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扁鹊参见蔡桓公,站了一会儿,说:“君主有病在表皮上,不治恐怕会加重。”桓公说:“医生喜好医治没病的人来做为本身的勋绩。”过了十天,扁鹊又参见桓公说:“您的病在肌肤与皮肤之间,假设不治疗,就会进一步加重。”桓公不加理会。扁鹊出往后,桓公又很不兴奋。过了十天,扁鹊又参见桓公说:“您的病到了肠胃,假设不治疗会愈加加重。”桓公仍是不睬睬。扁鹊出往后,桓公又很不兴奋。过了十天,扁鹊看见桓公返身就跑,桓公特意派人问他。扁鹊说:“病在表皮,药物热敷就能够治好;在肌肤与皮肤之间,针灸能够治好;在肠胃,清热的汤药能够治好;在骨髓,是主宰生命之神管辖的范畴了,没有办法了。如今君主病进骨髓,因而我就不再求见了。”过了五天,桓公身体痛苦悲伤,派人觅觅扁鹊,扁鹊已逃往秦国。桓公就如许死了。所以良医给人治病,趁病在表皮就及早治疗,那都是先于工作藐小的时候及早处置。工作的祸福也有刚露苗头的时候,所以圣人要及早往处置。
【小识】
“治未病” 与“治已病”
扁鹊是春秋战国之际的神医,其时就有许多他的传说。除了《韩非子》之外,先秦期间道家著做之一的《鹖冠子•世贤》也记载有他的故事,说是魏文王曾问扁鹊:
“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为医?”扁鹊曰:“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魏文王曰:“可得闻邪?”扁鹊曰:“长兄于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于闾。若扁鹊者,镵血脉,投毒药,副肌肤,闲而名出闻于诸侯。”
在扁鹊看来,长兄的名气最小,因为他是治疗疾病之未发的;中兄的名气稍大一些,因为他是治疗疾病之初起的;而像他那样针药并施、开刀用“毒”来治疗疾病已发之人,反倒名气更大。
那个意思就是《黄帝内经•素问》所说的“治未病”:“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然后药之,乱已成然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那既是说治病,更是说治理国度。疾病已成刚才用药,乱象已生刚才救治,那就似乎是临渴掘井、临渴掘井一样,都已经晚了。唐代孙思邈进一步提出:“上工治未病之病,中工治欲病之病,下工治已病之病。”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条理,高明的医生可以在疾病未发之时及早干涉、防微杜渐;中等的医生在疾病将发之时辩证治疗,及时掌握;初级的医生往往在疾病已发之后停止扑救式的治疗。所以,“治未病”是上医,“治已病”则是下医的不得已而为之了。
韩非讲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时,就是从上医的“治未病”起头的,可惜蔡桓公比力自信,比及疾病不成拾掇的时候,也就只能吹灯拔蜡了。推而广之,凡事在祸福未露苗头的时候,必然要有预见,“争之于小”,及早处理。司马迁在《史记•扁鹊仓公传记》中评判说:“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蚤处置,则疾可已,身可活也。”圣人能见微知著,良医也需及早处置、早做诡计。与《黄帝内经》一样,司马迁也是拿治病来讲事理了。(阿阳)
决明子
决明子:略呈四方形或短圆柱形,两头近平行,稍倾斜,长3~7mm,宽2~4mm,绿棕色或暗棕色,气微,味微苦。清热明目,润肠通便。用于目赤涩痛,羞明多泪,头痛眩晕,目暗不明,大便秘结。回肝、肾、大肠经。有减肥之成效。治风热赤眼,青盲,雀目,高血压,肝炎,肝硬化腹水,习惯性便秘。主产安徽、江苏、四川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