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往,我辈岂是蓬蒿人

1天前 (02-11 13:21)阅读1回复0
yk
yk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3
  • 经验值125450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25090
  • 回复0
楼主

李白素有大志,他曾言到:“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他自比有管仲、晏子之才,能辅佐君王,为其出谋献策,使得全国清平。

固然唐玄宗期间,考科举、进仕途已经成为通俗读书人的胜利成名的途径,那以李白之才通过科举、进进仕途似乎也不难。但李白并没有参与科举,事实是因为身世原因不克不及参与科举,仍是他本身有其他考虑,说法比力多,那里就不细说了。总之,李白没有参与科举。

李白自己也不是豪强贵族,不克不及凭祖荫为官。他要想进仕为官,只能另觅路径。

李白出生于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少年聪明,15岁就已有多首诗赋做品,而且有不错的剑术,喜好抱不平,在蜀地已经小有名气。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25岁,此时的他,已经游遍川蜀,于是“仗剑往国,辞亲远游”。此时的李白,是朝气兴旺的李白,是意气风发的李白。出川时的诗做《渡荆门送别》,就很好的表现了他其时的形态:固然有离乡的愁绪,但眼中的一切都海阔天空、雄浑壮阔,更多的是喜悦、明朗。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进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土水,万里送行船。

李白出蜀,如游龙回海,侠骨豪情、诗酒狂歌的李白赶上万国来朝、煌煌盛世的大唐,恰如“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世无数”,相互成就,创作发明了盛世的文化巅峰。

李白出蜀之后,游历各地,结识名人,拜见州官、宰相,期看能获得赏识,从而进仕为官。也许是性格使然,固然结识了良多知交老友,但不断没得到显贵的承认,进仕不顺。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朝廷下发诏令“民间有文武之高才者,可到朝廷自荐”,但李白不断也没得到自荐的时机。光阴飞逝,固然为官不成,但李白的诗才并未耽搁。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贺知章一句“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使李白“谪仙”之名传遍四方,声名大噪。

已至中年的李白,虽才名远播,但仕途之路并未展开,他只能苦苦积存,以待时机。只是那一等,就到了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的玉实公主和贺知章推荐,唐玄宗也久闻其名,非常赏识他的诗赋,便召李白进京进宫。李白诏书,欣喜不已,挥笔写下《南陵别儿童进京》,自得之情溢于言表。

白酒新熟山中回,黄鸡啄黍秋正肥。

唤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醒欲自慰,起舞夕照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进秦。

仰天大笑出门往,我辈岂是蓬蒿人。

开篇四句,诗人描画了一幅秋季丰收、喜庆平和的田园光景图。诗人从山中回来,自家的白酒刚好酿熟,黄鸡也正肥美,兴高摘烈的唤唤着烹鸡摆酒,孩子们也兴奋的围上来嬉闹。五六句,满桌的酒菜好菜,自得的饮酒高歌,实是人逢喜事精神爽啊;酒至半酣,兴奋不已,伴着落日,更是跳起舞来,好不热闹。前六句诗,通过几个典型的场景:小鸡啄米、儿女嬉笑、畅饮狂歌、挥剑起舞,死力展陈那种欢乐喜庆的生活场景,把诗人那种喜悦、自得的心绪表示得淋漓尽致,极富传染力。

后面六句,在接到诏书的那一刻实是欣喜若狂,迟疑满志,一扫前半生的郁郁不得志。在诗人心里里既慨叹人生易老,没能更早地辅佐君王,有些遗憾;又觉得皇天不负苦心人,本身要扬进京,一展半生理想,填补遗憾。曾经不放在眼里本身的那些俗人,已何足道哉;现在本身奉诏进京,前景光亮。心底里的喜悦和壮志豪情化为仰天狂笑,“我”岂是那种山野草民可比?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先写农家丰收之景,接着写家人欢聚、饮酒欢庆,再写本身将奉诏进京,压制已久的抱负理想,末于有时机得以施展,几乎是大喜过看。此诗步步向前、层层推进,活乖巧现的展示了诗人那种欢喜自得之态。当然,此时的李白还有那种“大鹏一日同风起,百尺竿头九万里”的不羁豪情。

李白在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能够说他青年、中年的生长期间恰在于开元盛世。李白于天宝元年奉诏进京,各人都晓得进进天宝年间之后,大唐其实已经危机四伏,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更是发作了“安史之乱”,大唐由盛转衰。能够说“天宝”是大唐的转折,也是李白的人生转折,因为他不克不及摧眉折腰事显贵的性格,必定他的仕途不顺。李白供奉翰林,是他仕途的起头,其实也是完毕。

开元盛世成就李白,天宝危机磨炼李白,也许恰是仕途的不顺,才有名传千古的“诗仙”。

0
回帖

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往,我辈岂是蓬蒿人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