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赏析 |《登高》杜甫

1年前 (2023-02-08)阅读2回复1
dyyh
dyyh
  • 总版主
  • 注册排名7
  • 经验值345335
  • 级别网站编辑
  • 主题69067
  • 回复0
楼主

教科书式品鉴诗词,唐诗宋词品鉴的第251首古诗词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困难苦恨繁霜鬓,失意新停浊酒杯。

白话译文:

风急天高猿猴啼喊显得非常哀痛,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一望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看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驰而来。

悲对秋景慨叹万里流落终年为客,一生傍边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困难苦恨鹤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正文讲解:

⑴登高:夏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历来有登高的风俗。⑵猿啸哀:指长江三峡中猿猴凄厉的喊声。《水经注·江水》引民谣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喊三声泪沾裳。”⑶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飘动盘旋。回:盘旋。⑷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萧萧:风吹落叶的声音。⑸万里:指远离故土。常做客:持久流落异乡。⑹百年:犹言一生,那里借指晚年。⑺困难:兼指国运和本身命运。苦恨:极恨,极其遗憾。苦,极。繁霜鬓:增加了鹤发,如鬓边着霜雪。 繁,那里做动词,增加。⑻失意:衰颓,失意。那里指衰朽多病,志不得伸。新停:新近停行。重阳登高,例应饮酒。杜甫晚年因肺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品鉴鉴赏:

此诗载于《杜工部集》,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风光,倾吐了诗人长年流落、老病孤愁的复杂豪情,大方激越、动听心弦。

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情况,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传播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天秋高气爽,那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诗人挪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布景上,装点着迎风飞翔、不住盘旋的鸟群,实是一幅精巧的画图。此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神工鬼斧,天然成对。不只上下两句对,并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拍感。颠末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到达了别致难名的境域。更值得重视的是: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进韵。沈德潜因有“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的赞语。

颔联集中表示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看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腾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厚地抒发了本身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愈加形象化,不只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惨的对句,展现出神进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澎湃气焰。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事理的。

前两联死力描写秋景,曲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则表白诗人是在高处远眺,那就把面前景和心中情密切地联络在一路了。“常做客”,指出了诗人流散无定的生活生计。“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老年末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纷歧定可悲,只是诗人目击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本身沉溺堕落异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把久客最易悲愁,多病独爱登台的豪情,归纳综合进一联“雄阔高浑,实高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应了他那繁重地跳动着的豪情脉搏。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彼此唤应的感化:诗人的羁旅愁与孤单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逐不停,情与景交融相洽。诗到此已给做客思乡的一般含义,添上久客孤单的内容,增进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老年末年的感慨,诗意就更见深厚了。

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困难失意之苦,国难家愁,使本身鹤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原来兴会盎然地登高看远,此时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绪是随便理解的。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惨之意,溢于言外”(《诗薮》)。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描绘面前详细景物,比如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逐个得到表示。次联着重衬着整个秋天气氛,比如画家的适意,只宜逼真会意,让读者用想象填补。三联表示豪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流散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鹤发日多,护病断饮,回结到时世困难是失意不胜的根源。如许,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张上。

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似乎“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认真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但“全篇可法”,并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克不及道者”。它能赢得“旷代之做”(均见胡应麟《诗薮》)的盛誉,就是天经地义的了。

做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本籍襄阳(今属湖北),曾祖时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安史之乱中出亡到凤翔,肃宗时任左拾遗,后出为华州司功从军。不久弃官进蜀,在成都建草堂栖身。一生中持久过着贫苦流浪的生活,欠好诗篇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充满伤时感事思惟,被后人誉为“诗史”。

创做布景:

此诗做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那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状下写成的。其时安史之乱已经完毕四年了,但处所军阀又乘时而起,彼此争夺地皮。杜甫本进严武幕府,依托严武。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往依靠,只好分开运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船南下。本想中转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本地都督的赐顾帮衬,他也不成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岁首。而就在那三年里,他的生活仍然很困苦,身体也十分欠好。一天他单独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看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风光,引发了他出身漂荡的慨叹,渗进了他老病孤愁的哀痛。于是,就有了那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0
回帖

古诗词赏析 |《登高》杜甫 相关回复(1)

风吹柳絮
风吹柳絮
沙发
登高杜甫诗中蕴涵深厚的思乡和伤世情怀,技法独特情感丰沛,行云流水的用词配上大自然的辽阔景观深感引人深思赞叹绝佳的写意诗歌创作之精髓赞不绝口!
1天前 (07-10 18:58)回复00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