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昌发/杜牧与麻城杏花村

3周前 (02-06 11:35)阅读2回复0
xx
xx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6
  • 经验值131370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26274
  • 回复0
楼主

杜牧与麻城杏花村

做者/吴昌发

清明时节雨纷繁,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远指杏花村。

晚唐诗人杜牧《清明》诗一出,“杏花村”名震一时。然《清明》诗所指之杏花村所在何处,却众口一词。比力时髦的有:“汾阳说”,山西汾阳产汾酒的杏花村;“贵池说”,安徽贵池的杏花村;“麻城说”,湖北麻城歧亭的杏花村。

据笔者考证,实正为杜牧诗中牧童远指之杏花村当为湖北麻城歧亭镇郊之杏花村。

一.麻城杏花村契合《清明》诗季节特征

清明,一般在夏历三月。《清明》诗题,即点了然时节。“雨纷繁” 进一步描述了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仅那一特征,就能够肃清“汾阳说”了。中国天文区划,山西汾阳属华北地域,湖北麻城属长江中、下流地域。就天气而言,两地域别是很大的。华北地域属春旱夏雨型,长江中、下流地域属春雨、梅雨、伏旱型。当长江中、下流地域春雨杏花三月天的时候,华北地域却是凉风料峭春旱天。因而,杜诗不成能写的是汾阳的清明气象。

或许,某个特殊年份,山西汾阳也可能“清明时节雨纷繁”。但杜牧生平材料中,却没有到过山西的记载。“汾阳说”者的根据是《樊川文集. 别集》中收录有一首杜牧的《并州道中》:

行役我方倦,苦呤谁复闻。

戍楼春带雪,边角暮吹云。

极目无人处,回头送雁群。

若何遣令郎,高卧醒醺醺。

并州,山西太原古之称呼也,汾阳亦属其辖地。对此,闻论理学者缪钺先生评述道:《樊川文集.别集》中“如《边上晚秋》《青冢》《并州道中》等诗,也都可疑。我以前做杜牧生平事迹,每年行迹,历历可考,他未尝到过并州与边塞。那些诗可能也是别人做品混进者” 。

(1)即令此诗可算杜牧到过并州的例证,但其诗中“戍楼春带雪”的春景,恰好阐了然并州不是“清明时节雨纷繁”之地。

二.会昌二年清明时节是杜牧到差黄州之时

史载,会昌二年(公元842年)春,在长安任刑部比部员外郎的杜牧改任黄州剌史。但详细时间是哪一月到任,查《樊川文集》,有几种说法:

《黄州准赦祭百神文》:“会昌二年,岁次壬戌,夏四月乙丑,二十三日丁亥,皇帝御宣政楼,……牧为剌史,实守黄州。夏六月甲子朔,十八日辛巳,伏准赦书得祭诸神,因为文赞扬皇帝功绩,用飨神云”。(2)由此可知,会昌二年的六月,杜牧已任职黄州,并奉诏于黄州祭奠百神。则知杜牧到任黄州时间当在昔时六月之前。

但杜牧《上宰相求湖州第二启》(3)却有另一种说法:“会昌元年四月,兄慥自江守圻, 某与凯同船至圻。 某其年七月却回京师。明年七月,出守黄州。”那里说的是会昌二年七月出守黄州。既然是七月到任,又怎会于六月在黄州祭神呢?很显然与前说相悖。

好在杜牧《祭城隍神祈雨文》(4)为我们解开了疑团。那是一篇祭神祈雨文稿。文中说道是年“今旱已久,恐无秋成”。那当是一场可能招致秋粮无收的大旱。故知大旱时间当为是年六、七月间。文 稿中,杜牧自云:“牧为剌史,凡十六月”。由尔后推,杜牧祈雨如在夏历七月,则到任黄州时间为会昌二年三月;如祈雨时间在夏历六月,则到任时间为会昌二年二月。由此亦可推定杜牧到任黄州的时间在会昌二年的二、三月间。那恰是夏历清明节期间。

为什么杜牧会有七月“出守黄州”之说呢?缪钺先生认为:“明年七月句中的七月,本做二月或三月。后人传抄,因涉上文其年七月而误做七月也”。(5)缪先生的说法是很有见地的。

三.杜牧从唐长安到差黄州必经麻城杏花村

上文论证了《清明》诗的季节特征以及杜牧清明时节过杏花村的时间一定。那么,杜牧能否在此时节必经麻城杏花村到差黄州呢?查相关材料,谜底是必定的。

范文澜先生著《中国通史》提出唐代陆路交通以长安为中心,分为四条干线(6):其东路,自长安经洛阳至汴(河南开封)、宋(河南商丘)。过了汴、宋即达唐时淮南道所辖的光州、黄州。其南路自长安至荆(湖北荆州)、襄(湖北襄阳)。而东路是唐时最重要的官道。章开沅先生著《湖北通史》论唐时交通云:“长安至汴州毗连大运河,是全国最重要的交通线”。(7)汴州至黄州则有闻名的光黄古道与长安至汴州的官道相毗连。

光黄古道是古光阴州(河南潢川)至湖北黄州的一条古驿道。《麻城县志》清康熙九年刻本记载:“自县西(麻城县)七里岗至此(大安山),逾白沙关(县北九十里光山县界),为宋达汴京道。”光山县古属光州辖地,白沙关为光州经麻城至黄州的重要关口。

今春,笔者曾前去大安山察看。那里至今仍残存一段长约五、六华里的古驿道遗迹。麻城杏花村正处于那条古道上的麻城古镇歧亭镇北郊。杜牧到差黄州后的北宋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北宋大文豪苏东坡从北宋国都汴京(开封)贬任黄州团练副使,经陈(河南淮阴)、蔡(河南汝南)、光(河南光山)进进麻城,并在麻城歧亭杏花村老伴侣陈季常处小住几日,然后赴黄州上任。其旅途诗文为我们留下了贵重的途径材料,亦是那条古道的重要佐证。

做为朝廷钦命剌史,杜牧出长安经洛阳至汴宋,再经光黄古道到黄州,那条官道当是不贰之选。

与苏东坡差别的是,杜牧到差黄州途中并没有留下一篇诗文记载。但杜牧到任黄州后的第一个秋天,写下了《题齐安城楼》(黄州古称齐安),回忆了本身的到差过程。诗云:(8)

喊轧江楼角一声,微阳潋滟落冷汀。

不消凭栏苦回首,故土七十五长亭。

唐时轨制,“政府对水陆交通要道实行馆驿之造,规定三十里置一驿,即每隔三十里摆布设置驿站”。(9)驿站设有主管,建有亭台等根底设备,故前人常以长亭代指驿站。杜牧故土在长安杜陵,按唐代里数计算,黄州离长安陆路里程二千二百五十五华里,正好是七十五驿站之距。七十五驿站 的到差之路,既是杜牧辛酸的凭栏回首,也是杜牧经东路到差黄州的例证。

与此相印证的,还有麻城旧时驿站的文字实证。《麻城县志》载,旧时麻城有东馆驿、中馆驿、西馆驿三大驿站。中馆驿正在光黄古道大安山近处,现仍名为中馆驿镇。西馆驿则在麻城古镇歧亭,其间正好相隔三十余华里。歧亭为麻城西南门户,向为水陆交通之冲要。《麻城县志》记载,歧亭齐梁间为赤亭县治,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朝廷在此设置亭州,武德八年(公元625年)并进麻城。清朝,黄州府在歧亭设同知,民间称“二府”。宋蓬菖人陈季常隐居于斯,苏东坡曾为其做《方山子传》。杏花村正处于镇之北郊,杏林繁荫,酒肆林立。杏花村琼浆也是很有名气的。本地民谣:“三里桃花店,五里杏花村。村中有琼浆,店里有美 人”至今传唱不衰。

特定的季节、特定的到差途径、特定的杏花村风物。我们完全能够说,麻城歧亭杏花村,恰是杜牧《清明》诗中牧童远指之杏花村。

四.到差黄州恰是杜牧人生的“断魂”之旅

杏花村“三说”中,与“麻城说”相争的是“贵池说”。“贵池说”者云:贵池也处于长江中、下流地域,杜牧也在贵池(池州)任过剌史,贵池近郊的杏花村才是《清明》诗中的杏花村。“贵池说”虽有所根据,但末不如“麻城说”可信。

说清晰那一问题,我们无妨回到《清明》诗自己及诗做者本人。

上海辞书出书社出书的《唐诗鉴赏辞典》收录了杜牧那首《清明》诗。闻论理学者周汝昌先生为其做了超卓赏析:(10)“那一天恰是清明佳节,诗人小杜,在行路中间,碰巧赶上了雨。”雨纷繁,“现实是描述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绪。”是什么心绪呢?“路上行人欲断魂”。周汝昌先生说:“在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操方面的工作。‘断魂’是尽量描述那种非常强烈,可又并不是大白表示在外面的很深隐的豪情。”“原来佳节行路之人已经有很多心事,再加上身在雨丝风片之中,纷繁洒洒,冒雨攒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

诚如是,会昌二年的清明期间,恰是行人杜牧人生的“断魂”之旅,因而催生了那首“断魂”的《清明》诗。

查汗青材料,杜牧出生于官宦之家。其祖父杜佑历相三帝,居位十年;其伯父、父亲也都仕进,一时贵盛无比。杜牧亦以此为荣:“我家公相家,剑佩尝丁当。旧第开墨门,长安城中心”。(11)在如许的家庭情况下,杜牧从26 岁进士及第进进官场,到到差黄州时已 有十五年了。其间十年为幕府吏。开成三年(公元838年)才由宣州团练判官回京任左补阙、史馆编修。开成五年升任礼部膳部员外郎,协理礼节祭奠事宜。会昌元年转任刑部比部员外郎,协理司法民政事宜。从仕途上看,熬了十几年,杜牧好不随便在京城站住了脚,且有较好的上升空间。而外放黄州,既非重用,也非优差。其时的黄州,只是一个“五千余户”(12)的“葭苇之场”,(13)仅辖黄冈、黄陂、麻城三县。且按唐时情状,“士医生都喜好做京官,不肯外出”。(14)不只如斯,杜牧外放还有政治上受排斥的因素。杜牧《祭周相公函》云:“会昌之政……多逐良善。牧实忝幸,亦在遣中。”(15)那阐明,杜牧离京,还遭到朝中政要的排斥。如斯种种,关于“生平五色线,愿补舜衣裳”(16)的杜牧无疑是一次繁重的挫折,杜牧悲忿而凄凉的心境可想而知。原来,阳春三月恰是大江南北莺飞草长的欣荣时节,即令是连缀春雨,也是名家吟咏下的“好雨”。然而,那些令人鼓励的新春气象,关于诗中的“行人”却是“欲断魂”的凄凄伤感。当诗人行到麻城杏花村时,郁积于胸的愤激跟着连缀春雨一触而发,遂有了那首传播千古的《清明》诗。

时隔二年,会昌四年(公元844年)秋九月,杜牧完毕了黄州剌史生活生计,改任池州(今安徽贵池)剌史。池州较黄冈兴旺,户数比黄冈多出一万二千户。(17)正好池州近处也有一个杏花村。既然是池州有名的光景名胜,做为剌史的杜牧当有暇前去赏玩。昔时秋冬之季,杏花村是不成能有清明时节气象的。即令是第二年春再往觅访,也不至于有“酒家何处”之问。而从心境来说,池州任上的杜牧虽仍有郁郁不服之慨,却又比黄州任上要安然平静了许多。杜牧池州诗文多有酬唱会友之做,亦有“尘世难逢启齿笑,菊花须插满头回。但将酩醒酬佳节,不消登临恨落晖”(18)的豁然心态。池州任上的杜牧游杏花村,当不至于有“断魂”之感。

正文:

(1)缪钺:《杜牧诗选 媒介》。人民文学出书社1957年版,第25页。

(2)杜牧:《黄州准赦祭百神文》。岳麓书社2001年版《杜牧集》,第187页。

(3)杜牧:《上宰相求湖州第二启》。岳麓书社2001年版《杜牧集》,第223页。

(4)岳麓书社2001年版《杜牧集》,第188--189页。

(5)缪钺:《杜牧年谱》。岳麓书社2001年版《杜牧集》,第367页。

(6)范文澜:《中国通史》。人民文学出书社1987年版第三卷第328页。

(7)章开沅:《湖北通史 隋唐卷》。华中题师范大学出书社1999年版,第285页。

(8)缪钺:《杜牧诗选》。人民文学出书社1957年版,第50 页。

(19)章开沅:《湖北通史 隋唐卷》。华中师范大学出书社1999年版,第293页。

(10)《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书社1995年版,第1101页。

(11)杜牧:《冬日寄小侄阿宜》。岳麓书社2001年版《杜牧集》,第9页。

(12)《元和郡县志》,卷28。

(13)杜牧:《祭周相公函》:“黄冈大泽,葭苇之场”。

(14)缪钺:《杜牧传》,第29页。

(15)岳麓书社2001年版《杜牧集》,第191页。

(16)杜牧:《郡斋独酌》。岳麓书社2001年版《杜牧集》,第8页。

(17)《元和郡县志》,卷28.

(18)杜牧:《九日齐山登高》。岳麓书社2001年版《杜牧集》,第55页。

★★做者简介★★

吴昌发,麻城市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0
回帖

吴昌发/杜牧与麻城杏花村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