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军行诗人对什么的情?

2个月前 (12-18 01:35)阅读5回复0
xxhh
xxhh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4
  • 经验值124335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24867
  • 回复0
楼主

  原文

烽火城西百尺楼①,黄昏独坐海风秋②。

更吹羌笛关山月③,无那金闺万里愁④。

鉴赏

那一首,描绘了边陲守兵怀乡思亲的深挚豪情。

那首诗,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诗人巧妙地处置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前三句叙事,描写情况,摘用了层层深进、频频衬着的手法,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做展垫,凸起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非分特别警拔有力。

  “烽火城西”,一会儿就点了然那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瞭看台上。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莽,只要那座百尺高楼,那种情况很随便引起人的孤单之感。时令阃值秋季,凉气侵人,恰是游子思亲、思妇念远的季节。时间又逢黄昏,“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王风·君子于役》)如许的时间经常触发人们思念于役在外的亲人。

  而此时此刻,久戍不回的征人恰好“独坐”在孤零零的戍楼上。六合悠悠,牢落无偶,思亲之情正跟着青海湖标的目的吹来的阵阵秋风肆意翻腾。上面所描写的,都是通过视觉所看到的情况,没有声音,还欠缺立体感。接着诗人写道:“更吹羌笛关山月”。在寥寂的情况中,传来了阵阵呜呜咽咽的笛声,就象亲人在唤唤,又象是游子的感喟。

  那缕缕笛声,好似一根导前方,使边塞征人积郁在心中的思亲豪情,再也掌握不住,末于来了个大发作,引出了诗的最初一句。那一缕笛声,关于“独坐”在孤楼之上的闻笛人来说是景,但那景又饱含着吹笛人所抒发的情,使情况更详细、内容更丰富了。诗人用那亦情亦景的句子,不露陈迹,完成了由景进情的转折过渡。

各句赏析:开头两句,诗人有意创造出一种松弛平静的气氛:没有战事,戍楼独坐,落日西下,晚风轻拂。但那是边境上特有的暂时的平静,静谧中暗藏着肃杀和严重。在如许的情景下,兵士想家是极天然的。于是接下往写他吹起笛子,吹的是拜托着“伤告别”之情的《关山月》曲调。

  通过笛声,我们已体察到那位兵士思念家乡亲人的豪情。末句却从对面写来:不曲说兵士对老婆的思念有多苦多切,而说他想到老婆在万里之外因为顾虑本身而忧愁悲伤,夫妻两人对长久的分别、无看的期待都同样地迫不得已。那就把广阔守边兵士的苦闷心绪典型地表达出来,并获得了令人冲动和同情的艺术效果。

0
回帖

参军行诗人对什么的情?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