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上的腧穴很多,经过历代医家的多次整理、总结,现一般分为三类:
十四经腧穴简称“经穴”,指分布在十四经脉循行通路上的穴位,现有的三百六十多个经穴中,绝大部分是晋代以前发现的,也有的经穴从经外奇穴中补人的,这些经穴自发现以后,都经过定位、定名、主治的总结与对比归纳,逐步从散在到归入经脉系统里,凡一条经脉上的腧穴都有主治本经、本脏腑疾病的共性。
经外奇穴简称“奇穴”。这类腧穴,既有专用的穴名,又有明确的定位,但尚未归入十四经系统。它可分为两类:一类如印堂穴、太阳穴、阑尾穴等都位于十四经的循行通路上,且具有经穴的特点,但至今的针灸书中未归入经穴中,故仍作为“奇穴”看待;另一类如十宣、四缝等穴,一名几穴,有的相当于小型处方,难以归属。
一般而言,“奇穴”对某些病症有特殊的疗效,如牙痛穴、腰痛穴、阑尾穴等。
阿是穴是以压痛点或病理反应点作为腧穴,它既没有专用穴名,又没有固定位置,更谈不上归属哪一条经络。其最早见于《灵枢》,叫做“以痛为输”;在《千金方》中始称为“阿是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等。
一般认为“阿是穴”是穴位的最初形式,经过临床不断实践,有选择地逐步定位、定名,上升为奇穴或经穴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