大义,宽大为怀,可是幕后所干的却尽是阴邪恶毒,穷凶极恶”。“组织高档军法会审的一幕,看来似乎尊重法令,煞有介事,揭露来讲,无非是蒋介石玩弄的一套魔术。”而对张学良在受审时表示,他们二人的回忆文章中颇有赞誉,如说:“张汉卿立场光亮磊落,对话爽快,无所恐惧。”张“神采自如,直抒己见,侃侃而谈”,“不愧为张做霖之子”。他们以至在回忆录里,将张氏在申辩中以民初李烈钧在湖口反袁与西安事情中逼蒋比拟拟,面量李烈钧本人那段情节都写出来了。19 20假设在审讯过程中,果实有张学良将九一八事情时蒋介石号令他不对抗的电报拿出来宣读,李、鹿二氏绝不会不将那一段颇有戏剧性,并且是揭露蒋介石的情节写进他们的回忆录中的。因而,将那些数据比照一下,我们能够断定,所谓回忆张学良在南京受军法审讯的过程中,掏出九一八事情时蒋介石号令他不对抗的电报宣读的阿谁材料,诚不敷信。
与郭维城回忆附近,还有荆有岩的回忆:事情发作后,荣臻(东北边防军顾问长)打德律风陈述北平副司令行营。行营当即请示南京,得蒋介石指示:不克不及打,并已经由王正廷(外交部长)陈述国联。南京接德律风者为军事委员会办公厅主任熊斌,德律风由南京转牯岭。蒋一再指示不要对抗。21 荆的说法,似乎填补了郭维城说法的一个破绽,讲清晰了蒋介石“九一八”之夜不在南京。南京接德律风的是军事委员会的熊斌,由熊斌向蒋介石请示后,再向北平传达蒋的指示。可是,荆氏回忆录越说得如许详细,破绽也越多。第一,9月18日夜里,蒋氏能否在牯岭,就成问题。蒋氏9月18日乘军舰从南京动身,当天夜里能否就赶到庐山?第二,据可靠记载:“蒋介石于19日乘舰至湖口,换船,经鄱阳湖,至南昌。”7 p126蒋氏18日底子就没有参军舰上下来,底子不会上庐山。第三,国民政府最早也要比及19日才得知沈阳事情的信息,然后才可能由外交部长王正廷指示中国驻国联代表,向国联陈述日本戎行在东北向中国进攻。怎么可能在18日夜里就会说出已经由王正廷陈述国联呢?那显然是过后领会到王正廷指示陈述国联等情节,硬将它安到回忆“九一八”之夜的情状中往的。所以,那些回忆均与汗青事实不合,不敷凭信。
有很多回忆录的做者并不是某一事务的当事人,但也对某一事务说得有声有色。关于那些情状,引用时更要留意。有关不对抗主义的责任问题,冯玉祥也有一段说法:“日本人占了东北,蒋介石也没有什么办法。公然在‘九·一八’此日先把辽宁的北大营占了,接着又把辽宁省城占了。张学良的顾问长由辽宁打德律风陈述张学良,问张怎么办。张正在戏园子看戏,才打完了吗啡针,张答复他的顾问长说:‘日本人要占什么处所,随日本人占,我们是不对抗主义。’为什么如许说呢?因为张请示过蒋介石,蒋对张学良说:‘无论日本人占什么处所,都随日本人占,我们是不对抗主义。’蒋说:‘那话是我说的,但你不准对他人说。’其时的全国言论,因为张学良说的不对抗主义,各人都进攻张学良,但张学良有苦说不出来。”冯玉祥那段说法,出自其《我所熟悉的蒋介石》一书。“那本书,是冯玉祥将军和蒋介石在政治上分手之后,在美国口述,并由其夫人李德全笔录而成的。”22冯氏所述蒋介石对张学良的话,是张学良亲身对他说的,仍是他从他人那里听到的,不得而知。其可靠性也很难证明。冯氏与蒋介石的关系,前后频频,至抗日战争成功后到美国时,他已与蒋彻底翻脸。冯氏对蒋的言行所做阐述似难凭信。畴前述“不对抗主义”一语的源起看,系出自臧式毅和荣臻致张学良电,而非起首出自蒋介石或张学良。冯氏所云,显然不确,因而也很难以其为据。
一篇论述杜重远事迹的文章说:“‘九一八’事情之夜,他(指杜重远)和一位老前辈孙季贤先生正住在天津交通旅店。据孙老先生回忆说,其时天津德律风局管帐主任李桂五邀他二人旁听(北)平沈(阳)间德律风,张学良正传达蒋介石的反动号令:‘有对抗者、开枪者,枪毙,那是蒋委员长的号令。’”23天津德律风局管帐主任竟然邀请客人偷听全国陆海空军副司令张学良显然是军事奥秘的德律风,那一情节实在惊人,也实难以想象。张学良与沈阳东北边防公署间的奥秘德律风能让德律风局偷听吗?偷听德律风时,是一人听再转告其它二人呢,仍是放大德律风的音量三小我同时听呢?他们是“九一八”那天夜里不断在偷听北平与沈阳世的长途德律风,偶尔听到张学良命令的德律风吗?不然,其时他们怎么晓得张学良要向东北军手下通德律风下号令呢?号令中“有对抗者、开枪者,枪毙”,话说得如许斩钉截铁,如许严厉,对不施行不对抗号令的将士竟如许惩处。蒋介石能对东北军下如许的号令吗?编得都有点荒唐。
三 廓清之三:“力避抵触”与“不对抗”方针不异吗?
九一八事情前,日本有意造造、操纵万宝山事务和中村事务煽起反华海潮,为策动武力侵吞东北做预备。中国政府对日方的搬弄摘取了“力避抵触”的方针。蒋介石与张学良对此具有共识。蒋氏“力避抵触”指示,张学良加以贯彻施行。那一“力避抵触”方针,对张学良事情发作后实行“不对抗”方针或许不无影响,特殊是在事情刚起头发作,还未能判别关东军造造柳条湖炸轨和进攻北大营,与此前屡起衅端的差别,尚误认为是通俗故起衅端之时。但事情发作前预防日军藉挑起事端策动武拆进攻的“力避抵触”方针,与事情发作后,应对日军的武拆进攻和占据而实行的“不对抗”方针,那二者是有区此外。
但一些著作偏将那两者混为一谈。例如,应德田的回忆说:“事情后一二天,面对国度危亡的告急关头,当张学良将军正在考虑若何摘取计谋的时候,接到了蒋介石号令他禁绝对抗的告急密电:‘沈阳日军动作,可做为处所事务,看力避抵触,以免事态扩展。一切对日交涉,听候中心处置可也。蒋中正。’(那封电报的内容,是后来在西安时张学良将军亲口对我说的。一次,我与他谈到联共抗日问题,他说,关于抗日问题,‘不对抗’的功名无论若何加不到他的头上,并向我口述了那封电报的原文。)”24 应氏早年由张学良保送公费留学美国,九一八事情后才回到国内。1934年后在东北军总部任职(上校,顾问,秘书室负责人),是张学良手下的少壮派核心人物,参与策动西安事情的奥秘。他回忆张学良转述蒋介石致张学良电报的内容,能否准确,不得而知。但从时间看,应氏所称蒋致张学良电应命令禁绝对抗,是在“事情后一二日”。可见,不是事情发作其时,蒋介石号令东北军不对抗的。事情后一二日,当为9月19日或20日,其时蒋氏刚刚得知事情发作的信息,尚未回到南京。蒋9月21日回到南京前曾致电张学良,让他到南京共商处置事情计谋(后张未赴宁,而是派万福麟、鲍文樾到南京听候蒋的指示的),在那一过程中,蒋能否会对张发密电指示方针,亦很可疑。而从内容看,应氏所述电报指示,仍与事情发作前所说不异,即“力避抵触”,那也不契合事理,因为那时已不是“制止抵触”,而是若何应付日军的武拆进攻和占据了。不知能否张学良本身将“力避抵触”与“不对抗”混为一谈,或是应德田将张学良所述事情前蒋的指示误植到事情发作后了。总之,“不对抗”与“力避抵触”性量差别,应德田的回忆即便确有其事,也不克不及证明事情发作时张学良实行的“不对抗主义”方针,是出自蒋介石。
再者,应德田回忆有关九一八事情后一二天蒋介石号令禁绝对抗的电报事,是在西安事情前夜张学良亲口对他说的。西安事情发作前,在能否停行剿共军事问题上张学良对蒋介石有一股怨气,在述及以致他和东北军痛失家园的九一八事情时,他能否也带有情感,此点似乎不克不及肃清。假设张学良确实讲到过,“‘不对抗’的功名无论若何加不到他的头上”,也不免难免是推卸责任了。且不管蒋介石的责任若何,关于九一八事情时东北军对日本关东军的进攻不加对抗,丧失大片疆土,张学良本人无论如何都难辞其咎。连认为蒋介石应负不对抗责任的东北军高级将领何柱国也是认可那一点的。何柱国说:“东北军的不对抗,蒋介石当然要负主使之责,而东北军本身也并非没有责任的。”25
有关事情发作前,蒋介石曾命令张学良,对日本戎行可能性发作的进攻,施行不对抗政策,那方面的回忆录,最重要的,是昔时陆海空军副司令行营秘书处主任洪钫和东北军旅长何柱国二人的回忆。洪钫回忆:1931年8月16日蒋介石曾致张学良一电(称“铣电”),谓:“无论日本戎行尔后若何在东北觅衅,我方应予不对抗,力避抵触。吾兄万勿逞一时之愤,置国度与民族于掉臂。”张学良曾将此电转知东北各军事长官一体遵守。26何柱国回忆:9月12日,蒋介石曾由汉口乘专车来石家庄,张学良自北平乘专车前去,二人在专车上晤谈。其时何驻防石家庄,担任其二人会面之外围保镳。会面后,张氏告何:日军可能要在东北脱手,蒋氏要求张严令东北三军,凡碰着日军进攻,一律禁绝对抗。假设我们回击了,工作就欠好办了。明明是日军先开衅的,他们能够硬说是我们先打他的。他们嘴大,我们嘴小,到那时就分辩不清了。27 23p264假设那两则回忆失实,也是在事情前号令东北军制止与日军抵触,免予日方遁词,遂其扩展事态,策动武拆进攻和占据的狡计。此与日军策动武力进攻之事情发作后,仍号令东北军放下兵器,毫不对抗,听凭日军宰割,尚不不异。
九一八事情时正在北大营的东北军第七旅团长王铁汉,过后对“不对抗”问题做过火析:“其时荣(臻)厅长、王(以哲)旅长何以命令‘不对抗’?根据二十一年(应为民国二十年)的日志,晓得‘不对抗’出自“不与对抗”的‘鱼’电,那是二十年八月六日(应为九月六日),张司令长官从北平发给荣臻厅长的。原电:‘查如今日方对外交渐趋积极,应付一切,亟宜力图稳慎,关于日人无论其若何觅事,我方务须万分容忍,不与对抗,免惹事端。希迅即密电各属实在重视为要。’当夜事情发作,荣厅长用长途德律风向北平陈述的是十时三非常钟以前的情状。那时日军只是炮击北大营,沈阳及其它遍地,都没有改变。张司令长官基于累日日军演习习以为常一点,仍令遵照‘鱼’电批示打点。比及沈阳当局觉察日军大举进攻,再向北平请示,德律风线已被日军割断,虽改发无线电,但辗转抵达张氏面前,已是十九日上午,日军业经占据沈阳,实已超出‘觅事’的范畴太大。如今回头想起来,‘不与对抗’系以(日方)‘觅事’为前提,当不会以‘占据’为前提。假设北平当局所得为‘全面占据’的情状,事实能否仍令遵照‘鱼’电,应有问题。那就是说,‘不对抗’似因为情状不明及通信不灵而促成的。……其时在沈阳的军政负责人员,昧于形式,事前未能进步警惕,来防备仇敌的侵袭,临事未能适应情状,做权宜积极的办法,遂于仓皇失措中以‘不对抗’应付问题,实为一件更大的错误。既系仇敌‘攻占’而非‘觅事’的情状,就不该做消极的‘不对抗’之处置。仓皇中以‘不对抗’来应付问题,实为一大错误。”12 p288-289
王铁汉身为一名团长,关于上层决策未必领会。他敢责备昔时在东北沈阳的军政负责人员,没有责备蒋介石与张学良。但他将事情前有关遇有仇敌觅事(搬弄),力避抵触,“不与对抗”,与事情发作后仇敌已起头进攻“占据”,仍号令“不对抗”两种情状做出区分,应是有事理的。其实,遇敌觅衅,谦让退避,决不先开火,是为事发前确定之“力避抵触”方针;至事情发作之后,遇敌开火进攻,不加还击,以至让出阵地,是为“不对抗”;至己方已被敌攻,反而自解武拆,即发作伤亡,亦不还手,“束手缴械”,让出营房城池,任由敌方占据,那是彻底、绝对的“不对抗”,是“不对抗”的极致,即所谓的“不对抗主义”也。我认为,“不对抗”与“不对抗主义”没有边界,只是后者为前者开展至极端罢了。但“力避抵触”与“不对抗主义”有别是显而易见的。
关于事情前,蒋介石主张对日军搬弄“力避抵触”的回忆数据,台湾学者刘维开撰文考析,洪钫回忆中之“铣电”,不只大陆无源文件做证,即台湾所躲《蒋中正总统档案》中亦查阅不到根据。他认为:“洪钫的回忆能否准确,则是一个疑问。”而对何柱国之回忆,刘维开亦订正:9月12日蒋介石全日在南京活动,并未有至石家庄之行程;从蒋、张二人当日的活动看,二人几乎不成能有时间碰头。28 29显然,那些回忆数据的准确性犹需订正核实。
四 廓清之四:事实是谁下达的不对抗号令?
有些学者将九一八事情发作后国民政府和张学良的两段文电连在一路,试图论证:“张学良是不对抗主义的施行者,无论九一八事情前或是九一八事情后,都是蒋介石给张学良下达的不对抗号令。”他们写道:“9月23日,时任国民政府 的蒋介石发布的《国民政府告全国公众书》中说:‘已经严厉号令全国戎行,对日制止抵触。’9月24日,张学良致蒋介石、王正廷的急电中,已经隐讳(晦)地说清了那个问题:‘先是我方以日军叠在北大营等处演习请愿,动作反常,偶一失慎,深恐酿起事端,曾经电令各军,遇有日军觅衅,务须慎重,制止抵触。其时日军突如其来,殊出不测。我军乃向官方请示办法。官方即根据前项号令,不准抵触。又以日军此举,不外通俗觅衅性量,为免去事务扩展起见,绝对抱不对抗主义。’那个‘官方’只能是蒋介石,因为蒋介石是全国陆海空军总司令,张学良是副司令,张学良只能向蒋介石请示,是不问可知的。”30
那段论证存在很多问题,须做讨论。一是猛一下从时间看,国民政府发布的告公众书在前(9月23日),张学良致蒋介石、王正廷电在后(24日),那一论述随便使人曲解张学良因施行国民政府“制止抵触”的指示而抱不对抗主义的。然而,张学良24日电中所述是9月18日夜之事,远在国民政府告公众书颁发之前好几天。须重视者,看那段话时不要案语句的前后挨次将工作的前后挨次弄倒置了。
二是事情前制止抵触的方针对事情后实行不对抗可能不无影响,但二者性量差别,前已论及。并且,事情发作后“制止抵触”的指示,显为对“全国戎行”碰着可能发作的日军搬弄情状而言,至于东北,那里已经发作抵触,并且日军已经鼎力大举进攻并占据许多城市了。
三是说“‘官方’只能是蒋介石”的阐明颇值得商榷。张学良电文中第一句“先是我方……曾经电令各军……制止抵触”,应指张学良和东北当局“电令各军”,因为只要张学良才可能间接对东北军各手下令。当然,那里的主语“我方”,是相关于日方,强调指中国一方。力避抵触,本是中心政府的意旨,张学良亦附和此主张,并命令施行。故“电令各军制止抵触”,即东北当局根据中心指示命令之意。如“官方”指蒋介石,后面的话“官方根据前项号令”,就只好理解为蒋介石根据张学良和东北当局的号令了。那在逻辑上显然是说欠亨的。符合情理的阐明应是相反,“官方”应为张学良和东北当局,电文内容就阐明得通了。就词义而言,“官方”系相关于民间之意,并不是专指中心。昔时通用的语言,处所当局可称做“官方”的。那里且举一例左证。《申报》曾载:“太原8日专电 官方接京电,中心将于太原设西北政治分会,任阎为 ,明令日内可颁发。”31 官方即指晋省处所当局也。
四是引述者阐明“官方”只能是蒋介石的理由是,“因为蒋介石是全国陆海空军总司令,张学良是副司令,张学良只能向蒋介石请示”。那也说得貌同实异。蒋介石当然能够被称为“官方”,张学良身为全国陆海空军副司令、东北军政指导人,为什么不克不及被称做“官方”呢?张学良当然能够请示蒋介石,东北军内部亦可请示张学良呀。张学良既担任陆海空军副司令那一全国性职务,同时他又是东北政务委员会 、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东北军完全能够向他那个“官方”请示的。事实颠末亦为如斯,下面再述。
五是能够补出张学良9月24日电文“绝对抱不对抗主义”后两句话:“不多,日军攻进北大营内,驱杀兵士,毫无顾忌。我军不得已,乃退出营房。”6 p499 电辞意思十分清晰:9月18日夜,“我军乃向官方请示办法”(东北军将领荣臻、王以哲德律风请示张学良),“官方即根据前项号令(指张学良根据此前制止抵触的号令),不准抵触……绝对抱不对抗主义……日军攻进北大营内……我军不得已,乃退出营房”。工作的颠末不是一览无余吗?
事情发作后,东北边防军顾问长荣臻立即打德律风向远在北平的张学良将军请示应付办法。荣臻对事情过程的陈述中说:“陈述张副司令 信号声音发作后,余即德律风询问各方,得知日军袭击北大营。当即向北平张副司令,以德律风陈述。当经奉示,尊重国际和平目标,制止抵触。故转告第七旅王以哲旅长,令不对抗,即便迫令缴械,占进营房,均可听其自便等因。彼时,又接陈述,知工业区迫击炮厂、火药厂均被日军袭击。其时墨光沐(东北边防司令长官公署秘书兼东北电政治理局局长)、王以哲等,又以德律风向张副司令陈述,奉谕,仍不对抗。遂与王以哲、墨光沐同到(辽宁省政府 )臧式毅宅研究办法,决定无论日军动作若何扩展,进攻若何猛烈,而我方均持沉着。故全城商民军政各界,均无对抗行为。”12 p245-246庇护北大营的东北军第七旅官兵是根据张学良的不对抗号令退出北大营的。
九一八事情发作当夜,张学良未向国民政府蒋介石请示。洪钫、顾维钧的回忆均记载说:张学良18日夜至19日晨召集会议后,才决定向中心政府陈述。26 32昔时张学良的屡次通电、谈话都是如许论述的。那里引述一段昔时张学良本人的论述。9月20日晚,张学良与外报记者说:“18日夜,日军突袭沈阳,并将该处与满洲其它遍地占据,成一做战动作。此举实毫无理由,且为未有之先例。……其做此动作,适逢中国在水灾、共祸与内战分扰期间。余窥透日军拟在满洲有某个动作后,即令手下,倘遇日军进攻,中国军警不得对抗,须将军械存进库房。当日军进攻动静传来时,立时又命令收缴军械,不得做抨击动作。故当日军开枪与机关枪,并用炮轰击北大营与其它遍地时,中国戎行并没有有组织之抨击行为……”6 p494-495那段话中“余……令手下……不得对抗”,“当日军进攻动静传来时,立时又命令收缴军械,不得做抨击动作”,再清晰不外地阐了然是张学良本人命令不对抗的。
五 廓清之五:国民政府处置事情方针可简单回结为“不对抗”吗?
所谓张学良施行蒋介石“不对抗主义”方针的看点,是以蒋介石和国民政府处置事情的方针即为不对抗为前提的。但是,果实蒋介石和国民政府处置事情的方针能够简单回结为“不对抗”吗?九一八事情发作后,蒋介石和国民政府中心事实以何方针处置事情,因情状比力复杂,对此要做专门研讨,那里只能做简单的阐发。
蒋介石于9月19日抵达南昌后,方得知沈阳发作日军武拆进攻之事情。他立即致电张学良。电报全文为:“限即刻到。北平。张副司令勋鉴:良密。中刻抵南昌。接沪电,知日兵昨夜进攻沈阳。据东京动静,日以我军有拆毁铁路之方案。其遁词如斯。请向外鼓吹时对此应力辟之。近情盼时刻电告。中正叩。皓戌。”33从此电看,蒋氏是从上海方面的信息来源得知九一八事情发作的动静,可见张学良于九一八之夜请示蒋介石,蒋号令不对抗如此,没有根据。蒋氏此时只知日军在沈阳策动进攻,似尚不知日军已占据沈阳等地的动静。蒋氏关于若何应付日军进攻,东北是对抗仍是不对抗,并未置词,他只是指示张学良与东北当局,要力辟日方漫衍的所谓中国戎行有拆毁铁路方案之谣言。
蒋介石于9月21日下战书2时返回南京,即召集国民党中心常务委员会告急会议,参议对日方略。蒋氏附和19日中心常务会议之处置定见,主张以日本侵吞东北的事实,先行提出于国际联盟与签定非战公约诸国,诉诸公理,同时连合国内,共赴国难,胁制至相当水平,乃出于最初侵占之动作。会议决定:“(一)外交方面,加设特种外交委员会,为对日决策研议机关;(二)军事方面,抽调队伍北上助防,并将讨粤和剿共方案,悉行停缓;(三)政治方面,推派蔡元培、张继、陈铭枢三人赴广东,唤吁同一连合,抵御外侮;(四)公众方面,由国民政府与中心党部门别发书记全国同胞书,要求国人沉着胁制,勤奋连合,预备侵占,并相信国联公理处断。”13 p281 此次会议做出的几项决定表白:1,重视并加强外交方面临日斗争。2,军事方面,停缓国内军事争斗,包罗对粤对共两个方面。此前国民党中心对各级党部的指示中,已表达对粤要连合之意,但仍然强调“赤匪必需底子根除”,而蒋氏回南京后,明白连剿共也要停缓了。3,凸起的是国内政治方面,要与广东方面同一连合。4,关于日本武力侵略东北摘取的方针,大致是两个方面,一是诉诸国联,一是预备侵占。过往一些著作通辄即谓蒋介石奉行“攘外必先安内”方针,故九一八事情时对日摘取不对抗方针如此,其实不合事实。其时他在国内出力处理的是宁粤对立问题,尽量想弥合两边不合。末因粤方对峙要他下台,后他不能不告退下野。
前述几位论者所引国民政府告公众书的内容,只引了其“制止抵触”的内容,而对国民政府处置九一八事情的方针还有诉诸国联、预备对抗的内容不曾述及,似不全面。9月23日,国民政府《告全国同胞书》中是如许声明的:“政府现时既以此次案件诉之于国联行政会,以待公理之处理,故已严厉号令全国戎行对日军制止抵触,关于国民亦一致诰诫,务必庇护严厉沉着之立场……然为庇护吾国度之独立,政府已有最初之决心,为侵占之预备,决不孤负国民之期看。”34那里所谓“制止抵触”,并不是专对东北军命令,而是号令全国制止再发作中日抵触,包罗对日侨庇护,避免日军遁词觅衅,扩展事态。
或者能够说,九一八事情发作后,国民政府摘取了忍痛含愤,诉诸国联,弥合团结,预备对抗的方针。那一方针固然不只没有对日军侵吞东北立予对抗的内容,而且还令全国戎行对日军制止抵触,但是,它与“不对抗主义”是有区此外。其关键在于“预备对抗”。此点固为11月举行的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摘取的方针及其后命令锦州对抗的史实所证明,同时亦为事情之初,蒋介石指示对日军可能在国民政府曲辖队伍及其庇护地域策动进攻,应停止侵占的方针,以及起头考虑预备全国抗战之史实所证明。事情发作之初,9月21日,陆海空军总司令部顾问长兼南昌行营顾问长熊式辉自南昌向蒋介石转报驻烟台海军刘珍年师长哿辰电:“闻日本于巧晚进攻辽宁,皓晚将省垣完全占据,军警尽被缴械。又,日军舰一艘开来烟港,海军有今日续来登陆动静。除饬严加戒备,究应若何立场,乞示方针。”13 p28122日,蒋介石批复:“烟台刘师长 日军侵略,已提出国联。此时我国应上下一致,严守纪委确定步调,勿为日人遁词。故先劝告民人,守次序,遵公法,勿做轨外动作,以待国际公理与国内之连合。假设敌海军登陆,则我方划出一地严阵固守,以待中心之号令。此时须胁制、勇敢、沉着,谨守之。 中正养午。”13 p283
9月22日,熊式辉自龙华向蒋介石呈报请示:“淞沪为通商巨埠,日舰驻舶甚多,交涉万一不克不及敏捷处理,日方扩展动作,对我要塞、军工厂及重要机关施行威胁袭击时,我陆海军究若何动作?”23日,蒋介石批示:“应当提防。如日军越轨动作,我军应以武拆侵占可也。”13 p285-286同日,蒋介石致电军政部长何应钦,指示对日方略:我应摘取合理提防。如日军有越轨动作,我应以武拆侵占。7 p132 军政部长何应钦亦于同日发书记诫全国军人书,指出:我同胞一方面应从命政府之批示,静候国际公允之处理,一方面,尤应遵守军人之本分,妥筹实力侵占之预备。35 9月25日,蒋介石致电山东省政府 韩复榘:“我军应在潍县多加军力,以防日军出青岛或烟台,侵略济南。我军决在潍县四周与之抗战。全数方案容会颁布。”13 p288 10月3日,蒋介石起头考虑全国备战方案,决定“以西北为政府之第二根据地,而以洛阳与西安为陪都”。7 p1366日,他并手拟对日开战时之宣战大旨,要求列国元首应共负公约上之责任,以配合连结世界和平。7 p136-137
10月5日,上海市长张群电告中心政府:日本海军有于日内在上海华界登岸请愿动静,请示应付方针。国民党中心政治会议特种外交委员会于10月6日议决:“(一)在此种严峻形势下,惟有严令各处所军警当局,尽量庇护次序,不使住在内地日本人民生命财富有被损害之求助紧急,以免为日本海军陆战队在内地登岸及炮击沿海口岸要地之遁词;(二)日本海军出动情形,如系为威吓中国政府及请愿之诡计,无论提出任何前提,我政府决不为其让步。在此原则之下,一切应付办法,请 随时处办。”36 蒋介石于同日电示上海市长张群:“日本戎行假设在华界搬弄,我军应规定一防备线,集中装备,俟其进攻,即行对抗,希与天翼(熊式辉)兄妥商决定。”13 p290 据参与当天特种外交委员会的邵元冲记载:“关于日本近日军舰来长江之应付,决定令淞沪军警长官严为防备,需要时取侵占动作。又,关于日军进犯首都时,亦决定对峙不平,以期对抗。”37
国民政府有预备对抗的决心,也向各界有代表性的人物透露过。据报载:10月8日,上海各界出名代表人物曾应召到南京,闻听过国民政府 蒋介石有关对日方针的阐明。当问及:假设日标的目的沿江沿海扩展侵扰,则若何?蒋氏答:当然对抗。当问及:对抗有无相当预备?蒋氏答:当然有预备。38至11月中旬,马占山陈述日军进攻江省,期看向国联陈述,恳求制止,蒋介石电告马:对江省抗战,“已急催张副司令派队援助”。13 p301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做出了蒋介石率兵北上抗日的决定(后因国民党内部矛盾,蒋氏北上未成,后又被逼下野)。12月当日军向锦州进逼时,国民政府又一再号令张学良不克不及从辽西撤兵,对日军进攻勇敢对抗。但张学良回绝施行中心政府号令,擅从辽西撤兵。张学良与国民政府的对日方针明显有别,此处不细说了。
从上述一些数据能够看出,蒋介石和国民政府中心处置九一八事情的方针,并不是如过往一些著作所说,能够简单地回结为“不对抗”政策。正因为蒋介石与国民政府对九一八事情的处置有着预备对抗的内容,虽然国民政府关于日本侵略者在上海的觅衅已尽量谦让,但日本侵略军在上海倡议武拆进攻后,中国戎行(起首是十九路军)末于奋起对抗。九一八事情时,中心政府无法把握而由张学良一手掌握的东北军实行不对抗方针。然而,就在四个月后,国民政府间接掌控的戎行在上海对日本侵略军做了勇猛的对抗。除第十九路军外,蒋介石让何应钦调动京沪在线的第八十七师、第八十八师合组为第五军开赴上海参战。39国民政府起头实行“一面对抗,一面交涉”的对日方针。那显然是与“不对抗主义”有严重区此外。
六 张学良晚年廓清:不对抗号令出自他本人,而非中心政府
有关九一八事情时不对抗政策,张学良晚年屡次谈及。他频频阐明,九一八事情时命令不对抗者,是他本身,而不是国民政府中心。
1990年,日本播送协会摘访张学良时,张氏说:“到如今有良多学者认为是中心政府下达过不对抗指示。”“中心不负责任。……我不克不及把‘九一八事情’中不对抗的责任推卸给中心政府。”九一八事情时,“我认为日本操纵军事动作向我们搬弄,所以我下了不对抗号令。我期看那个事务能和平处理。……我对‘九一八事情’揣度错了。”“是我本身不想扩展事务,摘取了不对抗政策。”“其时没想到日本人会大规模地进攻。”但摘访录认为:“关于不对抗政策,张学良死力证明并不是蒋介石的责任,考虑到他如今所处的立场,不能不做如是说。”9 p609-610意指张学良身居台湾,不克不及不如许说,上述不克不及代表张的实在思惟。其实否则。张学良历来是豪杰干事豪杰当的性格。一般来说,他不大会曲从于形势,言不由衷。特殊是到了1990年,不只蒋介石早已逝往,蒋经国亦已谢世,他已逐渐去除幽禁,根本上获得自在。40是年6月1日,台湾政要张群等人和张学良的亲朋公开为张九十岁生日庆寿,可视做张学良获得自在的标记。日本播送协会摘访他是在那之后。没过多久,他即赴美访游。假设说,蒋氏父子,出格是蒋介石在世时,他谈汗青问题还投鼠忌器的话,那时应是能够婉言了。也正因为如斯,他那时才主动邀请华人汗青学者唐德刚传授笔录“为他的回忆录捉刀”。1991年张学良赴美在纽约期间,他又主动要求与哥伦比亚大学年轻留学生座谈抗日战争汗青,由此引发了哥大口述汗青处与张学良协做,笔录他口述汗青的工做。
1991年5月28日,张学良在纽约承受东北同亲会会长徐松林偕老报人李勇等人访谈时,有人问:“大陆拍摄的片子《西安事情》说:蒋介石下手谕,令你对日本侵略摘取不对抗政策。事实有没有那道手谕呢?”张学良立即答复:“是我们东北军本身抉择不对抗的。我其时揣度日本人不会占据全中国,我没认清他们的侵略企图,所以尽量制止刺激日本人,不给他们扩展战事的遁词。‘打不还手,骂不还口。’是我下的指令,与蒋介石无关。”41
他不只公开答记者问如是说,即在暗里对他所相信的人也同样是如许讲的。有文章说:九一八事情发作后,蒋介石曾给张学良10余件电报信件,令其不对抗。后来张氏夫人于凤至让张学良赴欧察看时,特意保留在伦敦汇丰银行保险柜中。因为有那些函电,西安事情后,于凤至即以此威胁,使国民政府中心和蒋介石不敢加害张学良。但有的学者指出:阎、王晚年均在大陆,也写过有关张学良的文章,但均未提及将不对抗号令原件存于汇丰银行如许的大事。42 43而据为张学良所相信,替张氏笔录口述汗青的哥伦比亚比亚大学藏书楼工做人员张之宇记载:“张氏曾自疚,告诉笔者:我是封疆大吏,中东路,九一八事务,对苏、日关系,日常平凡我有自主权,不克不及说有了事,推卸责任。外间传说我有蒋(介石)先生不对抗手谕存在于凤至手中,是扯淡。于凤至不是那种人。”44
张学良对为他笔录自述汗青的闻名汗青学者唐德刚谈的话记中,有如下一段记述:“我要慎重地声明,就是关于不对抗的工作,九一八事情不对抗,不单书里如许说,如今良多人都在说,那是中心的号令,来替我洗刷。不是如许的。阿谁不对抗的号令是我下的。说不对抗是中心的号令,不是的,绝对不是的。”“阿谁不对抗号令是我下的。”他阐明其时为什么命令不对抗:没想到日本敢那么样来(指侵吞整个东北――引者注)……事前未料到,谍报也不敷,我做为一个封疆大吏,我要负那个责任。”“不对抗,不克不及把那个诿过于中心。”当唐述及,五十多年都说蒋介石电令不对抗,张学良还把电报稿随时放在身上时,张学良答复说:“瞎扯,瞎扯,没有那工作。……那种工作,我不克不及诿过于别人。那是事实,我要声明的。最要紧的就是那一点。那个事不是人家的工作,是我自个儿的工作,是我的责任。”45
张学良自述,九一八事情发作后,下不对抗号令者,是他本身,而非中心政府。那是对“不对抗主义”最有力的廓清。
原做于2001年6月,2003年元旦后改定
注 释:
1李新、袁明、孙思白、蔡尚思、陈旭麓,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通史(二),[M]北京,人民出书社,1962,p124。
2高存信,张学良、蒋介石在“攘外”与“安内”问题上的不合,北京,抗日战争研究,[J]1982,第1期。
3易显石、张德良、陈崇桥、李鸿钧,九一八事情史,[M]沈阳,辽宁人民出书社,1981,p172。
4张学良生活生计论集--国表里专家论文精选,漠笛编,[M]北京,光亮日报出书社,1991,p310。
5(美)傅虹霖,张学良的政治生活生计,王海晨、胥波译,[M]沈阳,辽宁大学出书社,1988,p81。
6张学良文集,上卷,周毅、张友坤、张忠发主编,[M]香港,同泽出书社,1996,p102。
7总统蒋公大事长编初稿,卷二,秦孝仪总编撰,[M]台北,国民党中心党史会编印,1978,p37,p42。
8张学良年谱,上册,张友坤、钱进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书社,1996,p523。
9张学良文集,下卷,周毅、张友坤、张忠发编,[M]香港,同泽出书社,1996,p592-593。
10苏土登基编着,张学良生平年表--东北少帅荣枯浮沈实录,[M]台北,远流出书公司,1996,p121。
11张学良与东北新建立材料选,董慧云、张秀春编,[M]香港,同泽出书社,1998,p97。
12李云汉编,九一八事情史料,中国现代史史料选辑,[M]台北,正中书局,1977,p120。
13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期间,绪论(一),[M]台北,国民党中心党史委员会编,1981,p618。
14国际结合会查询拜访团陈述书,国联查询拜访团编,中文版,[M]南京,1932,p48。
15国际结合会查询拜访团关于中日问题陈述书节要陈述书,1932年10月2日,外交部颁发,九一八事情史料,[M]p478。
16总统蒋公思惟言论总集,卷四,[M]国民党史央党史委员会编,1984,p114。
17俞辛火享 ,九一八事情期间的张学良与蒋介石,北京,抗日战争研究,[J]1991,第1期。
18郭维城将军揭露十四年前反动派出卖东北功行,哈尔滨,《东北日报》,1946年8月24日。
19李烈钧,南京高档军法会审审讯张学良的颠末,载李敖编,张学良研究,续集,[M]台北,李敖出书社,1988,p293-301.
20鹿钟麟,张学良在南京受审纪实,引自《民族功臣张学良》,[M]孟凡主编,沈阳,辽宁人民出书社,1988,p291-300。
21荆有岩,九一八之夜的张学良,辽宁省文史材料专辑《“九一八”纪实》,[M]沈阳,辽宁人民出书社,1991,p117。
22冯玉祥,我所熟悉的蒋介石,[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书社,1980,p27-27,p1,出书阐明。
23《西安事情材料》第二辑,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北京,人民出书社,1981,p248。
24应德田,张学良与西安事情,[M]北京,中华书局,1980,p11-12。
25何柱国,榆关失陷前后,全国政协文史材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材料选辑,第37辑,[M]北京,中华书局,1963,p53。
26洪钫,九一八事情时的张学良,从九一八到七七事情――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M]全国政协文史材料研究委员编,北京,中国文史出书社,1987,p24。
27何柱国,“九一八”沈阳事情前后,文史材料选辑,第76辑,北京,中华书局,1981,p66。
28刘维开,蒋中正先生的东北体味与九一八事情的应变做为──兼论所谓“铣电”及“蒋张会面说”,台北,中心政治大学汗青学系编,汗青学报,[J]第19期,2002,p210-217。
29刘维开,关于不对抗政策,载《中心日报》2001年10月19日第19版。
30《张学良暨东北军将领传》,[M]张学良暨东北军史研究会编,北京,华文出书社,1993,p30-31。
31《太原设政分会》,上海《申报》1932年1月9日第8版。
32《顾维钧回忆录》第一分册,[M]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p414。
33蒋介石致张学良电,1931年9月19日,台北,近代中国,[J]第30期,p82。
34《国民政府告全国国民书》,1931年9月23日,台北,革命文献,第35辑,[M]p1199。
35军政部长何应钦告诫全国军人书,1931年9月28日,革命文献,第35辑,[M]p1205。
36《国民政府处置九一八事情之重要文献》,国民党中心党史会编,[M]台北,近代中国出书社,1992,p25-27。
37《邵元冲日志》,1931年10月6日,上海,上海人民出书社,1990,p781。
38《虞洽卿等赴京谈话记详》,上海《申报》1931年12月12日第14版。
39《“九一八”-“一二八”上海军民抗日运动史料》,上海社会科学院汗青研究所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书社,1986,p441。
40郭冠英《圆满的结局――李震元陪张学良记实》,台北,列传文学,第八十一卷第五期,[J]p93。
41段干木,评《张学良世纪传奇》,列传文学,第八十一卷第一期,[J]p118-119。
42之宇,张学良一份未公开的材料――《恭读〈苏俄在中国〉书跋文》,台北,汗青月刊,[J]2002,11月号,p90。
43徐世江,张学良遭末生软禁之谜,北京,纵横,[J]1988,第4期。
44毕万闻,英雄本质――张学良口述汗青解密,[M]北京,中国文史出书社,2002,p170-174。
45张学良世纪传奇(口述实录),[M]唐德刚访录,王书君著作,济南,山东友谊出书社,2002,p431-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