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赏析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苏轼 |「宋词三百首」

3天前 (02-08 10:35)阅读2回复0
dyyh
dyyh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7
  • 经验值126725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25345
  • 回复0
楼主

​教科书式品鉴诗词·第435首古诗词

《西江月》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喊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看。

古词今译:

世上万事仿佛一场大梦,人生履历了几度新凉的秋天?到了晚上,风吹动树叶发出的声音,响彻回廊里,看看本身,愁思爬上了眉头,鬓边生出了鹤发。

酒并不是好酒,常因客少忧愁,月亮虽明,却多被云层遮住。在那中秋之夜,谁可以和我配合赏识那美妙的月光?我只能拿起酒杯,凄然看着北方。

正文讲解:

⑴西江月:原为唐教坊曲,后用做词调。《乐章集》《张子野词》并进“中吕宫”。五十字,上下片各两平韵,结句各叶一仄韵。⑵世事一场大梦:《庄子·齐物论》:“且有大觉,然后知其大梦也。”李白《春日醒起言志》:“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⑶新凉:一做“秋凉”。⑷风叶:风吹树叶所发出的声音。喊廊:在回廊上发出声响。《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徐寅《人生几何赋》:“落叶辞柯,人生几何”。此由风叶喊廊联想到人生之短暂。⑸看取:犹看,“取”做助词,无义。眉头鬓上: 指眉头上的愁思鬓上的鹤发。⑹贱:量量差劲。⑺妨:遮蔽。⑻孤光:指独在中天的月亮。⑼琖[zhǎn]:同“盏”,酒杯。凄然:凄凉哀痛的样子。

品鉴鉴赏:

诗词联想

提起苏轼的中秋词,各人城市想起那首闻名的《水调歌头》,但同是写于中秋的那首《西江月》,情感却显得十分落寞,应该是写于被贬黄州之时。在那首词中,苏轼以“中秋”那一深具感情意义的节日为布景,抒写了远贬黄州的孤单悲苦的心绪,同时又在感慨时间的流逝中,表达出对人生汗青的深厚根究,以及对人世实情的深深眷恋。在清凉孤寂的意境气氛的营造中,读者能够见到豪宕词人苏东坡在奔放超然背后悲情婉约的一面。

诗句赏析

词一初步,便慨叹世事如梦,固然苏轼诗词中经常流露出人生如梦的思惟,但或是自我排遣之语,或为往古来今之思,读来往往觉其放达,而不觉其悲切。此处却否则,以一种历尽沧桑的语气写出,加上几度秋凉之问,风叶喊廊,忽觉人生短暂,已惊繁霜侵鬓,益觉开头浮生若梦的感慨,并不是看破尘凡的彻悟,而是对本身遭际有不服之意,从而深动人生如梦境般荒唐与无法。

“世事一场大梦”中的“世事”既能够指详细的汗青实事,即指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工作,亦能够理解为苏轼对人生命运的笼统意义的熟悉。“世事如梦”,“人生如梦”,一切皆如光阴似箭,雪后飞鸿,人生只是六合间偶尔的飘蓬,所以不成固执于现实中的得失荣辱,而应超脱于详细的万事万物,使本身心里趋于平衡。“人生几度新凉”,用“新凉”指又一个秋天的降临,而且凸起了秋天乍到的“新”,可见诗人对节候改变的灵敏,时间的流逝磨蚀着有限的生命,词人由此产生出真诚的惜时之情。“新凉”亦指诗人再次遭到排斥冲击的人生际遇,用一个“凉”字,表达了诗人心中的凄凉之情,所以,“人生几度新凉”不只指天然节候的改变,同时也是指人生命运的起伏不定、变化多端。那句话把天然与人生连系起来,以天然的幻化来反衬出词人对人生命运的无法谓叹,寄意深入,神韵悠远。开头两句词远远不行是苏东坡在记叙一时一地之事,或是一己一身之感,而是借写详细的事实,表达他对笼统意义上的人生命运的深深思忖。

“夜来风叶已喊廊,看取眉头鬓上。”在萧瑟清秋的夜里,凉风吹打着天井里的树叶,在空阔的长廊里发出凄凉的回响。词人取过镜子,看见两鬓爬满了鹤发,“人生何处得秋霜?”词人由此陷进了深厚的根究中,读者同样能够觉得到阵阵冷意袭来。

过片两句,更可见牢骚。“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酒贱”是因为“人贱”,暗指身遭贬斥,受人冷遇。“月明”句隐喻小人当道,君子遭谗。苏轼远贬黄州,心中的失落与不全是以那种自我嘲讽的形式来表示的。因“乌台诗案”受苏轼连累被贬的人太多,而苏轼也因而不肯扳连友人,所以绝少与故人交往,那里的“客少”应是指其时的现实情状。在那静寂的夜里,在那皓月当空之时,清秋的寒气阵阵袭人,此时,苏轼心中的孤单凄凉之感是难以排遣的。中秋月明,而明月老是被乌云遮往光线。有人认为“东坡在黄州,中秋夜对月独酌,做《西江月》词”,可见“月明多被云妨”一句写的是面前实景,是天然现象,但似乎还有更深的内涵,是在借天然之景抒写他对社会情况的熟悉。那里隐含了做者深深的政治愤激情感,“云妨”比方小人当道,欺瞒主上迷惘视听排斥忠良。做者为本身忠而被谤,谪居偏地黄州,政治理想难于发扬而深感忧伤苦闷,而此情此景,唯有对月把孤盏聊以解忧愁了。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凉北看”点出了做词的时间与大旨。“中秋”是传统意义上团聚的节日,苏轼拔取“中秋”那一宴乐的节日做为布景,以虚笔中的乐景写哀情,使哀情为之更哀。“北看”点出了做词的大旨。“北看”的含义,历代论者有所争议,《古今词话》认为苏轼“一日不负朝廷,其怀君之心,末句可见矣”,而胡仔认为是“兄弟之情见于句意之间矣”。据记载那首词下原有正文“寄子由”,可见苏轼此词是在中秋之夜写给其兄弟苏辙的。其实,苏轼其时政治上受虐待,伶丁寥寂,凄然北看之中,思弟之情,忧国之心,出身之感,或许交错在一路,做为赏识者,也无妨抛开考证,做广泛理解。苏轼晚年饱受政治冲击,他多以佛、道思惟来超然物外,以消解现实的苦闷,但此词覆盖着一层悲惨的气氛,可见苏轼始末没能脱节尘世的痛苦。在那热闹的中秋月明之时,独一能够安慰本身落寞孤寂情怀的是那真诚的手足密意。苏轼期看着与兄弟一诉衷肠,无法远贬黄州的他只能在北看中借明月远寄相思。天边统一月,相思两地情,远看却不克不及与之相聚,明天却又要面对现实中太多的痛苦与无法,苏轼因而陷进更为深厚的悲惨之中。

特征

整首词凸起了一个“凉”字,以清凉的中秋之夜的凉风、明月与孤灯等感情意象,营造了一个情景交融的完好意境。苏轼借写节候之“凉”,抒写人生之“悲惨”,表达了他对现实人生的深厚根究。与那首词意境与大旨类似的就是那首写于密州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在那首词中,苏轼写道:“我欲乘风回往,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堪冷。”与那首《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比拟,两词都是借写景抒怀,都衬着了一个“冷”、“凉”情感意境,给词蒙上了一层深挚的感情意韵。所差别的是前者在于指出节候之“清凉”,后者重在喻示人生之“凄凉”;前者写天上人世之“清凉”,后者写现实人世之“凄凉”;前者想象天上人世之“冷”以反衬人世间值得迷恋,后者借人世之实情以安慰本身“凄凉”的心灵。两词相得益彰,情韵悠远,表达了饱受政治冲击的苏轼对汗青人生的深入熟悉,以及对人世实情的深深眷恋。

总结

苏轼那首词也寄寓了必然的哲理意味。但那种哲理意味是通过营造一个完美的审好意境传达出来的。读者起首感触感染到的是中秋之夜清凉的月色与空寂的长廊,孤单的词人身影与孤单的黯然灯光,以及由此流露出来的词人深厚的人生根究与真诚的人世之恋,读者其实不觉得到说理、议论的浮泛与枯燥,而是为词中深厚的感情所感动,然后体验出做者蕴含于词中的哲理兴趣。别的,苏轼是宋代豪宕词派的代表词人,然而那首词风气柔婉,能够看出苏轼的词风也有悲情婉约的一面,那种哀怨隐忍之做更让人久久不克不及忘怀。

(感激:吴慧娟、李静、喻世华、唐圭璋)

做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之子。嘉祐年间(1056—1063)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做诗挖苦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在各地均有惠政。卒后逃谥文忠。学识渊博,爱好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各人”之一。其诗题材宽广,清爽豪健,善用夸饰比方,独具风气。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宕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编纂:小孤鹜

感激你天天都在看!

0
回帖

古诗词赏析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苏轼 |「宋词三百首」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