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为请诸葛亮出山究竟是不是“三顾茅庐”?

2个月前 (01-03 20:46)阅读2回复0
xx
xx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6
  • 经验值133965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26793
  • 回复0
楼主

  学术界各有说法。《三国演义》中关于那第一次碰头的记载是:刘备率领戎行驻扎新野时,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者,臣卜龙也,将军愿见他吗?”刘备说:“你带他一路来吧。”徐庶说:“能够主动登门往见此人,但不克不及让他来参见您。”可见,刘备亲身到诸葛亮那里往恳求参见、赐教。

  共三次前去,才得以相见。但没有写关公、张飞同往,也没有阐明是在茅庐中相见。诸葛亮本身写的《出师表》中也说:“先帝不以臣恶劣,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那几句话,证据切当。陈寿在《三国志》中写到了《隆中对》,对刘备三次往访以及诸葛亮论全国形势的内容记载得更为详尽刘备“三顾茅庐”不断被当做礼贤下士、重视人才的范例。

  刘备其时困难重重,急需人才,从情理上看,“三顾茅庐”是极有可能的,所以历代没有人对此事的实在性有过思疑。但如今有人提出另一种说法,认为“三顾茅庐”的记载难以令人相信。诸葛亮是位胸有宏图之士,刘备请他出山,当然正合其意,他岂能大搭架子,而不挠住那个可能失往的时机?其时的诸葛亮只要27岁,刘备则是个有声看的政治家,对诸葛亮怎能那样低声下气地苦求?固然前一种说法中以《隆中对》做为证据,但其时,曹操几十万南征大军正威胁着刘备,《隆中对》不提那个紧迫的现实问题,是不符合情理的。

  同时,刘备第一次见诸葛亮,不会安放现场笔录。所谓《隆中对》,很有可能是后人附会《出师表》而诬捏的。据此,“三顾茅庐”之说就不成信了。三国人鱼豢写的《魏略》中,也提到了刘、诸葛二人第一次相见的情景。《魏略》中说刘备屯兵于樊城时,曹操方已同一黄河以丨匕,诸葛亮预见曹操立即就要对荆州策动进攻。

  荆州刘表脾气柔弱,不晓军事,难以对抗。诸葛亮于是北行见刘备。刘备因为诸葛亮年纪小,底子不重视他。诸葛亮通过议论对当今政局的计谋,才使刘备逐步相信他。最初,刘备才“以上客礼之”。西晋司马彪《九州春秋》的记载也大同小异。从诸葛亮自己的积极朝上进步的立场来看,《魏略》、《九州春秋》的记载也有必然的可信度。

  诸葛亮像 有人则调和了那两种说法之间的抵触,认为“三顾茅庐”与诸葛亮的樊城自请相见都是实在可信的。清代学者洪颐煊在《诸史考异》中说诸葛亮初见刘备于樊城,刘备虽以上客待之,但没有特殊重视他。比及徐庶推荐时,刘备再次相见,才逐步有了很深的豪情。并指出:在建安十二岁首年月见,再次相见是在建安十三年。

  诸葛亮后来十分感恩,因而记人了《出师表》中。诸葛亮与刘备事实是“一见”,是“再见”,仍是“三见”,那只要当事人晓得了,然而,“三顾茅庐”的故事却传播了下来,吸引了无数人。

0
回帖

刘备为请诸葛亮出山究竟是不是“三顾茅庐”?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