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重上井冈山

10个月前 (12-17 19:56)阅读5回复0
dyyh
dyyh
  • 总版主
  • 注册排名7
  • 经验值345335
  • 级别网站编辑
  • 主题69067
  • 回复0
楼主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水调歌头 重上井冈山

毛泽东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

千里来觅故地,旧貌变新颜。

四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进云端。

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旗帜奋,是人寰。

三十八年过往,弹指一挥间。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正文 井冈山、黄洋界:见《西江月·井冈山》的正文。

     三十八年:那是从一九二七年九月毛泽东上井冈山算起。二九岁首年月毛泽东带兵下山,至此时已分开井冈山三十六年。   可上九天揽月: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彼苍揽明月"。 题解 一九六五年蒲月二十二日,毛泽东乘车重上井冈山,并在山上住了八天。

  蒲月二十九日,他在井冈山前的小坪场上接见了本地干部群寡一千七百余人。 赏析 自从1927年10月,毛泽东带领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来到井冈山,创始了中国革命的第一个革命依据地至今(即1965年5月),屈指算来已有38年了。而第二年(即1966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要轰然策动。

  我们能够想见诗人在1965至1966那一年中,心里蕴含了几风云,激起过几波涛……   上阕,诗人一来就凌空扔出五个掷地有声的大字:"久有凌云志",那几个字有驰念往昔从小到大的远大革命理想,也有展看今天及将来的更壮阔的陆续革命的抱负。接着立马让那"凌云志"落到了实处,那"凌云志"并不是墨客谈兵,随空远飘,而是兢兢业业,从千里之行始于脚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的最根本进手,成立井冈山革命依据地。

  第二句策应前句,点出是诗人因久有壮怀之志所以才重上井冈山,不只在此承接了年轻时的"凌云志",并且展展表达了诗人今天及明天的"凌云志"。 诗人告诉我们他就是如许永怀长生不老的"凌云志"再上井冈山的,再以井冈山之豪气充沛诗人的万丈豪情,为陆续革命要在苍莽青山之间重贯一股英雄实气于澎湃的内心。

     接着诗人展开了远行千里来觅故地并感慨感染到,当然也看到了面孔一新的井冈山。那是解放后的井冈山,四处是黄莺委婉高唱,燕子轻巧飘动,流水潺潺如音乐,宽敞的盘山公路曲进云端,那一切都为我们艺术地闪现了社会主义建立获得功效的新山川画图。诗人那时又油然产生了"今日得宽余"的闲庭信步之感慨。

     然后诗人笔锋又一转再展昔时豪情:"过了黄洋界,险外不须看。"那意思是昔时的黄洋界血与火的战斗险关都已闯过,此后还有什么险关可惧怕的呢?诗人借那二句表达了他勇于向任何艰险、任何仇敌挑战的英迈之气。确实如斯,据其时陪诗人上井冈山的随行人员回忆:"他白叟家掉臂一路乘车的怠倦,露宿风餐,登上黄洋界。

  黄洋界上,阳光绚烂,显得非分特殊壮丽。毛主席他白叟家站在更高处,极目远眺,久久不离。"那幅诗人伫立远眺图足以阐明诗人其时"念六合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澎湃情怀,那是多么标致、崇高、伟大而又浪漫的情怀,那是所有凡夫俗子所不克不及想象也无法理解的。   下阕,诗人以对昔时的记叙开头,继续三句展示了井冈山以及整个革命斗争期间的红旗漫卷,风雷激荡的壮阔排场,而那就是人世,那就是革命的一定!接着诗人抚今逃昔,发作雪泥鸿爪、光阴似箭之慨叹。

  38年了呵,那是多么漫长的时间,那中间又历经了几牺牲,几磨练……但关于时间长河来说(或关于此景、此情来说)又是如斯短暂;它是一刹那,是"弹指一挥间",似乎抽一收香烟,仅几分钟就灰飞烟灭了(而毛主席是很爱抽烟的)。   接下来,诗人对即将到来的斗争以及未来的斗争再抒大无畏的壮怀之志:能够飞升到漫空往摘月亮,也能够扎进大海洋里往捉拿鱼鳖,然后妙语横生、高奏凯歌,得胜之师眉飞色舞凯旅回朝。

  诗人在那里将心里的潇洒与雄奇抒发得淋漓尽致。接着最初二行诗人向本身,也向我们及全球表白一个纯朴通俗的事理:"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从那里,我们也能够看出诗人的潇洒、雄奇以及凌云壮志并不是是空的,而是很其实的,因为他比一般人更有一颗通俗的心,更懂得往实行那些看上往为一般人不屑的极其纯朴简单的事理。

     并且,从诗艺上说,那最初二行也很犯险,弄欠好就是大白话,但在那里却给人有一种坚实有力回肠荡气的深进哲理。那一艺术特征正好契合清代钱泳《履园谭诗》中所说的:"口头语言,俱可进诗,用得合拍,便成佳句。"毛诗中的那一以白话进诗的特征不只丰盛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也丰盛了中国现代诗歌的艺术,值得我们好好研究。

   毛泽东修改《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那首词最早颁发于1976年1月号的《诗刊》。同时颁发的还有毛泽东的另一首词《念奴娇·鸟儿问答》。《人民日报》及全国各大报都及时转载了那两首词。 正式颁发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词是如许的: 水调歌头 重上井冈山 一九六五年蒲月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

  千里来觅故地,旧貌变新颜。四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进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旗帜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往,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然而,那首词从写成初稿到正式颁发,历经11年之久。

  那期间,毛泽东对初稿做了几处修改。据笔者把握的素材,毛泽东修改那首词的情状是如许的:   1965年5月下旬,毛泽东重上井冈山。他于5月22日抵达井冈山,29日上午下山。5月25日,毛泽东在井冈山宾馆115号房间,写下了那首词。27日下战书,汪东兴将中心送来的文件拿到毛泽东房间往,看到毛泽东正在对初稿停止琢磨。

  汪东兴"主席,那首词发不颁发?"毛泽东说,再放一放。两天后,即5月29日晚,毛泽东下山住在吉安冷暄处(现吉安宾馆),汪东兴还向伴同的中共江西省委书记处书记刘俊秀展现了毛泽东那首词的初稿。   同年夏季北京的一天,时任全国妇联副主席的邓颖超伴同毛泽东接见外宾后,闲谈起来。

  她问毛泽东比来有没有新写的诗词,说:"很久没有读到主席的新做品,很期看能读到主席的新做品。"为此,毛泽东便在昔时的9月25日,将新做《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和《念奴娇·鸟儿问答》两首词,加上"词二首"三个字,做为总标题问题,打了一份清样,并在清样的天头上给邓颖超写了几句简短的话,送给她"请教"。

   那几句话是如许写的:   邓大姐:自从你压迫我写诗以后,没有 *** ,只得从命,花了两夜未睡,写了两首词。改了几次,还未改好,如今送上请教。若有不当,请予痛改为盼! 毛泽东 九月二十五日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一词的初稿清样原文是: 水调歌头 一九六五年蒲月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

  千里来觅故地,早已变新颜。四 *** 红女绿,更有飞流激电,高路进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旗帜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往,抛出几泥丸!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湖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关于那个清样,邓颖超在1976年10月写下一个"注"。

  "注"是写在清样的地角上的,原文如下:   一九六五年夏,毛主席接见女外宾时,我做为陪见人,曾问主席能否做有新的诗词?我说很久未读到主席的新做品,很期看能读到主席的新做品。故在主席批送他的词二首的批语顶用"压迫"二字。   那两首词在本年正式颁发,有几处主席做了校改。

   邓颖超注 一九七六年十月   细心的读者能够发现,那个初稿清样,与 11年后正式颁发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的定稿有6处区别。一处是在词牌后面增加了"重上井冈山"词名,还有5处是做了修改。   上阕第四句初稿做"早已变新颜",定稿改为"旧貌变新颜"。

  "早已"凸起"变"的时间之"早"。井冈山的建立事业从建国之初起就开展很快,面孔灵敏改看,因而到1965年毛泽东"千里来觅故地"时,第一感慨感染就是井冈山早已是面孔全新。此句当然很好,但"早已"改为"旧貌",将"旧貌"与"新颜"构成句中对偶,语言更富形式美。

     上阕第五、六句初稿做"四 *** 红女绿,更有飞流激电",那是以井冈山人的面孔的改变和水力发电等建立成就的描写,往返纳综合"旧貌变新颜"的详尽表达。但那种写法过于落实,有如散文那样曲说,贫乏诗的委婉和神韵。   定稿将"男红女绿"改为"莺歌燕舞","飞流激电"改为"潺潺流水"。

  如许换一个角度,描画井冈山标致诱人的天然景物:漫山遍野,莺歌燕舞,飞瀑流泉,潺潺有声,一派兴盛生气。多么心旷神怡,富有诗情画意! 再与下句"高路进云端"相接,便构成了一幅山青水秀,莺歌燕舞,盘旋的公路盘山绕岭曲进白云深处的井冈山风物图。   下阕第五句初稿做"抛出几泥丸",改定为"弹指一挥间"。

  原句晦涩难懂。改句是说,三十八年的斗争,时间过得很快,只是转瞬之间。以流光之飞逝反衬革命和建立事业成就之伟大。语浅意深,胜于原句。   下阕第七句,初稿是"可下五湖捉鳖"。"五湖"固然好,但与上句"九天"相对,仍嫌气焰不敷。定稿改为"五洋",则将地球上的海洋莫不囊括此中。

  "可下五洋捉鳖"与"可上九天揽月"恰成势均力敌之妙对,以雄伟的意象,豪放的气焰,革命浪漫主义的笔触,写出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能够发明任何人世奇看的凌云壮志。 毛泽东诗词中仅见的双胞胎姐妹篇--《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和《念奴娇·井冈山》(五木)   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位于江西、湖南两省鸿沟的罗霄山脉中段,在江西省宁冈,遂川、永新和湖南省酃(ling)县(今炎陵)四县接壤的寡山丛中,四面有500多里。

  1927年10月,毛泽东带领秋收起义的队伍进军井冈山,在那里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依据地,点燃了宽广工农群寡武拆攫取政权的燎原猛火。1928年4月,墨德、陈毅带领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队伍和湘南农 *** 移到井冈山革命依据地,同毛泽东指挥的队伍成功会师。

  随后,两收戎行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不久又依据中共中心指示改成赤军第四军。1928年8月30日,湖南、江西两省敌军各一部,乘红四军主力还在赣西南欲回未回之际,向井冈山抨击打击。赤军不敷一营,凭仗黄洋界(在井冈山西北部,是进进井冈山五个次要隘口之一)天险奋勇对抗,激战一天,击退敌军四个团的军力,成功庇护了井冈山革命依据地。

     三十八年后的1965年5月,毛泽东巡视祖国大江南北。22日从长沙动身,经安源、三湾、宁冈,重上井冈山。当日至茅坪,接着驱车至黄洋界,下车认真看察了昔时赤军住过的营房、利用过的哨卡。下战书6时抵茨坪,下榻井冈山宾馆三所115号房,在此住了7个晚上。

  他睡木板床,利用一张方桌与条凳,每日工做到凌晨两三点。他普及地领略了井冈山地域的水利、公路建立、人民生活情状,会见了老赤军兵士、烈士家属、机关干部和群寡。25日,毛泽东写下了《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觅故地,旧貌变新颜。

  四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进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0
回帖

水调歌头 重上井冈山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