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娱乐文化广场本页 本篇文章被阅读 13 次!
丁宁其人
2003年07月05日 05:21 深圳商报
丁宁,字怀枫,1902年生于江苏镇江(幼迁扬州,以扬州人名世),1980年卒于安徽合肥。
凄凉出身
丁宁的父亲曾任满清裕宁官银局司理,原无子女,为防族人争家产,纳一丫环为妾,生丁宁。但丁宁“进世旬三萱荫(指母亲)失”,由正房夫人抚育长大。13岁时,父亲往世,孤女寡母颇受族人纷争之苦,家道中落。据丁宁1964年三八妇女节“忆苦思甜”会议上的一次讲话,其生母是养母害死的,父亲是叔伯子侄们害死的。她那时所填的一首词中说:“萧墙风起(指兄弟相争)折灵椿(灵椿指代父亲)”“早居绣屋暮荆榛。麻衣皆血泪,虎视尚纷繁。”
被父母视为“掌上珍”的丁宁,遭到了很好的教导。她幼时随母诵唐诗,稍长别离拜扬州名流进修诗词、散文和骈文,并延师习剑。那些都为丁宁以后自立于社会,奠基了根底。
丁宁幼时即被父亲许配给一位黄姓子弟,16岁时由母亲主持完婚,次年生女文儿。但其夫是一个食饮嫖赌抽鸦片的花花公子,夫妻豪情恶劣。那使得丁宁对世俗幸福心灰意冷,17岁时又拜师进修了3年的佛学。文儿4岁不幸殁于病后,丁宁提出离婚,那在其时是移风易俗的石破天惊之举。母亲命其跪在亡父灵前,当着族寡宣誓永不再嫁,附和了她离婚。从此,丁宁被推进了在痛苦的豪情熬煎中抽泣血悲喊的境地,末其一生都没能脱此窠臼。
捐躯护书
丁宁自幼悟性极高,25岁时起头在词的创做上崭露头角。1935年前后,她因而被聘为扬州国粹专修学校传授古典诗词的教师。那意味着做为独居女性,她的“道德文章”得到了男性社会的承认。1937年10月日寇进侵扬州一带,次年1月丁宁奉母避居上海。4个月后母往世,她从此孑然一身,仅有的积存又在葬母顶用光。丁宁先在上海代改大学课卷和代人补习诗词为生,1941年经人介绍到南京私立泽存书库任图书治理员。从此曲到1980年逝世,她不断处置古籍图书的整理和治理事业,为保留、整理祖国文化典籍做了大量有益的工做。
抗战成功之际,她将泽存书库的门窗全数钉死锁牢,提着一把剑,几乎24小时关照书库。五十年代中期,丁宁曾对友人说,她一生中对国度、民族做的一件大事,就是面临日伪溃败后的散兵游勇(包罗日伪一些上层军人)的刺刀,完全庇护下来了泽存书库。那个书库是光复后的“国立中心藏书楼”,以及解放后的南京藏书楼(后来移名为江苏省藏书楼至今)的前身,丁宁不断在此中工做。南京解放前夜,她又胜利抵抗了国民党要人劫取善本册本的诡计。
安徽解放之初,一位指导人看到因持久战乱而流散出来的古籍,告急筹款派专人四处收买,几年间所获号称30万册,参差不齐堆满了几间屋子。1953年,丁宁被调到安徽省藏书楼工做。1966年“文革”初期,一群狂热青年到古籍部“扫四旧”,库躲30万册古籍面对赋予一炬的求助紧急。64岁的丁宁又一次挺身而出,拒不施行某副馆长要她交出版库钥匙的号令,并一次次扑上往以身护锁,被砸锁的青年打得鼻青眼肿。那位1963年曾收到郭沫若亲笔信的老太太,满脸的鲜血和不要命的架势,吓住了青年,两边达成妥协。丁宁将青年引向家中,私躲图书1000余册和一些贵重的字画、手札被烧,从而庇护了国度典躲未受缺失。今天,安徽、江苏号称古籍大省,丁宁功莫大焉。
丁宁学识渊博,熟知流略(研究古籍著录、分类的学问),安徽省藏书楼建立初期浩繁的古籍整理和编目工做,是以其为主停止的。那方面,她尚留下《师友渊源录》、《安徽文献书目》、《室名、别名索引》(后两部系与他人协做)等多部极有价值的东西书。
长存人世
丁宁一生呕心沥血于倚声,在词的创做上获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她的词师承南宋婉约派李清照,兼摘寡长,具有守律严谨、豪情诚挚、清凉哀怨的特色。晚年,她从一生的创做中选出204阕,分四卷,成一部《还轩词》。前三卷是1927年至1952年进皖前的做品,1953年以后的收进第四卷。她逝世后,安徽省藏书楼的同志们又搜集到她未收的诗、歌、词,计20首,成拾遗一卷,附其后。
《还轩词》是丁宁对现代词坛的重要奉献,是她凄凉的出身感慨和炽烈的爱国之情的天然流露。丁宁在长达50多年的创做中,塑造了一个友谊绵长、泪眼难枯的抒情女仆人公形象。她势必带着本身的芳馨,长存人世。
做者:吴万平
颁发评论
新闻时空
本报地址:深圳市福田区商报路商报大厦 邮政编码:518034 报料热线:83918315 德律风:83900011总机转各部分
告白处:83089112 深圳市结合报刊发行总公司:83089613 送达量量赞扬:83914736 年订价360元 零售每份一元
版权所有不得转载(见报稿费已由深圳报业集团同一付出)
Produced By 大汉收集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首页文化娱乐文化广场本页 本篇文章被阅读 8 次!
我与婉约词人丁宁
2003年07月05日 05:21 深圳商报
古籍丛中看见《还轩词》
1982年,我大学结业后分配到安徽省藏书楼古籍部。在全是霉味的故纸堆里,不测看到一本手工刻印和拆订的现代人的词集《还轩词》。做者是两年前才逝往的,我缘吝一面的古籍部同仁,扬州女词人丁宁。《还轩词》是丁宁的自选集,按年代分为四卷共204阕。她逝世后,古籍部的老先生们,当然也包罗时任古籍部主任,早年结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的苏梅珍密斯,搜集到了丁宁未收的诗、歌计10首,以及未收的词10首,成拾遗一卷,附其后。我甫始翻阅,即被丁宁的绝世才思所倾倒。
《还轩词》此前还有过两次油印本和一次手手本。第一次油印,是1956年丁宁应20余年的老伴侣,华东师范大学藏书楼古籍专家周子美传授的恳求,自选词做分三卷,题为《还轩词存》交周。那是54岁的丁宁第一次附和将“纸上嗟叹,即其时血泪”的词做,集中向外人开放(1933年夏承焘曾向丁宁索旧稿,丁宁写了一首极为动人的词谢绝了)。已经62岁的周先生小我出资,并“董其缮校之役”,至1957年夏“始获写印”。周先生在跋中说:“昔者,先叔梦坡翁曾与墨疆村年丈,于杭之西溪秋雪庵建两浙词人祠堂,祀唐张志和而下千有余人,而闺阁词人数甚零落,舍清照、淑实外无闻名者。今君(指丁宁)所遭较漱玉、幽栖(李清照有《漱玉集》,墨淑实号“幽栖居士”)为尤酷,而其词之低回百折,凄沁心脾,虽不过小我得失,亦未始非旧社会轨制下嗟叹之音也。”在其时“反右”运动的政治气氛下,同样是“旧常识分子”的周先生,刻印那些“嗟叹之音”,不免心有余悸,因而更显得难能宝贵。
尔后曲到1980年春,78岁的丁宁在病榻上,整理了1957年后的词稿,合并为四卷,移名《还轩词》,交其私淑门生、青年邻人卓孟飞先生油印成书。那一年的9月,丁宁就在极其简单的砖墙茅顶的宿舍中仙逝。
《北山楼手本》
在那两次油印本的中间,1966年11月,恰是“文革”轰轰烈烈开展之时,还有过一个手手本。
华东师大中文系闻名传授施蛰存,偶尔受人拜托探听丁宁动静,始从周子美处获知丁宁其人其事。但因为多年来悉数为同好索尽,周先外行头竟然再也找不到一本《还轩词存》了。施蛰存辗转从杭州友人处借得一本,便爱不释手。年近七旬的施先生,用蝇头小楷手抄一本,那就是《北山楼手本》。施先生在跋中说:“余展诵末卷,惊其才思文雅,藻翰精醇,琢句遣词谨守宋贤法度,造题序引亦隽洁古峭,不落明清凡语,知其人于文学有深诣也。并世闺阁词流,余所知者……俱擅倚声,卓尔成家。然以还轩三卷当之,即以文摘论,亦足以夺帜摩垒。况其赋情之芳馨悱恻,有过于诸各人者。此则词逐魂销,声为情变,非笔墨功也。……余亦认为抗日之战,成就一还轩矣。……漱玉前人矣,还轩犹在。百劫余生,寄迹皖中,隐于柱下(安徽有天柱山)。水远山长,余亦无缘识之。因手录一本,资假日讽诵,寄我心仪。”那位纯净的白叟(施老其时应在“牛棚”里写每日一篇的“思惟报告请示”,怎么会有如斯心境?),对丁词除了曲白地表达赞颂和憧憬,竟未置一句能够用来在其时情况下洁身自好的责备。
施蛰存何许人也?在我那个文学青年的眼中,不啻天神,高不成攀。前辈各人如斯推崇的丁词,为何不克不及正式出书?其实不难理解,那是个“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英雄浪漫主义的时代,丁宁的“嗟叹之音”有悖于时代声音。1957年周子美所印的数十本(大约只印了50多本。周子美一生处置古籍版本的整理和研究,晓得什么才是好的版本。他用了更好的纸张,更好的拆帧,那关于靠工资养家的周先生来说所费不菲,无力多印)油印本出来后,流布稍广。也许是在六十年代初,有人责备丁宁“处幸福之世,为辛酸之音”,丁宁一怒之下,将《还轩词存》寄了一本给郭沫若,想从郭沫若那里得到必定。从丁宁形影相吊弱女子,流离失所于战乱中所养成的甜恬澹、重然诺、轻存亡的傲骨侠胆看,那其实长短同通俗的。早在三四十年代,丁宁就在江浙一带,与词坛巨擘夏承焘、龙榆生等,包罗一些政要在内的“诸公”时相唱和。但她从不屑借力于“东风”。她那时写过“秋来尽有闲天井,不种黄葵仰面花。”——葵花仰面朝阳,丧失气节,好像那些为日伪效劳的人(日本国旗为太阳旗),所以她不取。郭沫若于1963年3月5日给丁宁回了一信,并附上近做两篇认为丁宁“抛玉引砖之报”。那位既有深挚的古典文学涵养,又是《女神》做者的浪漫主义的革命诗人,对丁宁的词既爱又惜。他起首必定了《还轩词存》“清凉澈骨,悱恻动听,确是您的心声”,接着又表达“微嫌囿于小我出身之感,未能自广”。他细心摘录了丁宁词做中具有豪宕气象的文句,祝丁宁“朝那方面开展……以时代的豪情为豪情,脱却小我哀怨,开辟万古气度”。
那之前约半年,60岁的丁宁不测接到周恩来总理的邀请,到黄山参与常识分子座谈会。那等于说丁宁一生呕心沥血的词做,在解放后不竭责备“旧常识分子”的情况下,得到了代表人民的党和政府的必定。那是丁宁一生中最为幸福的光阴。1962年8月赴黄山路子长江裕溪口,她写道:“满汀晴雪秋光好,莫指芦花笑白头”。
我从古籍部同事那里晓得,包罗安徽省副省长张凯帆在内,良多人都向出书社选举过《还轩词》,但始末未获正式出书。在我看来,现代词坛毛泽东是豪宕派的伟大词人,而丁宁是婉约派的伟大词人。千年以来,除了李清照高屋建瓴,除了李煜的痛苦嗟叹,我不晓得还有谁能在婉约词的创做上到达丁宁的成就。并且因为时代变迁,此后能不克不及有,也渺茫不成期。虽说“辛酸之音”不是时代强音,但丁词的艺术成就事实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不克不及借出书加以保留和妥帖,实是憾事。我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干劲,预备了足够的说辞,敲开了素昧生平的安徽文艺出书社总编纂黄勤堂的办公室。谁知,黄先生阅读了郭沫若的信和周、施二人的跋,就立即附和出书《还轩词》。独一的要求是要有正文,并且斩钉截铁地表达出书社找不到正文者,他只承受出书已完成正文的《还轩词》。
一样玉精神
我既喜又惊,灰溜溜赶回古籍部,和同事们细数了有可能完成丁词正文的人。我预备逐家逐户往劝导,但很快晓得那是白搭的。因为熟悉和喜欢丁词的人,不是年龄过大精神不济,就是身兼要职,在其时百废待举之时难以分身。我想本身上马,但发现难度很大。一是丁宁幼时屡遭家庭变故,加上婚姻不幸,使得她17岁起头潜心进修了3年的佛学,她词中有一些释教典故其时很难查到出处;二是丁宁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辨认得很清晰,并且非常执拗,“反右”和“文革”期间她都写过一些表达不满的词,那些词可想而知极为晦涩难懂。
好在我其时还有一腔热情和蚍蜉撼树的闯劲。我唯觉孤寂,更怕一小我贻笑大方汗青追查起来脸上搁不住,便力劝卓梦飞也加进进来。在我自愿承担了最难的正文工做,而且容许由我统稿后,素性恬澹的卓君点了头。
那以后的困难猜疑我已经记不清了。总之,在我借出差之机跑了几个闻名寺院,和一些高僧大德通了几封信;并在破费了我3年间几乎全数的业余时间和精神,仍有正文不了的几首词不能不予以删除后,1985年8月《还轩词》末于由安徽文艺出书社正式出书,印数3000,订价0.75元。留在我印象中的,一是其时身兼安徽省文联副 ,年近古稀的诗人刘夜烽(其亡妻吴坚1935年在扬州国粹专修学校读书时,丁宁在那里传授古典诗词。不久,抗战发作,刘夜烽与吴坚一对少年情侣,联袂走上抗日前线。解放初期,夫妻俩与丁宁在合肥萍水相逢,从此连结了纯真浓重的师友之情,逢年过节老是为丁宁“具壶觞”相邀,以扬州土语“共话西窗雨”。那是孤单一身的丁宁,独一能够享遭到的世俗温热。惜1964年44岁的吴坚抛下“孤单安仁,弱龄儿女”撒手人寰,两年后“安仁”刘夜烽再婚,丁宁竟拍案怒斥公布绝交。丁宁对人对己之严苛,由此可见一斑),一面在灯下更显拥挤的书桌上用笔大删大改正文稿,一面嘴里喃喃有词表达不满。我每次从头写过,那位前辈老是逐词逐句予以琢磨。一是在华东师大黄昏的林荫道上,我从背后看见一对鹤发苍苍的白叟手挽手在漫步,有人告诉我,那就是周子美夫妇(抑或施蛰存夫妇?我记不大清了。从互联网上施先生80多岁时的照片看,眉毛很像。但读施蛰存文章,潇洒诙谐,其行事应不像其时对我执礼甚恭的白叟。当时应是1984年的炎天,我参与藏书楼系统的一个研究班,从黄山到杭州到上海,日程很紧。我事先并未通气就跑到华东师大,得知有一位白叟不巧正在外埠开会)。我喊了一声,先生转过身来,高峻,清癯,腰背微曲。待我传递了姓名,他竟抛下老伴,颤巍巍碎步跑来——用的是原则的前人对尊者所用的“趋步”。我仓猝上前扶住白叟,看见白叟白眉毛白面皮,肌肤也白得似乎通体通明。那一刻,我见到了庄子笔下“藐姑射之山”不吃烟火食的“神人”形象。今天,我愿借丁宁几句颂扬水仙花的词,颂扬那位(无论是周是施都一样)历经战乱和骚动,埋首学术之心却益发纯净的老者:一样冰姿,一样玉精神,一样亭亭素影,姑射是前身。
何时不为“稻粮谋”?
《还轩词》出书后,良多熟悉和不熟悉的人都写信来向我要。一是其时的发行渠道不顺畅,想买也买不到;二是订价廉价,未便言及购置。我前后从安徽文艺出书社购置了大约200本,散寄各地。但我今天从偶尔保留下来的,周子美先生给我的 上看,我并没有立即寄给周、施二位白叟。《还轩词》出书于1984年8月,而周老那封信落款是6月11日,最早也只能是1985年的6月11日了。当时周子美已调到古籍研究所,所以我寄到藏书楼的手札,辗转费时才到周手中。周信说:“今天收到大示,并还轩词两本”;“那部书我的同事施蛰存传授也有倡议的勋绩……我想请你能寄一本书给他”,并特意说明了“因为我的两本抽不出一本给他”。
我其时为什么不立即寄给与《还轩词》的出书极有渊源的周、施呢?想来想往,独一能阐明通的就是“丑媳妇怕见公婆”。可我又为什么先周后施呢?也许是我在踌躇了很久之后,想到昔时周先生冒着政治风险以一己之力刻印《还轩词存》,今天末获国度出书社正式出书,最少能够告慰白叟“政治风险已经去除了”。而对施蛰存先生,则无此需要。他看到我不求甚解的正文,也许反而会心中隐约做痛呢!可是,我今天从头咀嚼周信中“那书校对、正文都是很高程度”的话,深为本身的“小人之心”而负疚:没有海涵万物的襟怀,施、周二人学术上焉能有所成就?如果施、周在我踌躇期间驾鹤西游,我哪里往找原谅本身的处所?(感激上苍,我通过“google”查到,1999年时,住在师大一村的104岁的周子美,固然子女不在身边,但遭到了居委会和社区意愿者很好的赐顾帮衬,自言有自信心“跨世纪”。2000年3月,华东师大出书社还出书了他编的《嘉业堂抄校本目次·天一阁躲书经眼录》。而从1995年《施蛰存七十年文选》自序中看,时年80多岁的施老,心态年青、诙谐,必定也会是期颐寿翁。)
做为正文《还轩词》的副产物,更为了先期给《还轩词》的出书做鼓吹,我花鼎力气写了题为《丁宁及其〈还轩词〉》的论文,被安徽《艺谭》季刊吞吞吐吐承受后,未动一字颁发于1984年的第一期,忝为“文学谭”栏目末席,其首席是《列宁在和庸俗社会学斗争中的文艺思惟》(当时“左”毒仍残虐文艺论坛,对丁宁如许的“旧词人”盖棺论定,为人所隐讳。所以,我至今还深深感激签发此稿的《艺谭》编纂部主任的勇气)。谁知,紧接着出书的那一期《新华文摘》,其时极有影响的学术性刊物,就全文转发了拙文。19年过往了,我根本上忙于“稻粮谋”(房子想换大的,女儿上了大学还想留洋,“稻粮谋”何时是尽头?),再没有写过论文。
今天,我翻阅《还轩词》和那篇论文,还为本身昔时的热情和轻举妄动所冲动。固然正文生涩生硬,可不时也有令我欣喜的处所:那么难的典故,怎么就给我找到了呢?独一使我羞于见人的,是跋文中此地无银三百两的一句谎话:“为尊重做者,仅删往少数几首艺术境域显得反复或过于晦涩的篇章,根本上连结了《还轩词》的原貌。”
做者:◎吴万平
颁发评论
新闻时空
本报地址:深圳市福田区商报路商报大厦 邮政编码:518034 报料热线:83918315 德律风:83900011总机转各部分
告白处:83089112 深圳市结合报刊发行总公司:83089613 送达量量赞扬:83914736 年订价360元 零售每份一元
版权所有不得转载(见报稿费已由深圳报业集团同一付出)
Produced By 大汉收集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