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嘌呤
最佳答案(此答案并不代表本站观点) 嘌呤是细胞中核物质的组成元素,不仅我们人体细胞含有嘌呤,几乎所有的动植物细胞都含有嘌呤。在正常情况下,从饮食摄入的嘌呤和人体自身代谢生成的嘌呤会以尿酸的形式通过肾脏从尿中排除,“入”与“出”处于动态平稳中。
一旦这种平稳被破坏,就会表现为痛风了。
因此,痛风的营养医治就要把好饮食关,使嘌呤的摄入量尽量降低。对于急性期的患者甚至应使食物嘌呤的摄入量接近于零,才能配合用药快速缓解症状。一般缓解期或慢性期的患者可以将嘌呤的摄入量控制在100~150毫克/天,通常就会有效预防症状的发生。
嘌呤含量高的食品包括有内脏、脑、杂豆和各种肉汤、肉汁,这些是痛风患者绝对不可以选食的东西;粗粮、菠菜、花菜、蕈类、扁豆、禽畜肉类含嘌呤也在每百克75~150毫克之间,应谨慎选择;而牛奶、鸡蛋、粳米、白面、水果、蔬菜、藕粉、咖啡、可可和油类则是相对安全的食物,痛风患者可以从中适量选择。
除去控制嘌呤的摄入量这一条基本原则之外,痛风患者的营养医治还有以下注意事项。
减肥--保持正常体重是减少痛风发作的有效方法,但是减肥的速度应以不发生酮症为度,因为酮体会在肾脏与尿酸竞争排出;
低脂--清淡的饮食一方面可以减少热量的摄入有助于减肥,另一方面脂肪会阻碍肾脏排泄尿酸;
摄入适量的维生素C和维生素B族--这有助于组织中淤积的尿酸盐的溶解;
戒烟酒,多饮水--每天的饮水量应达到2500~3000毫升,通过增加尿量来帮助肾脏排出尿酸,同时减轻尿酸对肾脏的损害;
饮食有度,绝不暴饮暴食--一次大量摄入嘌呤通常会导致痛风急性发作
一类由一个嘧啶环和一个咪唑环稠合而成的杂环化合物(图1),是合成核酸的主要成分。
嘌呤本身不存在于自然界中,但其衍生物如腺嘌呤、鸟嘌呤和次黄嘌呤在生物体中大量存在。它们主要与核糖或脱氧核糖形成9-糖苷,并与磷酸生成核苷酸而存在于机体。腺嘌呤和鸟嘌呤与胸腺嘧啶、胞嘧啶是构成 DNA和RNA 分子的四种碱基。这四种碱基的顺序即组成生物的遗传密码。
次黄嘌呤和黄嘌呤是嘌呤合成和分解代谢中的重要中间产物。此外,还有一些甲基化的嘌呤衍生物存在。三磷酸腺苷(ATP)几乎是生物组织能够直接利用的唯一能源。一些植物碱和辅酶中亦含有嘌呤化合物。可见,嘌呤化合物在生命现象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几乎所有生物都能合成嘌呤化合物。
分解代谢中,嘌呤核苷酸被水解成腺嘌呤和鸟嘌呤,它们或者经回收途径重新合成嘌呤核苷酸,或经脱氨作用而生成黄嘌呤,再氧化成尿酸排出。嘌呤代谢紊乱,会引起尿酸含量升高而导致痛风。许多天然嘌呤的类似物在临床上用作抗肿瘤药。天然咖啡碱是退热药的成分之一。
分布 嘌呤碱广泛存在于所有生物中。其中腺嘌呤及鸟嘌呤是所有核酸的基本组份。在生物体中,还有次黄嘌呤、黄嘌呤及它们的进一步氧化物尿酸(图2)。在一些核糖核酸分子中还可发现某些甲基化的嘌呤衍生物。除了这些与戊糖和磷酸构成核苷酸分子的嘌呤碱外,在咖啡及茶叶中还存在咖啡碱(1,7-二甲基黄嘌呤)及可口碱(3,7-二甲基黄嘌呤)。
化学结核及理化性质 嘌呤为无色晶体,熔点为217℃,微溶于水,其水溶液呈中性,但却能与酸或碱生成盐,并且有酮式和烯醇式的互变异构作用(图3)。在生理pH值条件下主要以酮式存在。嘌呤碱强烈吸取波长为250~280nm的紫外光。
生物功能及其机制 生物体中次黄嘌呤、腺嘌呤和鸟嘌呤主要与核糖或2-脱氧核糖生成9-糖苷,分别称作次黄苷(肌苷)、腺苷或鸟苷。它们在磷酸化后生成核苷酸,与嘧啶核苷酸一起聚合成核酸。腺嘌呤、鸟嘌呤及两种嘧啶化合物同为组成遗传密码的“字母”,与遗传信息的贮存及复制有关,并指导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腺嘌呤的三磷酸化合物称5’-三磷酸腺苷(ATP),每分子ATP含有两个高能磷酸键,是机体中主要高能化合物,为许多生理及生物化学作用的能量来源。
生物合成及代谢功能 几乎所有生物都能从简单化合物合成嘌呤化合物(图4)。嘌呤碱的合成一开始即沿着合成核苷酸的途径进行。
先由核糖与磷酸合成5’-磷酸核糖,又经一系列酶促反应生成中间产物5’-磷酸次黄嘌呤核苷酸(IMP),然后再经氨基化而生成5’-磷酸腺苷(AMP)和5’-磷酸鸟苷(GMP)(图5)。细胞内的嘌呤核苷酸在分解代谢中,被水解为腺嘌呤和鸟嘌呤,再经脱氨基作用生成次黄嘌呤和黄嘌呤。
它们既可以在腺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APRT)或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 (HGPRT)作用下,经回收合成途径而被细胞重新利用,亦可进一步氧化为尿酸排出(图6)。从核酸、核苷酸、核苷逐步降解而来的自由嘌呤碱有一部分重新利用来合成核苷酸及核酸,这样比从5-磷酸核糖开始一步一步合成简单经济得多,因此这种将代谢中形成的化合物用于生物合成的途径称为回收合成途径。
除灵长目外的动物体中,尿酸还会进一步被氧化成尿囊素后方才被排出。
细胞中各种分解代谢,主要是糖酵解和三羧酸循环,所产生的能量大部分用于一磷酸腺苷 (AMP)的磷酸化以生成ATP,从而将能量储存为高能磷酸键。ATP几乎是生物组织细胞能够直接利用的唯一能源。
几种维生素如烟酸、 遍多酸(泛酸)及核黄素(维生素B2)的活化形式也是含有磷酸腺苷的核苷酸。
临床代谢紊乱和医药用途 嘌呤化合物分解代谢发生紊乱,就会使血清和组织中尿酸含量升高或过少(见嘌呤代谢紊乱及痛风)。
大量的嘌呤类化合物已用作化学医治药物。
这些化合物通常是天然嘌呤的类似物,可干扰或阻断核苷酸及核酸合成,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临床上用作抗肿瘤药物。如6-巯基嘌呤、8-氮杂鸟嘌呤等。另一类嘌呤类似物则能阻断次黄苷酸的生物合成及次黄嘌呤和黄嘌呤氧化为尿酸的过程,防止尿酸的过量产生,可用于医治痛风。
这类药物以别嘌呤醇为主,它是次黄嘌呤的类似物。天然的咖啡碱对人体有兴奋、利尿作用,是常用退热药 APC中的成分之一。对于莱施-尼汉二氏综合征,开始应用基因诊断的手段,检测胎儿中HGPRT基因的异常,从而及早终止妊娠,防止患儿的出生。
[编辑]补充
嘌呤:piào lìnɡ
有机化合物,分子式C5H4N4,五色结晶,在人体内嘌呤氧化而变成尿酸。
人体尿酸过高就会引起痛风。俗称富贵病。一般在男性身上发病,而且会遗传。海鲜,动物的肉的嘌呤含量都比较高,所以有痛风的病人发病时用药物医治外(医治痛风的药物一般对肾都有损害),更重要的是平时注意忌口。
嘌呤含量少或不含嘌呤的食品:精白米、玉米、精白面包、馒头、面条、通心粉、苏打饼干、卷心菜、胡萝卜、芹菜、黄瓜、茄子、甘蓝、莴苣、南瓜、西红柿、萝卜、山芋、土豆、泡菜、咸菜、龙眼、卷心菜、各种蛋类、牛奶、炼乳、酸奶、麦乳精、各种水果及干果类、糖果、各种饮料包括汽水、茶、巧克力、咖啡、可可等,各种油脂、花生酱、花生、杏仁、核桃、果酱等。
每100克中嘌呤含量<75毫克的食品:芦笋、菜花、四季豆、青豆、豌豆、菜豆、菠菜、蘑菇、麦片、鲱鱼、鲥鱼、鲑鱼、金枪鱼、白鱼、龙虾、蟹、牡蛎、鸡、火腿、羊肉、牛肉汤、麦麸、面包等。
每100克中嘌呤含量75毫克~150毫克的食品:扁豆、鲤鱼、鲈鱼、梭鱼、鲭鱼、贝壳类水产、熏火腿、猪肉、牛肉、牛舌、小牛肉、鸡汤、鸭、鹅、鸽子、鹌鹑、野鸡、兔肉、羊肉、鹿肉、肉汤、肝、火鸡、鳗鱼、鳝鱼。
每100克中嘌呤含量150毫克~1000毫克的食品:胰脏、凤尾鱼、沙丁鱼、牛肝、牛肾、肉汁。
嘌呤是细胞中核物质的组成元素,不仅我们人体细胞含有嘌呤,几乎所有的动植物细胞都含有嘌呤。在正常情况下,从饮食摄入的嘌呤和人体自身代谢生成的嘌呤会以尿酸的形式通过肾脏从尿中排除,“入”与“出”处于动态平稳中。一旦这种平稳被破坏,就会表现为痛风了。
因此,痛风的营养医治就要把好饮食关,使嘌呤的摄入量尽量降低。对于急性期的患者甚至应使食物嘌呤的摄入量接近于零,才能配合用药快速缓解症状。一般缓解期或慢性期的患者可以将嘌呤的摄入量控制在100~150毫克/天,通常就会有效预防症状的发生。
嘌呤含量高的食品包括有内脏、脑、杂豆和各种肉汤、肉汁,这些是痛风患者绝对不可以选食的东西;粗粮、菠菜、花菜、蕈类、扁豆、禽畜肉类含嘌呤也在每百克75~150毫克之间,应谨慎选择;而牛奶、鸡蛋、粳米、白面、水果、蔬菜、藕粉、咖啡、可可和油类则是相对安全的食物
嘌呤与尿酸的代谢异常是痛风最重要的生物化学基础,是导致痛风的最根本的原因。嘌呤是生物体内的一种重要碱基其在人体内的分解代谢产物就是尿酸。
嘌呤在人体内主要以嘌呤核苷酸的形式存在。人体内的嘌呤碱基主要包括腺嘌呤、鸟嘌呤、次黄嘌呤、和黄嘌呤等,以腺嘌呤和鸟嘌呤为主,它们分别与磷酸核糖或磷酸脱氧核糖构成嘌呤核苷酸。
嘌呤碱基是人体内的重要物质,其主要功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核酸分子的组成部分、嘌呤最主要的生理功能是参与构成嘌呤核苷酸,而嘌呤核苷酸是核酸合成的原料之一,其与嘧啶核苷酸共同组成核酸分子的基本结构单位。
2、重要的能源物质 三磷酸腺苷(ATP)、二磷酸腺苷(ADP)都是细胞的主要能量形式,在各种生理活动中起重要作用。
3、重要的信使分子 环磷酸腺苷(cAMP)、环磷酸鸟苷(cGMP)是重要的第二信使分子,在生长激素、胰岛素等多种细胞膜受体激素的作用发挥中起极其重要的中介作用。
4、作为某些活性基因的载体 S-腺苷蛋氨酸是蛋氨酸循环中的重要中间活性代谢物,是活性甲基的载体,在嘧啶核苷酸的合成中起重要作用。
5、参与组成某些辅酶 腺苷酸是多种重要辅酶的组成成分,比如辅酶A、辅酶I、辅酶II和黄素腺嘌呤辅酶等,而这些辅酶在机体的糖、脂肪及蛋白质等重要物质代谢中起重要作用。
人体内的嘌呤碱基主要是人体细胞自行合成,食物来源的嘌呤只占极小的比例。
在人体内嘌呤的合成有两种途径,即从头合成途径和补救合成途径。从合成嘌呤的量来看,从头合成途径是主要途径。必须指出的是,人体内嘌呤的合成是以合成嘌呤核苷酸的方式进行的,而并非先合成单一的嘌呤碱基,再与磷酸核糖连接。嘌呤的分解代谢一般认为,核苷酸在体内的分解代谢过程类似食物中核苷酸的消化吸取过程,即细胞外的核苷酸首先在细胞表面脱去磷酸基,生成核苷通过特异的转运方式被细胞摄取进入细胞内,再进一步代谢。
在人体,嘌呤核苷酸代谢的主要部位是肝脏、小肠和肾脏。
嘌呤核苷酸的分解代谢一般先在单核苷酸酶催化下水解生成嘌呤核苷(包括腺苷和鸟苷),其中腺苷持续在腺苷脱氨酶催化下生成次黄嘌呤核苷。次黄嘌呤核苷和鸟苷在嘌呤核苷磷酸酶的催化下,分别转化成次黄嘌呤和鸟嘌呤。
鸟嘌呤在鸟嘌呤脱氨酶的催化下生成黄嘌呤,次黄嘌呤在黄嘌呤氧化酶催化下也转变成黄嘌呤。黄嘌呤在黄嘌呤氧化酶催化下进一步被氧化成尿酸,尿酸在尿酸酶催化下生成尿囊素,尿囊素在尿囊素酶催化下生成尿囊酸,尿囊酸在尿囊酸酶催化下生成尿素,尿素最后在尿毒酶催化下最终被彻底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
研究表明,核苷酸的分解代谢方式具有明显的多样性,不同生物体或者同一生物体的不同组织中,其分解代谢的具体途径可以不同。例如,AMP一般是水解生成腺苷再持续分解,但在肝脏则可以在腺苷脱氨酶催化下生成次黄嘌呤核苷酸后再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