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皇会达一百七十余档 妙峰山花会代代相传的绝活儿有哪些?

13小时前 (17:00:33)阅读1回复0
yk
yk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3
  • 经验值124705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24941
  • 回复0
楼主

清代,赴妙峰山进香的路上,是各类花会竞相献艺争胜的场合。

花会有文、武、歌唱之分。“献供舍物之类,是为文会;练各类手艺,是为武会;如什不闲、秧歌,是为歌唱会”。能演出、供人赏识的,是武会和歌唱会。据《妙峰山志》记载,由乾隆至光绪二十年,文武皇会达一百七十余档。此外,京畿各县还有一些“不进流”的花会没有统计在内。

上个世纪20年代妙峰山庙会

武会有高手

武会,有五虎棍、少林棍,还有藤牌少林和开路。那四种武会都有咚字锣、战鼓、单皮鼓、铙钹等冲击乐器伴奏,人数一般在十人上下,少的七八人,多的十一二个。

五虎棍有化装的,有不化装的。化装的,都按京剧里的人物勾着差别的脸谱,身穿行头。第一为宋太祖赵匡胤,手执蟠龙棍;第二为郑子明,手执齐眉棍;第三为柴王,手执齐眉棍;其后五人,为董家五虎。演出时以锣声为号。

开路会饰演的是《五路都催鬼》,又喊《五鬼捉刘氏》。大鬼抹红花脸,戴獠牙,挂耳环,披罗汉发,腰系虎皮裙,红裤黑靴,手执钢叉。其余四鬼抹黑花脸,服拆同大鬼,手执钢叉。也有大鬼不化装的,凡是都是武艺高手,能以高难度的演出吸引看寡,每练必博得饮彩。

石锁会的演出者既要有气力也要有身手。一等石锁重一百二十斤,二等重一百斤,最轻的喊花砖儿,重二十斤。练的时候把石锁掷起,然后接住,让石锁上下翻飞,绕身乱转,不令落地。

双石会耍的是石头杠铃:一根柳杠,两端各安一个石轱辘,重的百余斤,轻的也有四五十斤。

杠箱独一档

宋人《武林旧事》列举的“舞队”中,有数个“乔”字打头的:乔三教、乔迎酒、乔亲事、乔乐神、乔捉蛇……乔,即“假拆”的意思,模仿一种情况,假拆一种情节,演出起来夸饰风趣,惹人发笑。《妙峰山志》中记载一档“引善杠箱圣会”,就属于那类演出。

杠箱会,在北京只此一档,为正阳门内兵部职役人员所办,俗称“杠箱官儿”。光绪二十二年和二十四年,杠箱会两次在颐和园应差——给西太后演出。

妙峰山浮雕画《杠箱会》

杠箱会演出时,模仿官员押解皇杠行进。前有三班衙役高唤“威武”喊锣开道,两个衙役用大竹杠抬着押箱官儿。押箱官儿抹着三花脸儿,做丑角儿妆扮,头戴圆翅乌纱帽,身着红袍补服,脚踏青靴。背后一衙役打着一把大红伞,旁边有书吏一名跟从。步队里有四只漆成红色的尖顶木箱,木箱挂有竹板,上插黄旗,旗端挂有铜铃。每个木箱都有一根竹杠穿过,由两人抬着。抬箱之人打扮成黄天霸、墨光祖等人容貌。走起路来竹杠上下颤动,竹板和铜铃发出有节拍的声响。停下时,官儿发话说:“……下官贾进忠,押解皇杠。朝罢金顶,路过此处,即行放告。有冤者前来诉冤!”于是有会里人假拆上前喊冤起诉,官儿便模仿官府停止审理,问案情,喊被告……审理完毕,开道陆续走会。

秧歌唱差别

秧歌会,有高跷秧歌和地秧歌两种。地秧歌不蹬高跷,唱法也差别。

成府有一堂“承平秧歌圣会”,由三十四人构成。化装蹬高跷演出秧歌的,十人到十三人。一个是头陀僧人,要粗大瘦削之人来饰演,抹油白僧人脸儿,黑眼瓦,鼻子正中画淡墨蜈蚣,披僧人法,头戴金箍,身穿青缎衣靠密排白骨头纽扣,腰系黄色英雄带,肩上斜挂茶杯大的十八个素珠,脚下是鱼鳞趿鞋,蹬金花黑漆高跷,双手拿短檀木棒,猛一看似乎是鲁智深。一个是渔翁,化装面如满月,头挽鹤发纂,白眉毛、白髯口,头戴凉帽圈儿,鬓边插白绢牡丹花,身穿大领土黄绢上身,戴白色水袖,腰系湖色百褶腰裙儿、黄色丝绦,身背鱼篓,上画一鲤鱼,手拿垂钓竿,视之如姜太公。还有一个樵夫,化装如武生,头戴六棱英雄帽,套着翘沿儿凉帽圈,鬓边儿插红绢牡丹花,左肩担一担柴,腰掖一柄板斧似乎是三打祝家庄里探庄的石秀。第四个是傻令郎,如戏曲舞台上的文丑。画白石榴脸儿,中间一绿蛤蟆,太阳穴上贴一三角形膏药,上唇戴两端翘起的小胡子。外披绿缎绣花英雄氅,手拿折扇。第五个喊老做子,是个花旦,像《翠屏山》里的潘巧云,扮相儿秀丽,目挑心招。左手上是带穗儿的大手绢儿,右手拿把鹅翎扇。她是会中的一个核心人物。第六个脚色脚小二格,化装如小放牛里的牧童。左手执花篮,右手拿一带穗儿的马鞭子。其余脚色有扮成白蛇、青蛇的,有扮成杨香武、墨光祖的,边走跷边打锣、击鼓。

那堂高跷演出起来,有唱有舞,还有暂时挠哏。唱,有单唱、对唱和群唱。舞,渔樵对斗、文武扇儿对斗、头陀牧童对斗,锣鼓对斗等等。走跷有蹲桩儿跳、移腿跳、翻跟头跳、从地上拾物件等。集器乐、歌舞、风趣戏与杂技于一锅,能欠好看么!

北京城内曾有过六堂什不闲圣会,郊外的不在此数。什不闲圣会别名天平圣会。

什不闲是一种演唱形式,属于莲花落之类。唱手演唱时化时髦妆,有梳旗拆头的,有梳平三套(按:一种女子发型)的,有梳达拉苏的,有梳十八盘的——满是女的,衣服鲜艳反常,右手打着板,左手颤着结子,每唱一句,锣鼓打一拍。唱起来歌声委婉、燕语莺啼,边唱边扭,有如拂柳分花。唱者中有美女,也有扮成丑婆子的:梳冲天高鬏,抹一脸白粉,三块红,蓝布裤褂,耳朵上挂两个红辣椒,足蹬大红抹子坤鞋。集体合唱的歌词是:“什不闲儿鼓来什不闲儿的锣,什不闲儿的奶奶儿唱秧歌呀!唱得好来你就别说好哇,唱的欠好你就别打锣呀!”第二节唱词是:“金殿当头紫阁重,仙人掌上玉芙蓉。承平天子朝元日,五色云车驾六龙。”——那风气确实很像“蹦蹦儿戏”。

花会代代传

昔时的花会浩瀚,多为群寡自娱自乐的组织,参与者多为底层劳动者,所以艺术程度有限,稀有有阳春白雪,大多是下里巴人。

《妙峰山志》还记载有狮子会、龙灯会、中幡会,跟如今我们见到的差不多。花坛圣会就是耍坛子,如今的杂技演出中仍有那个节目。双头人,一小我穿上特造的衣服拆成两小我:“老头儿背少妻”“丑僧人夺亲”“俩人摔跤”等等,伴奏连打锣鼓带吹哨子,风趣好笑。如今我们能见到的,就是“二贵摔跤”。此外有些花会演出,如跑旱船、小车会、舞狮子,耍龙灯,传播至今。

花会,汗青悠久,源远流长。以中幡为例,《中国杂技史》中记载了一种传说:原来,中幡不是用来耍的,而是仪仗队中的。一次,武则天出行,前导中有杂技演出。一个打中幡的仪仗兵贪看“载竿”演出,一分神,手中缀满璎珞粉饰的中幡倒了下来,眼看就要砸到武则天的宝辇之上,卫士大惊!求助紧急之中,一个杂身手人纵身跳起,扶住了中幡,那才没形成冲犯圣驾的严重变乱。卫士将仪仗兵押到武则天跟前,年轻的仪仗兵坦承是因为贪看“载竿”演出而分神。武则天赦宥了他,说:“你既然喜好载竿之戏,就该好好操练臂力。如有载竿艺人的臂力,中幡何至于倒?往吧。”打中幡的仪仗兵实地从此苦练起中幡之技来,令高峻的中幡在他手里无论如何辗转腾挪也不会倒下,使之成为民间花会中一项极富民族特色的艺术传播至今。

花会代代相传,强人辈出,是培育提拔杂技武术等强人的摇篮。昔时天桥八大怪中练中幡的王小辫,本来就是花会中人。还有20年代耍飞叉、练空竹的王雨田,昔时就是在“黑窑厂开路”里走会的。他们都因生活所迫,加进天桥杂耍园。固然说是他们的命运多舛、生活艰苦,却使他们的一身特技得以保留并发扬开来。王雨田自幼练飞叉,清末在步营当差,民国后步进江湖卖艺,后来学会了练空竹,跟本身的女儿一路练空竹出了名。

花会是一笔贵重的文化遗产。昔时的一些花会,为新中国的杂技事业供给了丰厚的营养,培育提拔出许多人才。王雨田的小女儿王桂琴,七十年代从队伍杂技团改行到北京杂技团担任空竹锻练,培育提拔出浩瀚门生。她为北京杂技团编排演习的《玩空竹的小妞妞》,1995年在第九届法国巴黎“将来”杂技马戏艺术节获得金奖。那个节目至今长演不衰,深受世界列国看寡欢送。再好比演出车技、80年代在国际大赛上拿过金奖的赵氏三兄妹,他们的外祖父就是昔时万里云程踏车会的。

0
回帖

文武皇会达一百七十余档 妙峰山花会代代相传的绝活儿有哪些?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