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历史是怎样的呢?

3个月前 (01-05 09:15)阅读3回复0
xxhh
xxhh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4
  • 经验值145520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29104
  • 回复0
楼主

  "小品"一词早在晋代即有了,本属古印度的释教用语。《世说新语·文学》:"殷中军读小品"句下刘孝标注:"释氏《辨空经》有详者焉,有略者焉。详者为大品,略者为小品。"鸠摩罗什翻译《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将较详的二十七卷本称做《大品般若》,较略的十卷本称做《小品般若》。

  可见,"小品"与"大品"相对,指佛经的节本。因其篇幅短小,语言简约,便于诵读和传布,故备受人们的喜爱。张融《遗令》:"吾生平所善,自当凌云一笑。三千买棺,无造新衾。左手执《孝经》、《老子》,右手执小品《法华经》。"(《南齐书》卷四十一)可见他对"小品"的偏嗜。

  晚明夏树芳著有《香林牍》,自序云:"长夏居毗山,日礼《莲花小品》,殿最名香,略摭成篇。"晚明文报酬遁藏政治祸害,嗜佛成风,但只是逃于禅、隐于禅,大大都人并未实的遁进空门。所以他们底子没有耐性研究深邃玄秘、卷帙浩繁的佛典,却对"小品"情有独钟。

  跟着"禅悦"之风的昌隆,文士们将"小品"概念移植到文学中,便成为很天然的事了。小品一词最早呈现在晋代《世说新语》万历三十九年(1611),王纳谏编成《苏长公小品》,最早将"小品"视做文学概念。陈继儒《〈苏长公小品〉叙》云:"如欲选长公之集,宜拈其短而隽异者置前,其论、策、封事,多至数万言,为经生之所恒诵习者稍后之。

  如读佛躲者,先读《阿含小品》,然后徐及于五千四十八卷,未晚也。此读长公集法也。"(《眉公先生晚香堂小品》卷十一)提出"短而隽异"做为"小品"的特征,并比之为《阿含小品》,也可见"小品"概念是由佛经移来的。那是晚明人最后的"小品"看,大致上指散体裁,篇幅短小,隽永新异。

  陈继儒是晚明文坛"山人"一族的指导人物,经他一号召,"小品"一词遂风行一时,一时人人竞相写小品、选小品、论小品,蔚然成为风气。

0
回帖

小品历史是怎样的呢?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