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赏读·渔 翁

文化 3年前 阅读:8 评论:0

渔 翁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川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赏析导航】

柳宗元被贬永州司马期间,心里难免悲忿,常览山川以自解,并写下了《始得西山宴游记》《小石潭记》等名篇佳做,《渔翁》也写于那一期间。

司马本是闲职,柳宗元从高高的庙堂之上,来到永州那块蛮荒之地,“把锄荷锸,决溪泉为圃以给茹,其隟(隙)则浚沟池,艺树木,行歌坐钓”,也就是说,他还经常亲身参与劳做,由此对通俗人的生活有了更深的领会。

做为诗中的核心形象,渔翁身上,或多或少带有做者的影子。

清澈见底的湘江悠然秀丽,一位打鱼为生的渔翁终年泛船江上。晚上,渔翁停靠西山脚下,在岩石边住宿;清晨,燃起楚竹,烧起湘水,造造简单的早餐。烟雾散尽,太阳刚才出来。那时,却不见了渔翁的踪影。

突然,传来一声“欸乃”长啸。本来,渔翁已划着小船泛船江上。六合光线似乎霎时停止了交换,只见向阳之下,山清水秀,万物欣然,渔翁的小船好像在画中遨游。

小船渐渐漂向远方。渔翁转头回看,青空之下,西山之上,白云悠悠,随意舒卷。陶渊明说:“云无心而出岫。”应该就是那种情状吧。

前面四句,渔翁与山川融为一体,构成一幅别致而协调的画面,富有动感和情趣。后面两句,外表上看是描画了庄子所谓“物我两忘”境域,其实暗含了做者的幽思,寄予了其逃求超脱、期看平静的感情。

苏轼认为“其尾两句,虽没必要亦可”。诚然,前面四句自可独立成诗,然后面两句,别有意蕴。往与不往,俱各得其妙。

【韵译】

夜幕降临

渔翁收起辛勤

停泊西山之旁

头枕湘江之水

晨曦熹微

起头新的征程

打上清澈的江水

点燃枯槁的竹荆

饭香扑鼻

蒸汽腾腾

阳光逼退雾霭

大地不见人影

欸乃一声长啸

山青水绿

万物悦欣

那叶小船

正向天边滑行

青山之上

白云滚滚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木答案立场。

网友评论

本站会员尊享VIP特权,现在就加入我们吧!登录注册
登录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若未跳转,可点击这里刷新重试
未知错误
注册
用户名
密码(至少8位)
确认密码
邮箱(请填写常用邮箱)
验证码
若未跳转,可点击这里刷新重试
未知错误
找回密码
用户名
邮箱
※ 重置链接将发送到邮箱
若未跳转,可点击这里刷新重试
未知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