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中的“渔翁”形象通常表达的情感

3个月前 (01-03 01:50)阅读7回复0
wly
wly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8
  • 经验值145855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29171
  • 回复0
楼主

  做为古诗中经常呈现的意象,渔翁凡是代表着两种豪情。其一,表达了做者清高孤傲的节操;其二,则是表达了做者对悠闲自得,自由自在的生活的憧憬。而有时候往往那两种豪情掺杂在一路,我们很难明白地域分出做者到底偏向于哪种更多些。不外无论若何,大都不出乎此二者。

  前一种,毫无疑问,当以柳宗元的《江雪》为代表。而第二种,举例子如下:

  杂歌谣辞·渔父歌 (第三首)

  张志和

  西塞山边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春江细雨不须回。

  钓台渔父褐为裘,两两三三舴艋船。能纵棹,惯乘流,长江白浪未曾忧。

  霅溪湾里钓渔翁,舴艋为家西复东。江上雪,浦边风,笑着荷衣不叹穷。

  松江蟹舍仆人欢,菰饭莼羹亦共餐。枫叶落,荻花干,醒宿渔船不觉冷。

  青草湖中月正圆,巴陵渔父棹歌连。钓车子,掘头船,乐在风波不消仙。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船蓑笠翁,独钓冷江雪。

  那是一首押仄韵的五言绝句,是柳宗元的代表做之一。大约做于他谪居永州(今湖南零陵)期间。

  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精神上遭到很大刺激和压制,于是,他就借描写山川景物,借歌咏隐居在山川之间的渔翁,来拜托本身清高而孤傲的感情,抒发本身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

  因而,柳宗元笔下的山川诗有个显著的特征,那就是把客看境域写得比力幽僻,而诗人的主看的心绪则显得比力孤单,以至有时难免过于孤单,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世炊火气。那显然同他一生的遭遇和他整个的思惟豪情的开展改变是分不开的。

  那首《江雪》恰是如许。

  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把我们带到一个清幽冷冷的境地。闪现在读者面前的,是如许一幅丹青:鄙人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船,一个老渔翁,独安适冷冷的江心垂钓。诗人向读者展现的,是如许一些内容:六合之间是如斯纯真而沉寂,明哲保身,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是如斯清高,渔翁的性格是如斯孤傲。

  其实,那恰是柳宗元因为憎恶其时阿谁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会而创造出来的一个妄想境域,比起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人物,恐怕还要显得虚无缥缈,远离尘世。诗人所要详细描写的本极简单,不外是一条小船,一个穿蓑衣戴斗笠的老渔翁,在大雪的江面上垂钓,如斯罢了。

  可是,为了凸起次要的描写对象,诗人不吝用一半篇幅往描写它的布景,并且使那个布景尽量广阔寥廓,几乎到了浩瀚无边的水平。布景越广阔,次要的描写对象就越显得凸起。起首,诗人用“千山”、“万径”那两个词,目标是为了给下面两句的“孤船”和“独钓”的画面做陪衬。

  没有“千”、“万”两字,下面的“孤”、“独”两字也就平平无奇,没有什么传染力了。其次,山上的鸟飞,路上的人踪,那原来是极通俗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可是,诗人却把它们放在“千山”、“万径”的下面,再加上一个“绝”和一个“灭”字,那就把最常见的、最一般化的动态,一会儿给酿成极端的沉寂、绝对的缄默,构成一种不通俗的气象。

  因而,下面两句本来是属于静态的描写,因为摆在那种绝对清幽、绝对沉寂的布景之下,倒反而显得小巧剔透,有了生气,在画面上浮动起来、活泼起来了。也能够如许说,前两句原来是陪衬的远景,照一般理解,只要勾勒个轮廓也就能够了,没必要费很大力量往精雕细刻。可是,诗人却刚好不如许处置。

  那好象拍片子,用放大了几倍的特写镜头,把属于布景范畴的每一个角落都交代得、反映得一览无余。写得越详细详尽,就越显得归纳综合夸饰。然后面的两句,原来是诗人有心要凸起描写的对象,成果却利用了远间隔的镜头,反而把它缩小了几倍,给读者一种空灵剔透、可见而不成即的觉得。

  只要如许写,才气表达做者所迫切期看展现给读者的那种脱节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惟豪情。至于那种远间隔觉得的构成,次要是做者把一个“雪”字放在全诗的最末尾,而且同“江”字连起来所产生的效果。

  在那首诗里,覆盖一切、包含一切的工具是雪、山上是雪,路上也是雪,并且“千山”、“万径”都是雪,才使得“鸟飞绝”、“人踪灭”。

  就连船篷上,渔翁的蓑笠上,当然也都是雪。可是做者并没有把那些景物同“雪”明显地联络在一路。相反,在那个画面里,只要江,只要江心。江,当然不会存雪,不会被雪盖住,并且即便雪下到江里,也立即会酿成水。然而做者却偏偏用了“冷江雪”三个字,把“江”和“雪”那两个关系最远的形象联络到一路,那就给人以一种比力空蒙、比力远远、比力缩小了的觉得,那就构成了远间隔的镜头。

  那就使得诗中次要描写的对象更集中、更乖巧、更凸起。因为连江里都似乎下满了雪,连不存雪的处所都充满了雪,那就把雪下得又大又密、又浓又厚的情形完全写出来了,把水天不分、上下苍莽一片的气氛也完全衬托出来了。至于上面再用一个“冷”字,当然是为了点明天气;但诗人的主看企图却是在想若无其事地写出渔翁的精神世界。

  试想,在如许一个冷冷沉寂的情况里,阿谁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专注地垂钓,形体固然孤单,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以至有点凛然不成进犯似的。那个被变幻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现实恰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惟豪情的拜托和写照。由此可见,那“冷江雪”三字恰是“画龙点睛”之笔,它把全诗前后两部门有机地联络起来,不单构成了一幅凝炼归纳综合的图景,也塑造了渔翁完全凸起的形象。

  用详细而详尽的手法来摹写布景,用远间隔画面来描写次要形象;精雕细琢和极度的夸饰归纳综合,错综地同一在一首诗里,是那首山川小诗独有的艺术特色。

  另举一例: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唉乃一声山川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此篇做于永州。做者所写的闻名散文《永州八记》,于寄情山川的同时,略寓政治失意的孤愤。同样的意味,在他的山川小诗中也是存在的。

  此诗首句的“西岩”即指《始得西山宴游记》的西山,而诗中那在山青水绿之处自遣自歌、独往独来的“渔翁”,则含有几分自况的意味。仆人公独来独往,突现出一种顾影自怜的情感,“不见人”、“回看天际”等语,又都流露出几分孤寂情怀。

0
回帖

诗中的“渔翁”形象通常表达的情感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