腧穴又称孔穴、穴位等,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黄帝内经》称之为“节”、“会”、“气穴”、“气府”等;《针灸甲乙经》中则称之为“孔穴”;《太平圣惠方》有称做“穴道”;《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通称为“腧穴”;《神灸经纶》则称为 “穴位”。
《素问•气府论》认为腧穴是 “脉气所发”。《灵枢•九针十二原》说“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说明腧穴并不是孤立于体表的点,而是与深部组织器官有着密切联系、互相疏通的特殊部位。疏通是双向的。从内通向外,反映病痛;从外通向内,接受刺激,防治疾病。
从这个意义上说,腧穴又是疾病的反应点和医治的刺激点。分布于人体的腧穴很多,大体可分为3类:1。 经穴。又称十四经穴。分布于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上的腧穴,是全身腧穴的主要部分。2。 奇穴。又称经外奇穴。凡有一定的穴名,又有明确的部位及医治作用,但尚未归入十四经脉系统的腧穴,称为奇穴。
3。 阿是穴。又称压痛点。它既无具体的名称,又无固定的位置,是以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作为腧穴用以医治的。腧穴虽有分类,但它们之间又相互联系,相互沟通,共同构成了整个腧穴体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