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意象密度的合理水平
从上述阐述能够得出两个貌似互相矛盾的结论:关于诗句来说,意象密集往往会产生精警的名句;关于诗篇来说,意象密集则是利弊各半的,有些做品因意象密集而见胜,有些做品却因意象过密而受损。那又是什么原因呢?
笔者认为,原因在于人们关于名句和名篇的要求有所差别。一般说来,但凡万口传诵的名句都具备某种独立的价值,也就是说,即便把名句从原诗中彻底剥离出来,它们的价值也几乎不受损伤。以至还有如许的情形,独立形态的名句十分超卓,而包罗驰名句的全诗却并不是完璧。试看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土。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人们对此诗其实是有所责备的,例如清人冒春荣说:“温岐《商山早行》,于‘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下接‘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便曲塌下往,少振拔之势。”(23)沈德潜因而而说:“中晚律诗,每于颈联振不起,往往索然兴尽。”(24)但是那种责备并未影响“鸡声茅店月”一联成为传播千古的名句,原因即是此联本身就神完意足,具备独立的艺术价值。本文第一节中提到的六例名句,其原诗几乎都非完璧,(25)可见那是相当普及的情形。既然名句字数寥寥,即便是七言的一联诗也只要十四个字,要想在如斯短小的篇幅内表达充沛的意蕴和完全的意境,意象较为密集即是一个根本前提。试看数例:
盛唐诗人刘湾的《出塞曲》中有句云:“死是征人死,功是将军功。”晚唐诗人曹松的《己亥岁二首》之一中有句云:“一将功成万骨枯。”后者成为家喻户晓的名句,前者却几乎不为人所知。其实二者的意思十分接近,差别之处仅在后者的意象密度更大,从而愈加精警。刘长卿《清明后登城眺看》有句云:“长何在何处,远指落日边。”白居易《题岳阳楼》则有句云:“夕波红处近长安。”两者都写了长安与落日的意象,刘诗中多一个“远指”的动做性意象,白诗中多一个落日映照下的“波红”物象,意象的总数类似。但是白诗只用一句七字,意象的密度就高于刘诗,从而稍胜一筹。
李白《宣州谢跳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的“抽刀断水水更流,碰杯消愁愁更愁”二句,堪称古今传诵的警句,中唐戴叔伦在《相思曲》中拟之云:“将刀斫水水复连,挥刃割情情不竭。”戴诗亦步亦趋,颇有效颦之嫌。即便撇开模仿前人欠缺首创性那一点不谈,戴诗中的“将刀”与“挥刃”实为统一意象,所以固然那两句的句法与李白十分类似,其意象密度却低于李诗,从而不如李诗之意蕴丰富。
由此可见,固然不克不及说所有的名句都是意象密集的,但是意象密集必定是构成名句的重要前提。因为名句的篇幅仅有寥寥数字,假设意象的密度太低,那就包蕴不了几意义,要想成为具有独立价值的名句也就难上加难了。
诗篇的情形则与诗句大不不异。一首好诗,不单应该“状难写之景,如见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26),并且应有完全的意境和顺畅的意脉。假设一首诗通篇意象密集,也许对意境并没有波折,但对意脉必定会形成损害,那种损害次要表示在两个方面:一是意象太密会形成诗意的芜杂和主题的破裂,正像一幅气象太密的丹青随便产生构图零乱之病,二是意象太密会障碍意脉的活动,正像一条塞满了乱石和杂草的溪流很难顺畅地流淌一样。下面各举一例:
雕玉押帘额,轻縠笼虚门。井汲铅华水,扇织鸳鸯纹。回雪舞凉殿,甜露洗空绿。罗袖从徊翔,香汗沾宝粟。(李贺《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蒲月》)
关于此诗的主题,历代的注家和评论者都未有一言,可见难于措辞。原因之一恰是意象过于密集,诗中展示的物象纷至沓来,使读者目炫缭乱,反而难以集中心思来理解其大旨。
前阁雨帘愁不卷,后堂芳树阴阴见。石城景物类鬼域,夜半行郎空柘弹。绫扇唤风阊阖天,轻帷翠幕波渊旋。蜀魂孤单有伴未,几夜瘴花开木棉。桂宫留影光难取,嫣薰兰破悄悄语。曲教银汉堕怀中,未遣星妃镇来往。浊水清波何异源,济河水清黄河浑。安得薄雾起缃裙,手接云軿唤太君。(李商隐《燕台四首·夏》)
清人何焯评曰:“四首实绝奇之做,何减昌谷?唯《夏》一首,思致太幽,觅味不出。”(27)连何焯如许的说诗各人都觉得难解,可见此诗确实意旨深密,过密过繁的意象既遮蔽了旨意,也障碍了读者循着章法来理解诗意的理路。
那么,关于诗篇来说,什么样的意象密度才恰如其分呢?笔者认为宋人范温的一段话颇有启发意义,他说:“诗贵工拙相半,老杜诗凡一篇皆工拙相半,前人文章类如斯。皆拙固无取,使其皆工,则峭急而无古气,如李贺之流是也。”(28)范温所说的“工”与“拙”指诗歌艺术的精丽与朴拙,意即一首诗既应有精丽细密的部门,也要有相对朴拙粗放的部门,才气张弛有节,并凸起重点。宋人方回曾极口赞扬王安石的五律《宿雨》,对全诗八句中的六句因炼字精工而予以圈点,且说:“未有名为好诗而句中无眼者,请以此看。”(29)对此,清人贺裳嘲笑说:“余意人生好眼,只需两只。何必尽做大悲相乎?……六只眼睛,不免难免太多。”(30)那个例子能够看做对范温之论的一个干证,“大悲”似指“千手千眼看世音菩萨”,意即常人只需双眼,没必要像看世音那样满身是眼。一首诗中的意象密度也是如斯,整首诗的意象更好是“疏密相半”,也即有疏有密,疏密相济,才气恰如其分。事实上唐代的优良诗人都懂得那个事理,他们在创做理论中很好地贯彻了那种精神。试看数例: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进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土水,万里送行船。(李白《渡荆门送别》)
李白的律诗多以清空疏宕见长,此诗中间二联算是相当细密工整了。四句诗的意象密度都不小,但是它们所展示的是一幅幅动态的画面,句中的意象都呈活动之姿,故毫无板实之弊。此外,首联与尾联的意象密度都比力小,并且全诗都是顺着时间的次序逐渐推进,意脉十分顺畅。
细草轻风岸,危樯独夜船。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六合一沙鸥。(杜甫《旅夜书怀》)
此诗前二联都是以写景详尽生动见胜的名句,它们的意象密度相当大,并且闪现了许多画面感特殊明显的物象。假设全诗都如许写,多半会产生意象堆垛、章法呆板的缺点。可是后半首笔锋一转,颈联以全无物象的笼统词汇发议论,尾联固然包罗两个意象,但那只是辽阔的六合和单独飘荡的沙鸥,自有一股清空之气。综览全诗,可谓“疏密相半”的规范。
渭水自萦秦塞曲,黄山旧绕汉宫斜。銮舆迥出千门柳,阁道回看上苑花。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为乘阳气行时令,不是宸游重物华。(王维《奉和圣造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看之做应造》)
那是一首应造诗。一般说来,应造诗的内容往往是对皇家的华贵苑囿和豪华宴会的展陈性描画,从而充溢着华美密集的意象,试看贾至、王维、岑参、杜甫诸人所写的“早朝大明宫”诗,几乎无一破例。王维的那首诗却不同凡响,它疏宕有致,纤秾得中,其奥秘在于意象的密度恰如其分。固然前面三联每句都有三个意象,但是前二联都用动做性意象间隔了名词性的物象,全诗写景的视角不断地转换,色泽也较清丽,从而以活动多姿的风气在盛唐应造诗中独树一帜。
总的说来,固然唐诗中意象非分特别密集或非分特别稀少的佳做也不乏其例(31),但是大都好诗的意象密度被掌握在比力合理的水平上。“疏密相济”是唐代诗人处置意象密度的胜利体味。
四、意象的类别与密度的关系
一般说来,同类的意象过于集中会产生繁沓、反复的弊端,还会给读者带来类似审美怠倦的厌倦感,从而招致较多的责备。试看下面两例: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六合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涛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醒与山翁。(王维《汉江临泛》)
绛绩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回到凤池头。(王维《和贾至舍人大明宫之做》)
清人查慎行评前者曰:“第一、第三句中两用‘江’字。不单此也,‘三江’、‘九派’、‘前浦’、‘波涛’,篇中说水处太多,末是诗病。”(32)明人胡应麟评后者曰:“‘绛绩’、‘尚衣’、‘冕旒’、‘衮龙’、‘佩声’,五用衣服字。”又曰:“昔人谓王‘服色太多’,余以它句尚可,至‘冕旒’、‘龙衮’之犯,断不克不及为词。”(33)确实,在一首诗中反复运用某一类意象,出格是某一类物象,很随便形成单调枯窘、读之生厌的缺点。前人云:“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34)那是前人在日常生活中得出的深入教训。刘勰云:“五色杂而成黼黻,五音比而成韶夏。”(35)那是文论家从历代文学创做中总结出来的胜利体味。而在一首诗中反复运用同类的意象就很像是“以水济水”,其单调乏味是不问可知的。显然,假设两首诗的意象密度不异,那么较多运用同类意象的一首会给读者形成意象密度更大的假象,因为不竭呈现的同类意象会加强读者对其密集水平的觉得。上述两首王维诗,招致责备的不是其意象密渡过大,而是其同类意象过多过密,就是明证。
当然,事在报酬,高明的诗人仍然可能写出同类意象密集的好诗。例如: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进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峨眉山月歌》)
明人王世贞评曰:“此是太白佳境,然二十八字中,有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使后报酬之,不堪陈迹矣。益见此老炉锤之妙。”(36)清人赵翼则评曰:“四句顶用五地名,毫不见堆垛之迹,此则浩气喷薄,如神龙行空,不成捉摸,非后人所能模仿也。”(37)两则评语都很中肯,然而“使后报酬之,不堪陈迹矣”和“非后人所能模仿也”之语,事实阐明那只是好手偶得,不具有普及的意义。况且赵翼那段话的小题目恰是“诗病”,他列举了“张谓《别韦郎中》诗,八句中五地名;卢象《杂诗》,八句中四地名;王昌龄《送墨越》一绝,四句中四地名;孟浩然《宴荣山人池亭》律诗,七句顶用八人姓名”等例子,断然下结论说:“然究是诗中之病。”(38)可见在一般情状下,一首诗中运用太多的同类意象是被视为严峻缺点的。
还有一品种似的情状,就是一位诗人在他的差别做品里反复运用较多的同类意象,也会招致责备。《唐诗纪事》记载说:“杨盈川之为文,好以前人姓名连用,如‘张平子之略谈,陆士衡之所记。潘安仁宜其陋矣,仲长统何足知之’,号为‘点鬼簿’。宾王文好以数对,如‘秦地重关一百二,汉家离宫三十六’,人号为‘算博士’。”(39)那里所举的例子或诗或文,并且是呈现在统一篇做品中,但阐明人们对那种现象早就有所存眷。事实上人们对某个诗人在差别做品中反复呈现同类意象的现象也颇有微词,例如宋人云:“许浑集中佳句甚多,然多用‘水’字,故国初士人云‘许浑千首湿’是也。”(40)据统计,在《全唐诗》所收的五百三十一首许浑诗中,“用到‘水’字的有二百首,用到‘雨’、‘露’等字的有二百五十一首,两者约占百分之八十五。”(41)那个比例颇为惊人,“许浑千首湿”的论断实不算夸饰之语。又如清人余成教云:“牧之喜用数目字……‘汉宫一百四十五’、‘南朝四百八十寺’、‘二十四桥明月夜’、‘故土七十五长亭’,此类不成列举,亦诗中之算博士也。”(42)其其实杜牧集中,类似的诗句还有许多,例如“楚岸万万里,燕鸿三两行”(《池州春送前进士蒯希逸》),“觥船一棹百分空,十岁青春不负公”(《题禅院》),“重过江南更千里,万山深处一孤船”(《新定途中》)等,确实不乏其人。
那么,那种现象对诗歌艺术有何影响呢?总的说来是利弊各半,但两者相较,仍是弊大于利。从利的角度来看,那会给诗人的风气带来特殊性,会使诗人以某种意象特征而有目共睹,好比许浑就是如斯。但是在更多的时候,那会产生题路狭隘、风气单调等缺点,原因在于诗歌的艺术生命在于立异,优良的诗人应该在题材和风气上不竭逃求新变,以创造内涵丰富多彩、外表灿艳多姿的好做品。而密集地呈现的同类意象所产生的效果显然与此大相径庭。为免繁冗,下面仅以韦庄为例对那种情状稍做阐发。
清人冯班评韦庄诗说:“韦公诗篇篇有‘落日’。”(43)今对韦庄集细检一过,公然如斯,例如“不胜吟罢落日钟”(《灞陵道中》)、“落日和树进帘栊”(《贵令郎》)、“钓船闲系落日滩”(《登汉高庙闲眺》)、“落日惟见水东流”(《忆昔》)、“落日空照汉山水”(《中渡晚眺》)、“落日谁共感,冷鹭立汀洲”(《过当涂县》)、“更被落日江岸上”(《江外思乡》)、“落日滩上立踌躇”(《独鹤》)、“落日吟断一声钟”(《春云》)、“落日衰草杜陵秋”(《过樊川故居》)、“落日吟罢涕潸然”(《过渼陂怀旧》)、“落日吟杀倚楼人”(《奉和左司郎中春物暗度感而成章》)、“落日衰草尽荒丘”(《下邽感旧》),此外字面稍异的“落日”意象更是不乏其人,例如“席门无计那残阳”(《题七步廊》)、“更有松轩挂夕晖”(《题袁州谢秀才所居》)、“肯恋夕阳守钓矶”(《题汧阳县马跑泉李学士别业》)、“雁带夕阳进渭城”(《汧阳世》)、“偃月营中挂夕晖”(《春日》)、“万户千门夕照边”(《洛阳吟》)、“立马平原夕照中”(《北原闲眺》)、“画角闲吹日又曛”(《赠戍兵》)、“一曲高歌夕照沉”(《河内别村业闲题》)、“洛岸秋晴夕照长”(《和集贤侯学士分司丁侍御秋天雨霁之做》)、“独倚斜晖忆仲宣”(《洛北村居》)、“远砧送暮晖”(《纪村事》)、“夕照青山吊谢公”(《上元县》)、“又解征帆落照中”(《解维》)、“斜日吊松篁”(《哭同舍崔员外》)、“病眼何堪送落晖”(《酬吴秀才霅川相送》)、“日落空投旧店基”(《汴堤行》)、“贳酒日西衔”(《李氏小池亭十二韵》)、“他山挂夕晖”(《婺州和陆谏议将赴阙怀阳羡山居》)、“夕照乱蝉萧帝寺”(《江上题所居》)、“一川桑柘好残阳”(《山墅闲题》)、“斜晖挂竹堂”(《和郑拾遗秋天感事一百韵》)、“送君江上日西斜”(《送人回上国》)、“云散天边落照和”(《云散》)、“汨罗江畔吊残晖”(《鹧鸪》)、“小船如叶傍斜晖”(《泛鄱阳湖》)、“把酒相看日又曛”(《衢州江上别李秀才》)、“日轮西下寒光白”(《秦妇吟》)、“波分晚日见东山”(《龙潭》)、“江头沉浸泥斜晖”(《残花》)、“仙子门前白天斜”(《春陌》),等等。考虑到现存的韦庄诗做总数不外三百二十余首,冯班说他“篇篇有落日”仅是稍有夸饰罢了。
时至晚唐,曾经光辉绚烂的大唐帝国已经不成挽回地走向末路。关于大唐帝国来说,旭日东升和丽日中天的阶段都已过往,西风残照的黄昏已经降临。晚唐诗人李商隐的名句“落日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乐游原》),杨万里说那是“忧唐之衰”(44),虽没必要然,要亦离事实不远。韦庄比李商隐晚生二十三年,晚卒五十二年,他亲历了唐亡前后的离乱,目击了那轮残阳冉冉下沉的全过程。落日意象如斯频繁地呈现在韦庄笔下,确是意猜中事。然而关于诗歌艺术来说,“篇篇有落日”的写法事实欠妥。频频呈现的落日不单使得气焰衰颓,并且形成意象枯窘,后人责备韦庄诗“出之太易,义乏闳深”(45),与此不无关系。与之相反,那些实正的大诗人,如李白、杜甫,他们的诗歌题材海阔天空,诗歌意象则千变万化,几曾有过“千首湿”或“篇篇有落日”的现象?
所以,唐代诗人对意象的密度是相当留意的。唐诗名句的意象密度大多较高,那是唐代诗人写诗时精雕细琢的天然成果。唐诗名篇的意象则以疏密相济为普及法例,唐代的优良诗人有意无意地把诗歌意象的密度掌握在比力合理的水平,从而写出许多疏密有致的佳做。所以意象的密度是我们阐发唐诗艺术特征和评论唐代诗人艺术成就的一个有用视角,值得唐诗学界进一步予以存眷。
正文:
(23)《葚原诗说》卷1,见《清诗话续编》,第1576页,上海古籍出书社,1983。
(24)《唐诗别裁集》卷12,第405页。
(25)按:严维句出于《酬刘员外见寄》,“柳塘春水漫”一联为其颈联。贾岛句出于《暮过山村》,“怪禽啼田野”一联为其颔联。
(26)梅尧臣语,出自《六一诗话》,见《历代诗话》,第267页。
(27)《义门读书记》卷58,第1270页,北京,中华书局,1987。
(28)《潜溪诗眼》,见《宋诗话辑佚》,第322页,北京,中华书局,1980。
(29)《瀛奎律髓汇评》卷10,第348页,上海古籍出书社,2005。
(30)《载酒园诗话》卷1,见《清诗话续编》,第257页。
(31)杜甫的一些绝句常被后人视为全篇意象密集的好诗,例如《绝句》:“迟日山河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热睡鸳鸯。”又如《绝句》:“两个黄鹂喊翠柳,一行白鹭上彼苍。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但那种情形在唐诗中事实是比力稀有的,即便杜甫也只是偶一为之,欠缺普及意义。况且即便那两首杜诗也不免后人讥评,好比明人胡应麟就责备后者说:“本七言律壮语,而认为绝句,则断锦裂缯类也。”(《诗薮》内编卷6,第121页,上海古籍出书社,1979)孟浩然的某些名篇意象密度特殊低,例如《留别王侍御维》:“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回。欲觅芳草往,惜与故人违。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孤单,还掩故园扉。”明人钟惺说它“一篇只如一句,然易于弱”(《唐诗回》卷10),可能即指其意象稀少而言。又苏轼责备孟诗“无素材”(见《后山诗话》,《历代诗话》,第308页),也可能与此有关。
(32)见《瀛奎律髓汇评》卷1,第11页。按:此诗首句,《瀛奎律髓》做“楚塞三江接”,今据《王右丞集笺注》卷8校改。
(33)《诗薮》内编卷5,第92、94页。
(34)《左传》昭公二十年,见《十三经注疏》,第2094页,北京,中华书局,1980。
(35)《文心雕龙·情摘》,见《文心雕龙注》卷7,第537页。
(36)《艺苑卮言》卷4,见《历代诗话续编》,第1009页。
(37)(38)《瓯北诗话》卷12,见《清诗话续编》,第1346、1345—1346页。
(39)《唐诗纪事校笺》卷7,第175页,成都,巴蜀书社,1989。
(40)《桐江诗话》,见《宋诗话辑佚》,第343页。
(41)罗时进:《许浑千首湿与他的释教思惟》,见《唐宋文学论札》,第123页,西安,陕西人民出书社,1993。
(42)《石园诗话》卷2,引自《杜牧集系年校注》卷3,第351页,北京,中华书局,2008。按所引杜牧诗句别离见于《村舍燕》、《江南春绝句》、《寄扬州韩绰判官》、《题齐安城楼》。
(43)殷功臣笺注、宋邦绥补注:《才调集补注》卷3,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宋思仁刻本。
(44)《诚斋诗话》,见《历代诗话续编》,第141页。
(45)胡震亨:《唐音癸签》卷8,第81页,上海古籍出书社,1981。
原载《学术月刊》2010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