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军行写的是什?

2个月前 (12-18 01:35)阅读5回复0
wsygfsj
wsygfsj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5
  • 经验值125950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25190
  • 回复0
楼主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远看玉门关”。青海湖上空,长云充满;湖的北面,绵亘着连绵千里的隐约的雪山;越过雪山,是屹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远远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那幅集中了工具数千里宽广地区的长卷,就是其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情况。

  它是对整个西北边境的一个鸟瞰,一个归纳综合。

  为什么特殊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那跟其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使命是隔绝距离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次要是防备吐蕃,守护河西走廊。

  “青海”地域,恰是吐蕃与唐军屡次做战的场合;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权力范畴。

  所以那两句不只描画了整个西北边境的气象,并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天文形势。那两个标的目的的强敌,恰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呈现青海与玉关。

  与其说,那是将士看中所见,不如说那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那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入丰富复杂的豪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存眷,对本身所担任的使命的骄傲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辛之感,都合成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风光里。

  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情况描写转为间接抒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是归纳综合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辛,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萧条,都于此七字中归纳综合无遗。“百战”是比力笼统的,冠以“黄沙”二字,就凸起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气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辛猛烈,也可想见那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

  但是,金甲虽然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愈加勇敢。

  “不破楼兰末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辛,战事之频繁越写得凸起,那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境域阔大,豪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构成明显比照。

  “黄沙”句虽然写出了战争的艰辛,但整个形象给人的现实感触感染是雄壮有力,而不是消沉伤感的。

  因而末句并不是嗟叹回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辛、持久的根底上所发出的更勇敢、深厚的誓言,盛唐优良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惟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其实不回避战争的艰辛,本篇就是一个显例。

  能够说,三四两句那种不是浮泛浅薄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情况描写。典型情况与人物豪情高度同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凸起长处,那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表现。全诗表白了将士们驻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参军行做者:杨炯烽火照西京2,心中自不服3。

牙璋辞凤阙4,铁骑绕龙城5。

雪暗凋旗画6,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7,不做一墨客。1。《参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以军旅战争之事为题材。

2。蜂火: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

  从边境到内地,沿途高筑烽火台,有敌情就在台上点火示警,根据敌情之缓急,逐级增加烽火的炬数。照西京:是说报警的烽火已经照达西京(长安),表白敌情严峻。

3。不服:难以平静。

4。牙璋:调兵的符牒。两块合成,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嵌合处呈齿状,故名。

  那里指代衔命出征的将帅。凤阙:汉武帝所建的建章宫上有铜凤,故称凤阙。后来常用做帝王宫阙的泛称。

5。铁骑:精锐的马队,指唐军。绕:围。龙城:汉时匈奴大会祭天之处,故址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东侧。那里泛指敌方要塞。

6。“雪暗”句:大雪充满,落满军旗,使旗号上的图案暗淡失色。

  凋:原意是草木枯萎凋谢,此指失往了鲜艳的色彩。

7。百夫长:泛指下级武官。此指赣江。

0
回帖

参军行写的是什?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