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要内容是对人、对事要得到全面的熟悉,都要颠末时间的考验,从整个汗青往权衡、往揣度,而不克不及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不然就会把周公当成篡权者,把王莽当成谦和的君子了。
详细阐发如下:
1、放言五首·其三 【唐】白居易
赠君一法决怀疑,不消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惧怕蜚语日, 王莽谦和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实伪复谁知?
2、字词阐明。
(1)放言:言论放纵,不受拘谨的意思。 (2)君:您,那里指做者的老友元稹。 (3)法:办法,办法。
(4)决:决定,断定。(5)怀疑:踌躇不定。
(6)钻龟、祝蓍(shī):前人因迷信而占卜的办法,钻龟壳后看其裂纹占卜吉凶,或拿蓍
草的茎占卜吉凶。那里是指求签问卜。蓍,多年生草本动物,全草可进药,茎、叶可造香料。
(7)试:试验,查验。 (8)辨:辨认,辨别。 (9)材:木材,那里指枕木和樟木。 (10)期:期限。
(11)周公:姬旦,周武王弟,成王的叔父。武王身后,有人思疑他有篡权的野心,但历
史上证明他对成王是一片忠心。
(12)王莽:汉元帝皇后侄。在汉末时,他假拆谦和,曾经迷惘了许多人。《汉书》
记载说他“爵位愈尊,节操愈谦”,后来王莽篡汉自立,汗青揭露了他的虚假面目。
(13)篡(cuàn):篡位,臣子攫取君主的权位。
(14)向:之前,先前。使:假设,假设,假使。 (15)便:就。
(16)复:又。
3、诗歌鉴赏。
我送给你一种去除心中怀疑的办法,那个办法不需龟甲或蓍草茎来占卜吉凶。
查验玉实假还需要烧满三天,辨认木材还要等七年以后。周公恐惧蜚语蜚语的日子,王莽篡位之前必恭必敬。假设当初那两小我就死往了,一生的实假又有谁晓得呢?
4、 那是一首富有理趣的好诗。它以极通俗的语言说出了一个事理:对人、对事要得到全面的熟悉,都要颠末时间的考验,从整个汗青往权衡、往揣度,而不克不及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不然就会把周公当成篡权者,把王莽当成谦和的君子了。
诗人表达像他本身以及友人元稹如许受诬蔑的人,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因而应当多加珍重,期待“试玉”、“辨材”期满,天然会廓清事实,辨明事伪。那是用诗的形式对他本身遭遇停止的总结。
“赠君一法决怀疑”,诗开头就说要告诉人一个决怀疑的办法,用了“赠”字,强调办法的贵重。
“不消钻龟与祝蓍”。先说不消什么,而该用什么,却不径曲说出。那使诗歌盘曲、有波涛,对读者也更有吸引力。
诗的第二、三句把那个办法委婉地介绍出来:“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只要颠末必然时间的看察比力,事物的原来面目末会闪现出来的。
以上是从正面阐明那个办法的准确性,然后诗人掉转笔锋,再从背面阐明:“周公惧怕蜚语日,王莽谦和未篡时。”假设不消那种办法往识别事物,就往往不克不及做出准确的揣度。对周公和王莽的评判,就是例子。周公在辅佐成王的期间,某些人曾经思疑他有篡权的野心,但汗青证明他对成王一片赤诚,他赤胆忠心是实,说他篡权则是假。
王莽在未代替汉朝政权时,假拆谦和,曾经迷惘了一些人;《汉书》说他“爵位愈尊,节操愈谦”。但汗青证明他的“谦和”是伪,代汉自立才是他的实面目。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实伪复谁知?”那是全篇的关键句。“决怀疑”的目标是辨认实伪。
实伪分清了,怀疑天然就没有了。假设过早地下结论,不消时间来考验,就随便为一时外表现象所蒙蔽,不辨实伪,委屈好人。
诗的意思极为明白,出语却盘曲委婉。从正面、背面叙说“决怀疑”之“法”,都没有径曲点破。前者举出“试玉”、“辨材”两个例子,后者举出周公、王莽两个例子,让读者思而得之。
那些例子,既是论点,又是论据。寓哲理于形象之中,以详细事物表示普及法例,小中见大,耐人觅思。其以七言律诗的形式,表达一种深入的哲理,令读者思之有理,读之有味。